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研育人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2023-03-04高旭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教师

高旭冉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立德树人是当前高校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围绕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而确立的育人任务,这就要求高校要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整体教学过程之中,从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同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时任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的张东刚表示,《纲要》的中心思想是聚焦短板弱项,坚持把破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作为目标指向,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十大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其中科研育人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否能够做好科研育人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从目前来看,高校科研育人面对的现实困境比较复杂,集中体现在科研育人的师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因此,本文从探求高校开展科研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着手,研究具体的科研育人优化路径,使当前高校科研育人存在的现实困境得以有效化解。

一、高校科研育人的研究背景

高校科研育人是指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的有益帮助和积极影响,其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主要模式之一,但从目前全国各高校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高校开展科研育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各学科专业开展的情况存在差异。本文采取文献法对当前高校科研育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吴静、程立涛(2022)在研究高校科研育人中提到,高校开展科研育人需要把握“三个结合”,即高校顶层设计与学生成才结合、高校优势特色与学生成才结合、高校教师科研活动与学生成才结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育人共同体”,即高校教职工与内部机构协同开展科研育人[1];刘建等(2022)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表示,高校科研育人在国家层面已经被高度重视,并将科研育人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之一,全国各高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科研育人的方法,并在研究最后建议通过增强科研育人意识、本领和创新精神达到科研育人的目标[2];曾朝锋、钟焱(2022)通过调研得出当前医卫类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水平低、缺乏重视度的问题,提出将专业知识、人文知识以及科研知识相互融合,并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3]。由此可见,高校科研育人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科研育人方法探索方面,相关学者或教育工作者已经有所探究,但高校科研育人面临的困境也比较明显,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高校科研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科研育人师资层次单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已经进入到全面参与阶段,开展思政教育不仅是辅导员的职责,而且学科教师和高校其他教职工、内部机构也参与到其中。但对于科研育人工作而言,大部分辅导员认为科研育人是专职教师的工作,需结合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来完成,重心在于科研,将科研与育人割裂[4]。清华大学研究者曹柳星、马靓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及疲劳量表调研发现“双肩挑”辅导员面对学生开展工作时,事务性工作多、学术思想又需要时刻关注,而辅导员还有自己的学习、科研任务需要完成[5],无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使之成为育人的资源条件。这说明当前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比较大,根本无暇顾及科研育人,导致科研育人工作只有学科教师开展,侧面反映出当前的科研育人师资层次倾向于单一化。

(二)科研与育人尚未实现有效融合

科研育人的本质特点是将科研问题作为导向,对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探索问题的欲望进行培养,同时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以及品质意识均能够得到提升。中国人民大学曾经针对大学生使命担当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当前大学生对专业教师怀揣着尊敬和爱戴的情感,但却认为科研之路不仅乏味,而且还比较漫长。同时也说明当前高校开展科研育人“顾前不顾后”,只是在开展形式方面比较重视,对于科研育人的目标并不明确,导致科研与育人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当前,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时,重心大多放在职称考核中对科研成果硬性指标的完成,教师的科研压力较大,无暇顾及育人目的,在科研过程中未能协调科研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也未能将立德树人思想融入到科研项目活动之中,使教师带领学生为“科研”而科研,忽视了科研的育人功能,导致科研与育人无法实现有效融合。

三、高校科研育人的优化路径

现阶段,国家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校必须紧抓人才培养这一任务,重视在人才培养中纳入思政教育,不断开展科研育人,从而为国家培养科研人才提供平台支持。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配齐建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因此,各高校必须从顶层设计出发,通过隐形课堂开展文化传播,然后再通过显性课堂实现科研育人的融合,从而使高校科研育人的作用得以发挥,为国家培养优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基于制度建设开展科研育人的顶层设计

