APP下载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研究

2023-06-05兰定松赵小钥

安顺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兰定松 桂 楚 赵小钥 陈 宁

(1.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 561000;2.中共安顺市委统战部,贵州 安顺 56100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统战工作,统战工作是凝心聚力的重要法宝,高校是统战工作的重要战场,高校汇聚了各类人才,其中包括党内各级各类人才和党外代表人士中的优秀分子,而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部分人既是在学术上和声望上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党外人士代表,又是在参政议政方面建言献策的典型代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意愿。因此,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于推进政治文明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强化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特点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是我党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一定要高度重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党外人士在政治上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非中共人士,包括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无党派代表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宗教界代表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等[1]。从以上概念可知,党外人士构成主体较为多元,这些构成就要求其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较为突出的业绩成果、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同。高校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具有学历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等特点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学历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一般而言,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大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或者副高以上职称,他们在高校的文、理、哲等相关学科都具有一定代表性,其来源面较广,同时在一定领域或专业方面有一定建树,在政治上较为成熟并拥有一定的政策把握能力、较强的拥戴力和示范影响力。如在某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中,硕士学位以上人员达到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近几年的党外代表人士中尤其以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为主。高校党外人士代表自身能力强,学校统战部按照相关培训要求对党外干部提供许多外出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有较多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获得了较为开阔的视野,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高校党外人士高学历、精技术等优势和特点,更迫切地要求他们在生活与工作中应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行动上要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

(二)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自己的专业方面有较强的学术影响或一定的专业基础,在工作中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对国家方针、政策、文件的学习和了解,会直接影响到其他人员,如高校的民主党派中,如果主委对学习相关文件与政策做得不好,忙于业务而疏于学习则会影响到该民主党派的其他成员,甚至会造成不良反应。反之,则能带动其成员对相关政策学深悟透。二是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较为集中,人员多、数量大。新阶段,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质量提高,学科门类增加,学校规模扩大,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不断增加,使得高校党外人士队伍不断扩大,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2]。三是高校党外人士代表在行业内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引领专业精英及相关人员参与到统战工作中来,他们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交流机会收集行业及相关领域的议案及相关建议,在政协会议或者人大会议时作为提案转有关部门。同时,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的提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载体。

(三)参政议政意愿强、水平高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由于身份特殊、分布行业广,分布在高校的各个部门中,加之有较为宽阔的眼界,与外界有较多联系的民主党派成员对各种社会现象有较多的认识,高校民主党派构成基本囊括了八大民主党派的大部分,广泛的代表性和深入基层调研的真知性使其有较强的参政意愿。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按照大统战格局塑造自我。在学校方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能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种事务;在政党方面,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代表人士与高校党委积极对高校的各种大事进行协商,通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在个人方面,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各自所在的党派及相应的平台对自己关心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参与;在社会层面,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通过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份和特约监督员身份,参与选举及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相关民主协商活动;从政协层面,主要是通过开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将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关议案和建议呈送相关部门。

(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对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分散在学校的各条战线及不同学科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在所属的民主党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性。他们通过代表的优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对学校发展相关大事积极参与,从而提出建议及意见;或者高校党委通过征求党外代表人士意见和建议的方式,表达其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增强其话语权,畅通了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表达渠道。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通过自身素质提升,能影响其周围同事,带动身边同事积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塑造好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也对促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高校党外人士积极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通过全过程参与、全方位了解,真正使参政议政的理念贯彻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大局之中。加强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团体进行引导,提升党外知识分子对学校改革发展等问题的关注,积极打造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其联系师生的优势,在校内广泛吸纳和反映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建议,为他们提供诉求的渠道,才能更好地协调校内各方面的关系,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大学的和谐[3]。

