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助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3-05-30侯志娟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教学改革

摘 要:对分课堂的教学改革通过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形式丰富起来,以模块化、多样化、互动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受到疫情时期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后疫情时期教学也应具备包容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点,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从教学改革的成效来看,对分课堂的教改模式是实现高质量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对分课堂;思政课;教学改革

疫情时期,线上教学为高校的停课不停学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学形式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变化需要不断做出调整,经常面临着线上教学、线下教学随机切换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课程,具有宏大叙事、意识形态宣传等属性,如果将传统课堂直接照搬到线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线上教学教師失去了对学生面对面的监督,部分学生存在挂着网课做其他事情的现象。面对上述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线上线下教学环境的变化。

一、利用对分课堂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

自1999年中国高等学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面临的学情就在不断变化。庞大的招生规模背后,高校课堂上出现了低头玩手机、逃课等现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是采用讨论式教学,教育学家把它看作仅次于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对分课堂就是结合了传统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势,用折中的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模式,自2014年被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首次实践提出后,在全国各大高校实践应用。对分课堂(PAD)是包含教师讲授(P)、学生自学内化(A)、课堂讨论(D)三个环节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做到了有机统一。它强调教师精讲,给学生留时间进行自学内化,然后开展课堂讨论,进行发散性思维培养。其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减轻了教师机械教学负担,增加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笔者开展的对分课堂,正是在近十年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形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以期为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实践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显然不再适用日益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学情。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意识趋强,当思政课仍以教师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时,易使部分学生产生倦怠感。同时,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便利多样。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使得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呈扁平化发展,这导致当代大学生在课堂出现抬头率低、到课率低、课堂参与度低等情况,也成为思政课的通病。这迫切要求思政课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加之后疫情时期教学场景面临着线上、线下教学随机切换的问题,因此,思政课教师要进行的教学改革必须是改变传统宏大叙事的习惯,使教学内容模块化,能随着教学场景的变化随时调整,也能随着社会热点的变化及时更新,并且配合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来消减学生长时间进行线上学习的倦怠感。

对分课堂是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和开展的教学模式改革之一。它本身的教学设计,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教学部分变为精讲,让学生自学(对素材、教材等的学习),再进行讨论和自我展示的过程。打破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有重要作用。疫情时期,笔者将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在线上使用,使得教学更加灵活,教学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后疫情时期对分课堂教学应具备的特征

(一)包容性

后疫情时期对分课堂教学开展应具备包容性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对教学场景的包容、对教学对象的包容、对教学内容的包容。

对教学场景的包容。后疫情时期,师生可能面临的教学场景有以下三种形式:传统的课堂环境、单一的线上环境和教师线上学生线下的混合场景。在新技术、新媒体的普及下,三种教学场景不断调整变化,经常面临随机切换的问题。这对教师熟练把控不同场景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已经很难保证在三种教学场景下的教学效果。因此,后疫情时期的对分课堂教学,应当更具包容性,能应对不同场景下的教学活动。

对教学对象的包容。在复杂多元的教学场景中,学生和教师会在教学互动中产生许多新的观点和沟通方式,个别可能还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此进行预判,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同时,要做到对不同学生思想差异的包容。大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由于个人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生活阅历、思维能力等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学生对思政课内容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片面的认识。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是需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缘由,从而对症下药、取得实效。

对教学内容的包容。虽然思政课的教材内容不能改变,但在将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思路切入,层层推进,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思想火花碰撞的美妙。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拓宽理论视野,以应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当下,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不免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对各种社会思潮有理性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有较为深刻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在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选择,使思政课在理论的比较辨别中,彰显正确理论的真理性。

(二)互动性

互动是情感交流的基础。在互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保证后疫情时期的教学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不是简单地把传统教学搬到线上的复制品。同时,可以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接受度。这样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提前预设。不仅教师要对课堂进行预设,学生也要做课前的准备工作。只有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大学生“所学的东西不是从某种乌托邦取来的,也不是从柏拉图式的观念借来的,而是我们身边的事实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投入真情实感,做到“真信、真懂、真用”,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