首先,需要重视师资团队建设,按照国家开展的人才强国理念,制定高水平人才引进制度,持续完善师资团队建设工作。按照高校教师发展提升的规律,将中年、青年教师作为团队建设的突破口,构建由学科教师、辅导员以及其他教职工三个层次组成的科研师资团队。发挥学科教师高学历、高水平、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优势,形成高校科研师资团队主体组织架构,由学科教师发挥领航作用,同时还可借助党支部、创新创业团队、科研实验室等载体的作用,将教师团队的思政教育育人效果予以充分发挥,从而逐渐对大学生的学术能力、道德品质以及人格塑造产生积极影响。其次,应该完善科研制度,将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导向,积极打造高校优势学科,还要将国家科技奖的评选作为导向,改进学术评价方法,建立学术诚信机制,还可以将国家实验室平台建设作为抓手,促进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通过将这些内容制度化,从而使科研制度逐渐完善。最后,需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新工科”背景有机结合,持续探索“创新实验班”“数理综合班”等应用、复合、创新性人才培养方式,将高校具体的科研项目作为载体,同时将专业师资团队配置到科研项目中,从而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专业素养,使人才培养机制得到有效创新。

(二)加强隐形课堂的文化传承工作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当前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向,通过开展科研文化建设,可以使科研氛围和风气更加清正,既能产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又能发挥科研的育人作用,使科研与教育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约束的关系,形成同化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顽强拼搏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这些精神融入科研育人,引导大学生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继承他们的伟大精神,报效国家,投身国家战略需求,努力解决国家发展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自己的贡献[6]。

在校园文化整体结构中,高校其他校园文化,如高校的校歌、校训以及办学理念等均可作为融合素材融入科研育人中。例如,福州大学便是将自身的“三种精神”融入到科研育人之中。所谓“三种精神”即建校初期张孤梅等老一辈同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卢嘉锡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魏可镁院士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这“三种精神”是在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总结出来的精神财富[7]。通过“三种精神”的融入使得该高校的科研文化氛围更加浓烈和清正,能够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在学术追求过程中,既提升了专业素质和知识技能,又增强了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质,从而为国家培养了优质的综合型科研人才。与此同时,科研育人还需要人文支持,引导大学生对人文类书籍广泛涉猎,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借助显性课堂实现科研与育人融合

1.通过科教融合赋能科研力量培养

高校应坚持科研与教学密切融合,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术作为指向,教师必须将最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实际教学中,使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分享,并借助科研成果使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创造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到科研项目之中,实现科教融合,杜绝“科研漂移”问题出现。科教融合不仅能够强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促使其参与到科研实践之中,使学习更加主动,同时也能够培养科研力量。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在这一方面进行行动,2019年同济大学测绘学院倾力打造了由8名院士主讲的重量级精品通识教育选修课——地球空间信息概论,他们走上讲台为新生讲解理论课程,并引导新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课程是集中了全国测绘教育的优秀资源所打造的金牌课程。为新生建设以院士为代表的大师级授课团队不仅是测绘学院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同济大学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改革的积极探索,为增强科研力量培育了生力军、后备军。

2.通过产教融合助力科研发展

高校开展科研育人还需要从产教融合角度出发,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三者之间的融合,通过合作协同发展,并在发展中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来,从而使生产、科研、教学三个环节统一,提升科研与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使“产学研”向“政产学研用”过渡,将高校、政府部门、研究院、企业等各主体资源汇聚在一起,从而形成科研、生产、思政教育、实践应用组成的完整链条。借助这些平台不仅能够推动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以及国家产业科技园,而且还可以为科研育人提供支持和帮助。

3.通过学科竞赛激发科研能力

若要发挥学科竞赛的作用,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以及传统广播宣传学科竞赛,为学科竞赛的开展预热,同时高校还需要将学科竞赛的规则、目的、方式通过辅导员以及学科教师告知学生,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科目、级别的学科竞赛,由高校委派专业的科研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助力学生在学科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我国现阶段已经开展了“互联网+”创新创业赛事、科研竞赛等等,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锻炼科研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开展学科竞赛时,还要建立团队,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竞赛项目,从而使学术科研能力得到激发。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教师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最美教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圆我教师梦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