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思考

2023-03-04李忆华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资源

李忆华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28,这为进一步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是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与国家方针政策、社会时事热点,及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党爱国情怀的重要渠道。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构建智慧互动数字化教学环境,打造沉浸式、智能化、线上线下混合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的意义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迭代更新的产物。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是教学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动力引擎。

(一)数字化教学有助于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数字技术改变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存在形态、教学结构、运行机理、教学模式,数字教材、数字教学资源、数字化的交互方式等,有利于教师在第一时间把最新发生的时事热点传播给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政性和时效性;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教学诊断和评价,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导教[4],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数字化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获得感

随着教育数字化改革不断深入,数字技术浸润到各类教学场景,直播公开课、在线录播授课、在线直播等在线教育场景不断涌现,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数字终端设备,便能完成在线学习,教师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建基于大数据支持的“形势与政策”学习生态系统、合作交互的自主学习策略,把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摒弃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学生“形势与政策”学习的自身内化,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三)数字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

数字时代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思政课教师跟上时代步伐,从教师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学生主体的需求驱动,把数字技术整合到教学的各个层面,提升教学水平。例如,“形势与政策”数字教学资源的广泛应用,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和创新火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信息数据流通共享,使教学管理和评价以数据说话,倒逼教师自觉参与教学诊断和教学改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数字技术赋能教学,精细化服务教学工作,迫使教师树立数字化教学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升人工智能辅助的教育分析与决策能力,方能适应数字化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面临的现实之困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教学的新常态。诚然,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也面临不少困境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数字化方案设计缺乏协同,数据要素驱动教学创新的作用亟待加强

数字技术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实践上,有的学校数字化教学设计存在搬用厂商方案,缺少对用户体验感受和师生参与度的思维,校本适用性不强,教学平台操作不方便,数字化教学环境与课程建设数字化转型不匹配。同时,由于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涉及数据、流程、服务器、校园网络等诸多资源的对接和整合,涉及学校多部门之间的业务协调,有些方案设计为了减少麻烦,自成一套闭环体系,缺乏围绕产品体验来击中师生教学“痛点”的需求,造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数字化教学支撑保障不力。还有,从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看,还存在智能教室使用率低、虚拟仿真教学环境闲置等现象,数字技术与课程还亟待深度融合、深度应用,师生对数字化教学应用的综合性体验获得感有待加强[5]。

数据是数字化教学的核心驱动要素,唯有挖掘到教学大数据,才能科学、有效地分析教学过程,驱动教学改革创新。每一学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录播、在线视频教学、智慧课堂等系统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采集、保存、备份。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教学数据采集不全面,只有少数高校能够实现在线自动采集备份;有的学校由于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信息系统之间相互不兼容,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进行数据资源共享,仅有少数高校建立教学数据交换平台,通过数字校园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在线交换和集成共享;较多高校没有开展专门教学数字化建模,数据要素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教学管理决策科学性与决策水平方面的支撑作用较为薄弱。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政策性强,时效性高,热点问题多,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目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教学资源类型主要包括数字课件、教学案例、教学素材、网络课程、学习网站等。占比最多的教学资源是专题教学课件和讲稿,其次是媒体素材和教学案例。课堂教学主要以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提供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配套资源为主。各高校建设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专题网站,存在资源数量不足、内容碎片化、同质性资源较普遍、信息更新滞后、区域与校际资源共享机制缺位等问题。一些教师设计使用数字教学资源的意识不强,数字化教学资源挖掘、整合能力不足,习惯做“伸手党”、拿来主义者,享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提供的现成教学资源,资源设计仍然沿用知识传递的思路,注重知识的呈现与堆砌,资源难以促进思考和智慧的生成[6]。

(三)数字化教学的交互性功能发挥不够,师生互动不足

尽管网络教学平台、微信、QQ等媒介有着交互性、开放性、超时空性等优势,为教师实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创造了便捷的条件,但是有的教师教学理念陈旧,日常教学沿用传统多媒体授课方式,数字化智慧教室成为摆设,从而弱化了师生交流互动。对于耗时耗力的网络互动板块、作业批改、答疑互动等教学环节,有的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应付,互动模块使用率不高;有的学生源于完成作业或者课程考核要求,有简单的师生互动,但是少有围绕“形势与政策”热点、难点问题而展开的思想碰撞、深入研讨和价值引领的答疑解惑。另外,有的高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用户思维功能缺失,重视资源发布功能,忽视用户需求与引导服务,对师生交流互动的支撑作用不足,使得师生在数字教学资源使用过程中,双方对话与沟通的渠道不畅,使得学生深度学习机会错失,教师无法把学生的学习需求转化为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期待转化为教学改革的驱力。

(四)教师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缺失,教学创新乏力

教师数字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软实力,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支撑[7]。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的发展对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调查表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接触、使用数字技术,对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没有做到驾轻就熟的程度,数字化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制作、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开发,尤其是AR/VR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相关工具与软件的应用能力有待提升。例如,讲解一些热点、难点国际国内大事时,开展沉浸式教学,需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在课堂上“还原呈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互动,但是很多教师因为文科专业的局限,缺乏相应的虚拟仿真技术知识和技能,很难设计、开发相应的虚拟教学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同时,一些高校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往往重视教学常规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对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培训应付了事、流于形式,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这无疑影响到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的实践路径

数字化教学并不是对传统教学的简单替代,也不是利用新技术和新设施去简单地照搬传统教学[8]。如何传承传统教学的精华,发挥数字化教学的数据化、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进一步推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需要从数字化教学场景设计、教学资源重建、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促进数字媒体与课程深度融合。