(三)隐蔽性

思政课教学具有意识形态“灌输”和“宣传”的特点。线上教学缺乏面对面对话场景,缺乏教师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声音等对学生的浸染,再加上单一灌输理论的课堂效果本身就有一定局限性,使得传统的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卢梭说:“你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因此,对年轻人讲授的理论应是经过“装饰”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特征,才能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三、后疫情时期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首先,基于OBE教学理念和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标准,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依据不同层次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展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创造性使用“对分”的教學模式,将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分阶段来实施。将教学模式分成三对“一半”,即一半微课,一半直播;一半讲授,一半讨论;一半教材,一半拓展。三对“一半”形成了“微课+在线讨论+串讲+活动展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微课”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在线讨论”时,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进行主题讨论,以此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串讲”主要指教师对在线讨论的评价和对本堂知识点的总结点评,体现教师把握课堂的能力和水平,注重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这样就大大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升了线上教学的效果;“活动展示”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的一些创造性的课堂活动,如手帐画、情景表演、学生演讲等。

综上,笔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既丰富了课堂的形式,又实现了不同层次教学目标。在线下课堂,可以将“微课”转化为“教师精讲”以适应线下教学,帮助学生达到对知识获取、理解、运用低层次的目标,同时努力实现分析、综合、评价高层次的目标。

(二)教学素材选择

对分教学模式中对教学素材的选择有一定要求。首先,是对微课视频的筛选。可以录制适合开展对分课堂的微课视频,也可以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等网课平台上选取。其次,是对课堂讨论话题素材的选取。一要注重问题导向,离开了问题,素材就是杂乱无序的文字堆积,只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素材,才能起到拓展思维、深化理解的作用;二要选取具有正面导向的教学素材,材料本身是具有自身逻辑的,要避免选取材料逻辑与教学效果相悖的素材;三要选取具有延伸性的素材,材料承载教学目的,应当具备通过分析、论证、启发使学生能领悟所学内容的功能,在教学中起到发散思维、活跃氛围的作用。再次,活动展示环节的安排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如演讲、手账画、角色扮演等,应在实现教学目的的情况下,达到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课堂体验感的效果。无论是哪种课堂活动,都应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贯穿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仅作为旁观者,而应该适时介入,并把握介入的时间和分寸,对好的观点及时褒扬,对错误的思想观念及时纠正。既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平台选择和具体实施

在平台选择上,建议选择学习通+钉钉(或QQ)等,这些学习平台和常用软件具有易操作性和普适性。学习通用于主题讨论和平时成绩的记录,钉钉和QQ用于直播。

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精讲与学生讨论结合起来,以案例和讨论式教学为主,可以引导学生在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品格修养。下面以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线上教学为例,分析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实施过程。

第一个环节,发布任务清单,观看微课视频,主要目的是学习新课内容、检验学习效果。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学习通上传学习笔记,或回答视频中相关的检测题,以此检验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第二个环节,发布讨论主题,学生进行讨论展示,主要目的是参与课堂活动、思考交流。这一环节的主题讨论,主要是依据教师选取的素材,学生根据素材内容进行思考,开展讨论。

第三个环节,教师直播串讲,主要目的是突破重难点内容,拓展教材内容,总结点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线互动答疑等。

如果是线下教学,则采用“隔堂对分”的形式,第一节课学生自学完成微课视频观看和材料研读、讨论等环节,第二节课学生主要进行展示活动,教师进行点评、回答学生疑惑。

(四)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疫情发生以来,经过不断对比和实践发现,采用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线上教学有极大促进作用。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定中有变,有丰富的教学形式,适应线上、线下多种情况;可以减轻学生全科目线上学习的倦怠感,增强学生线上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获得感。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具有“高、活、优”三个特点。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提高;活:学生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并能完成学情反馈,线下通过参与式教学,使教学过程更灵活;优: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知识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更关注现实,充分体现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有效达成。笔者采取上述教学模式的课程获得2021年河南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认可。

总之,思政课教师应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形势,调整教学设计理念,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保障教学效果,努力使学生对线上、线下课都更有信心,从而守护好教师的育人本心和学生求取知识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本志红.对分课堂: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3]侯志娟.微信场域中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解构现象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9.

[4]陈联俊.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教学设计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

[5]陈联俊.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教育”教学设计探析[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5).

[6]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责编:应 图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平顶山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深化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编号:PXY-BSQD-202117)

作者简介:侯志娟(1992— ),女,平顶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