二、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素质和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需进一步提升政治素质和能力。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对提升其政治素质和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高校是知识分子较为聚集的地方,也是高校党外人士队伍产生之地,提升政治素质和能力就要讲政治,决不当两面派、做两面人,这就要求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提升理论素养、加强政治历练,铸造敢于担当的本领。部分高校党外人士代表存在只注重专业建设,政治敏锐性和把握力还有待加强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相应事件时会缺乏政治敏锐性。而政治坚定是政治把握力的具体体现,政治坚定要求高校党外代表人士有坚强的信念,把握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政治自觉,能够时时刻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党的参谋助手,在政治坚定的前提下,坚定政治把握力,做到与党同心同向。因此,高校党外代表人士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在参政议政中,要有正确的政治取向又要有正确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参政议政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政议政是党外代表人士的一项必修课,只有充分发挥其政治职能、与执政党在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动,有所为,才能在政治参与中有所位。随着老一辈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逐步退休,新一代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强化。首先,他们尽管有一定的参政意愿,但在实际工作中,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较少,导致党外代表人士锻炼机会缺乏,参政议政能力稍显不足,提出的议案不接地气。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外挂主要是通过学校统战部报学校党委批准后推荐给当地组织部门,为了增强外派干部的代表性,在推荐过程中主要考虑科研能力较强、业务能力较强人员,但这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因为忙于科研或者教学工作,对外派锻炼的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而高校统战部有意培养年轻同志,但在推选挂职锻炼时年轻干部往往显得竞争力不足,在竞选时因阅历少资历浅而遭淘汰。其次,他们参政议政的动力有待加强。对参政议政没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导致他们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尽量不为的情况时有发生。在一部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眼中,教师的本质和首位工作是教书育人,其他工作都是业余工作,党外干部只是一种荣誉。在行动上表现出“荣誉感有余、责任感不足、议政能力低下”的状况。再次,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还存在年龄较大情况,民主党派班子、党外代表人士年龄稍显偏大情况在部分高校一定程度出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蓄水池”作用不明显。以某地方高校为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平均年龄约为50岁,30至45岁之间的占比仅为9%左右,年轻的党外代表人士相对缺乏,而这部分人最有干事创业激情,但在开展工作中由于经验不足、平台不够等问题制约了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最后,在参政议政方面存在培训不足。部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上没有经验的情况,提出的议题提案不接地气。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党外代表人士对培养自身实践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注重政治安排和岗位安排,对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够、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高,导致群众认可度不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能力不足[4]。致使部分高校党外人士代表议案质量不高甚至被否决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选拔任用制度不健全

各高校党委积极开展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选拔任用工作,少部分存在对选拔任用制度建设力度不够现象,如规划方面缺乏长远考虑,人才的选拔任用、后备干部的培养等方面有一定的局限。组织部门在干部考察、后备干部培养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的关心支持。高校组织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把精力放在对党内干部的培养、组织规划方面,对“把一部分优秀人才留在党外”政策贯彻执行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主党派发展的质量。因此,这就需要统战部门与组织部门做好对接,注重对党外人才的培养与发掘,只有在高校党委与组织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才能得到快速成长,才能充分发挥其统战人士作用。

(四)建言献策相关制度缺乏

我国国家领导人历来都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对民主党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制度设计、参政议政的途径和建言献策的方式都提供了相应路径。但部分高校在对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及征集相关意见及建议时,主要是针对学校较大的规划与决策,或者是召开专门座谈会征集党外代表人士的意见建议,许多学校没有制度化的建言献策平台,仅通过各种座谈会反馈相关意见,造成所征集到的意见与建议较为官方,或存在针对性不强、不能及时反馈处理意见等问题,使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只重过程不在乎结果或效果。尽管一些高校建立了党委与党外人士交友制度,但是落实上效果不好。根据上级党委安排,对交友、谈心谈话未真正贯彻落实。一些高校党委领导未真正贯彻落实交友制度及谈心谈话制度,不了解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工作、生活、想法、做法等,未能真正走进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导致不能给予他们任何帮助,使建言献策流于形式。

三、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路径

高校党委应按照新时期统战工作相关要求,做好与民主党派及无党派等党外代表人士共商共建共享学校发展成果工作,推进政治文明的发展。领导和帮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取得进步[5]。因此,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统战工作,深入研究分析党外干部成长规律,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提供好平台,不断推动高校统战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定发展规划、在保障、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提供更好帮助。

(一)做好顶层设计,切实抓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制度保障

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处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困难,需要做好相关顶层设计,完善建言献策制度。为保障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高校党委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的同时,需要提供足够的外在资源,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相应帮助。

首先,上级党委部门要出台建立支持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相关保障制度,完善高校党委对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导,重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工作,确保民主党派有办公场所、有活动经费,改善办公条件,为其参政议政提供相应保障。将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党建总体安排,将高校统战工作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