(一)优化数字化教学应用场景,推动数据要素驱动教学创新

数字化教学建设需要进行统筹考虑,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是要完善和优化数字化教学应用场景,以数字技术把教学场域、教学组织、教学形式等教学要素链接贯通起来,规范数字化教学流程,构建“智慧校园→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移动终端”开放式一体化数字化教学环境,打破时空局限,破除校园信息孤岛,从而实现教学信息的智联智通,互传共享,支撑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学资源优化,为师生提供便捷、优质的数字化学习体验。二是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为指针,深刻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的功能特征[9],依托网络课程、开放课程,打通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整合实体教学空间与虚拟教学空间,融通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要素,按照“线上预习→教师线下专题讲解→以问题驱动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以‘线上线下多向度分组研讨’强化价值引领→数字媒体多维互动答疑→线上考核评价”的教学逻辑,探索“形势与政策”沉浸式、智能化、泛在化、混合型教学模式。以数字教学信息(大数据)为基础,真实地还原教与学的客观过程,监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把控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其影响因素与成因,为课程优化提供大数据分析的依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成绩,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创新性。

(二)建设基于多元需求的“形势与政策”数字资源,促进智慧课堂变革

数字教学资源是“形势与政策”数字化教学的起点,也是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在整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与《时事报告》杂志社主办的“形势政策网”等各类资源基础上,从师生多元需求出发,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通过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和线上课程的建设,推动资源的组织形式从知识结构变为问题结构,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资源变为由问题线索组织的教学资源,从知识点呈现变为引导学生问题解决和探究,进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6],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政策性、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以数字教学资源智能化评价机制与反馈机制,提升和优化资源数量、资源质量和使用体验感,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作用,推进教学资源多模态可视化、泛在化、可交互,为身处不同教学应用场景的师生提供资源的个性化订阅、智能推荐推送、精准检索等服务,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探究式、沉浸式学习。推动数字技术与资源建设创新融合,探索人机结合的以“建—选—学—评”为核心的资源服务监管机制,以保证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生态良性发展[10],通过资源建设创新引导“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加强区域高校之间的校级合作,完善教学资源共享和互补机制,共同建设“形势与政策”的教学资源平台,结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实际,合作编写“形势与政策”教辅学习资料,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资源支持系统,提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资源供给质量。

(三)聚焦学生的学习自觉和学习自主,激活数字化教学交互性功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转型的最终质量与效果[11]。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转型,需要构建交互式的数字化育人场域。在健全线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机制的同时,通过数字孪生、全息影像、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赋能,为学生呈现各种真实的学习场景、创设真实自然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独立于时空实现交互学习,层层递进、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个性化的学习需求[12]。为此,要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数字教学资源交互功能的设计,实现智慧教学平台的学习资源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激发学生与教学资源产生交集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自主地与教学资源形成实质性的认知关系和互动关系;把教学设计成一系列持续开展的活动,如发起话题、创建内容、参与评价他人的观点、课堂作业可视化、即时化等,激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整合学习路径。完善集“教学、交流、辅导答疑、考核考试”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教学云平台,丰富师生之间教学交互活动和交互形式。例如,利用智慧教室教学平台,灵活推送学习资源、实时测评学习效果,创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引导师生进行高效高质量的教学互动;借助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学习交流空间、QQ群、微信群等交互工具,拓宽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时空交互、人际双向交互空间,使之获得更多深层对话交流的机会,推进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此外,师生之间的教学评价、学生之间的同伴评价,有助于促进师生、生生课堂教学交互活动。

(四)对标数字化教学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

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至为关键。一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协同的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育机制。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将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升纳入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之中,构建从职前到职后的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体系。高校要对照教育部制定的《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加强教师数字素养教育的规划,以“数字马院”建设为契机,推进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数字化转型,建立、完善思政课教师“国家+省+学校+学院+教研室”五级培训机制,把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省级和校级智慧教育平台等优质资源纳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教学培训体系,使教师能够足不出户获取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建立健全完善的校企共育机制,聚焦思政课教师数字技能,开展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专题培训和交流学习,提升思政课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满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建设的要求。

二是以虚拟教研室建设推动教师数字技术能力的提升。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教师主体来源多元化的情况,把“形势与政策”课虚拟教研室建设与数字化教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教学教研形态,交流数字化教学经验,推进优质资源开发与共享、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高效率的教研协同,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依托虚拟教研室和真实教学场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方式为基点,通过组织专题研讨、集体备课、专家指导、优秀教师教学示范、教学反思等形式,推动数字技术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全方位、全过程融合,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鼓励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求和个人教学学术发展需要,自觉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素养的学习和自修,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中推进“形势与政策”课数字化教学改革。

三是完善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与技能评价体系。“好的评价让教师变得更好。”构建智慧课程教学评价系统,开展“教—学—评—研—管”一体化的嵌入式跟进评价活动,形成一条从教学信息采集到教学决策改进的数据链,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行为评价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研制面向不同主体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评价指标,突出对教师数字素养和学生数字素养高阶思维能力的综合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方法,将评价嵌入教与学的过程,建立数据驱动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评价模型与面向终身学习的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发展档案,形成一套客观、规范、成熟、公平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评价实施流程,实现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长周期跟踪评价和反馈[13]。

四、结语

数字技术创新了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学习资源的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其的拥有关系,从而使得师生主体的确定性发生改变[14],为驱动精准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重塑教学观、学习观和质量观,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研的深度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改思路、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和效能。

猜你喜欢

形势与政策形势教学资源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