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学习: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路径

2023-03-23刘艳梅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

刘艳梅

[摘  要] 明确的任务,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指明了方向,为学习过程增添了动力。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具有合理性和挑战性的任务。任务驱动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研学动力,让学生触摸数学知识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丰盈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从任务驱动学习的价值、设计原则和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探究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力的路径。

[关键词] 任务驱动学习;数学价值;数学思维;學习力

任务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学时,设计好教学目标后,以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通过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具有合理性和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将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熟悉数学探究方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任务驱动学习。

一、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学习的价值所在

任务驱动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有效的任务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研学动力,让学生触摸数学知识核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丰盈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明确的任务,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学习过程增添了动力。

如在教完“时、分、秒”(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之后,教师设计了一节“认识时间的复习课”,以“森林里的一天”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教学时紧紧围绕三个任务有序展开。任务一:帮助小动物们制定作息时间表。任务要求一是帮助两个小动物在时钟的钟面补上缺少的时针或分针,二是帮助两个小动物把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然后汇报交流结果。任务二:帮助小动物们弄清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如何转换的。任务要求是小组合作探究“早上7时到上午10时,时针是如何运动的,分针是如何运动的,时针和分针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适时进行动画演示。任务三:应用所学的时间知识,帮助小动物们解决三个问题,问题一是“担任小小裁判员,裁判哪个小动物跑得快”;问题二是“一个小动物把12时55分读成了11时零5分,说说你有什么发现”;问题三是“从1:00到2:55,过了多长时间,看看谁是计算小达人”。通过设计新颖有趣的任务,教师把原本枯燥的复习课上得津津有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情绪犹如旺盛的火苗,始终处于燃烧的状态。通过以上三个有探究层次的任务的引领,教师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更具系统性,也将琐碎的数学知识进行了有效整合,呈块状推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具有延续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能。

二、数学教学中任务驱动学习的设计原则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并遵循以下任务设计的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强调任务不是一个一个的独立体,而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从而形成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整体。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从整体上来考虑任务的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由此取得1+1>2的教学效果。而优化整体功能,并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相加。如在每学期开学前笔者都要通观整套数学教材,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学情来制定全学期的教学计划,通过联系前后内容,来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实际教学时,笔者也会处理好每一项任务与整个单元、整册教材的关系,并根据内容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规律,采取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

2. 启发性原则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角度出发,使任务的设计更具启发性原则。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引导,设计质量高、有研究价值的学习任务,来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如在教学“时、分、秒”(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教师设计了创编故事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故事中运用时、分、秒来表示时间。在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故事创编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他们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内容来掌握时间的表示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表示故事发生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运用能力。学生在任务要求的驱动下,经过努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能力,感受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3. 层次性原则

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学习任务的递进要具有层次性,既要体现由直接到间接的过渡,又要关注思维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任务应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在跳一跳的基础上能摘到桃子。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教师设计了四个活动任务:摸角(初步感受什么是角)——画角(认识角的组成)——做角(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玩角(感受角的大小)。这样依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来设计系列学习任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充分让学生在有层次的活动任务中去认识角,建立关于角的正确表象,他们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研究和学习。

4. 开放性原则

教师要有开放的眼光,着眼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开放性。任务开放,让问题有多种解决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空间,大胆尝试,克服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购物的情境,首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超市经理介绍商品的价格,然后让小组其他成员拿着自己的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这个自由的购物过程打通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开放性的购物活动中通过任务的完成学习到了有价值的数学。这样来设计学习任务,以教材为平台,实现了学习内容向外辐射,与生活实践、学科知识相结合,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

三、数学课堂中任务驱动学习实施的策略

任务驱动学习,其实质是让学生处于课堂学习的中央位置,改变了传统的那种“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学生面对一个个的任务,实则就是面对一个个挑战。学生面对的任务,可以转化为他们自己想探索的内在动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拥有数学成就感。

1. 设计预习任务,驱动学生内需力

预习是学习新知之前进行的相关的先学活动,是学生提前的自主学习。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都比较简单,比如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所要教学的教材内容,背一背教材上的一些重要概念等,这种预习相当于是把教学内容进行提前渗透,仅仅解决了“我们将要学习什么”的层次,其任务驱动的效果并不大,学生还是停留在学习的表层,犹如蜻蜓点水。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预习任务应驱动学生去主动预习,不仅要实现“学什么”,还要向“为什么”去递进。通过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能探究出“其所以然”。教师在设计预习任务时,要设计巧妙,不能直白地以填空问答的方式呈现,而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呈现,重在过程探究,使结论的呈现重在疑问。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预习书本内容,而是设计了找圆、画圆的预习任务。

(1)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列举出来。

(2)画出如图1所示的圆的图案。

(3)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的?

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任务去找寻、去操作,在实践中感受圆的特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圆的表象,发展了空间观念。

2. 设计研习任务,驱动学生研学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也要注重数学思维由简单向复杂的转变,数学活动由“教”向“研”的转变。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由“你教我学”“你说我听”“你做我看”的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究者、发现者。数学思考从“问答式的圈养”转向“探究式的生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真正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善学、乐学的主人。

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一些三角形的特征,因此,教师设计了主题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的研习任务,引导学生探究。

任务一:通过“量角”探究。

(1)直角三角形

量出三角尺每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内角和。

画几个不同的直角三角形,量内角度数,再计算内角和。

(2)锐角三角形

画出几个不同的锐角三角形,量出内角度数,计算内角和。

(3)钝角三角形

画出几个不同的钝角三角形,量出内角度数,计算内角和。

结合上述的画、量和算的过程,写出你的发现:

我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不量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怎样求内角和?

(1)通过撕角的方式,把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

(2)通过折角的方式,把三个内角折成两个直角。

通过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研习任务拓展了学生的探究时空。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从结论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研究者。这种任务研究,给学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3. 设计应用任务,驱动学生解决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光学知识,更要会用知识,诱导创造能力。教师依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主动运用,培养能力,形成素养。

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知识”(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后,教师设计一系列任务,来驱动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搭建实验课上的脚手架,需要用到三角形的稳固性;制作实验中用到的圆形垫片,需要学生计算圆半径、周长和面积,动手画圆等。一系列的应用任務,可以放在课上,也可以在课外进行。通过知识应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反思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总之,任务驱动学习就是在教学时,教师设计好教学目标后,以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通过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不应是学生的负担,而应是学生思维成长的激活剂。任务,是学生智慧生长的酵母,可以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在任务驱动下,学生展开数学的“思”“学”“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提升学习力。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
探析初中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途径
浅探“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有序思考地引导”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教学中数学思维法则及发散思维的建立
从思维发展的视角看初一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