其次,要做好高校统战工作的培训、理论研究,统战部门及时组织相关专家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培训工作,将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同时,要加强其理论问题的深入性研究,提高对相关工作的重视和认识。

再次,完善党委领导联系党外人士的交友制度,通过交心谈心拉近距离,通过座谈会、通报会等形成制度化形式让党外代表人士熟悉学校的当前情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和任务,真正让党委领导重视联系党外代表人士工作。

最后,要完善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建言献策机制。党外知识分子是党委政府的人才库和智囊团。建言献策是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主要途径,也是他们成长的重要途径。学校党委要建立其建言献策的机制,搭建平台,完善机制,二级学院要建立统战工作制度,确保党外代表人士的建言献策能够制度化、长效化。要在听取党外人士建言献策方面形成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党外代表人士座谈会,如中秋座谈会、重大问题通报会等来参加学校重要活动、参与重大决策,列席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引导党外代表人士有序地参与高校民主管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建言献策[3]。

(二)强化培训力度,切实提升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参政议政能力。

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必须要增强其培训力度、提升其参政议政能力。

首先,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制度,让民主监督有刚性有实效。同时,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和相关制度建设,确保高校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落到实处。

其次,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切实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理论教育,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对相关统战政策的学习,加强对相关文件的掌握与了解,增强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同心同向感。

再次,要强化其实践能力,使其在参政议政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要加强统战人士实践能力的建设,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其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及在活动开展中的组织协调力等多种能力建设,确保其参政议政能力提升。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提升认识的理论水平。提升参政议政能力需要党外代表人士在实践中不断获取,只有通过实践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并获取人民群众的检验,党外代表人士才能逐步提高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在党派成员中的政治影响力才能进一步扩大,才能更好地在统一战线中发挥其作为党外代表人士的独特优势[6]。

最后,要建立完善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选拔任用机制。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基层部门积极参与选拔,真正实现选拔任用制度的落实,切实把好“选人关”“培养关”“用人关”“廉洁关”,确保想参政议政的党外代表人士有平台,形成办成事的人有地位的良好格局。

(三)树立大统战格局,加强党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领导

在新阶段和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委必须树立大统战格局,把加强高校党外人士队伍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的一件大事来抓,把抓好统战工作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实施,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引领新时代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工作。

首先,进一步强化体制保障。高校党委开展统战工作,应完善好相应的体制机制,体现其制度优越性。高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建设、民主建设和制度优势在高校中的体现、关系到脱贫成果的巩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持、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新形势下我国统战工作的推动。从上级党委来说,应要求学校做好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学校高质量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工作中,确保该项工作引起高度重视。从学校党委来说,应加强对高校统战理论的宣传及熟悉,带头参加统战的重要活动,带头落实党委交友联系活动的开展。从二级学院党委的层面来说,要熟悉和掌握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做好党外人士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支持其参政议政,注意发现并推荐年轻的优秀的党外干部。

其次,做好培训工作。抓好高校党外人士队伍建设工作,在教学上进行管理与引导,在做好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贯彻其中,通过实践教学引导教师到爱国教育基地和统一战线实践教育基地学习,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重视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的挂职锻炼,针对党外代表人士的不同专业及性格特点推荐他们到不同地方和不同机构挂职,增强其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最后,强化大统战思维。积极构建大统战思维,形成以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党委统战部牵头协调,各二级党委及基层党支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综合协调机制。同时,通过机制化、规范化管理,构建运用大数据综合制度“有发现”,依据评价制度“有测评”,健全完善评价制度“有结果”,健全管理制度“有管理”,完善参政议政制度“有声音”的综合管理制度。

(四)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引领

要增强意识,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对统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基层统战工作有抓手。部分高校统战工作中,基层统战工作重视度不高,还需进一步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各基层党支部尽管配备了统战委员,但在抓统战工作方面存在积极性有待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等情况,在开展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对开展统战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这样不利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开展。高校统战人士往往分散到各基层党组织,对于高校统战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而言,如果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对于做好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还是具有较大难度的。因此,需不断提高认识,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外代表人士统战工作的引领作用。

结 语

通过高校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提升我国民主政治进程,是提升高校影响力的一种手段,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起到发挥地方治理和高校智慧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关于大数据时代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考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引导党外人士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对策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精英模式研究
代表委员对食品安全建言献策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党外人士”称谓的由来
时政类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参政议政新平台
中国共产党与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历史和现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