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023-03-04郭冬梅董竞遥郭宇歌史殊豪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区大学人才

郭冬梅 董竞遥 郭宇歌 史殊豪

(1.河北省教育厅,河北 石家庄 050051;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3.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1;4.浙江传媒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 311199)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雄安新区考察,强调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新功能、形成新形象、发展新产业、聚集新人才、构建新机制,使雄安新区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创新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建设高质量的雄安高等教育体系,为新区建设提供高水平的人才智力支撑和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动能,对于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高等教育发展对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是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一体规划,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无论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还是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方面,高等教育都是雄安新区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雄安新区提质升级的强大动力。

首先,从人才资源方面来看,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的竞争成为区域以及国际竞争的关键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1]112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人才聚集的“根据地”。硅谷两所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每年就能为社会提供1600名博士。斯坦福大学更是为硅谷培养了众多的工程师、律师、银行家和风险投资家,尤其是资产上亿的企业家[2]。高等教育能够围绕雄安新区产业结构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将教育层次逐渐提升至与发展动能相匹配的水平,培养与产业结构和需求层次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打造人才培养基地,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供给。

其次,从科技创新方面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更新迭代的根本驱动力。高校科研人员集聚、学术氛围浓厚、学科布局先进、信息平台丰富,能够吸引人才、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要素资源的集聚与融合,为区域持续创新发展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以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为主的大学,为合肥乃至安徽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以及前沿高端科技,包括智能语音、量子信息等在全国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高端技术,逐渐成为合肥乃至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2020年9月,英国《自然》杂志发布“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排名,合肥跻身20强,评语是“非一线城市,有着一流的科研”[3]。2022年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出台的《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加快推进与北京、上海等地知名高校共建“科大硅谷”。安徽省在中科大以及其他高校的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撑与带动下,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河北省是高教大省,但是高教实力大而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发展高等教育,依托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能够将高校打造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推动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有效建立和可持续发展。

再次,从经济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既有内在供给拉动,又有外在需求带动。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自党的十九大之后已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拉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朱勇对中国2000—2003年的区域经济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的纵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的80%都可以由技术创新能力来解释[4]。高校通过技术创新能够支持和孕育区域高新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高端产业的转变,同时能够吸引企业、科研院所的进驻,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在高等教育知识创新驱动模式下,依托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将推动北京高校、企业、研究院等资源在雄安新区的有效配置,激发雄安新区经济发展活力,实现雄安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可能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为区域内的政府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以及市民群众提供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间接推动经济发展。三是,高校师生在住宿、餐饮、文娱、交通等方面对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容小觑,尤其大学生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经成为很多城市消费的主力军,带动了城市餐饮业、旅游业、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同时,高校新建学生宿舍、教学场所、购入教学仪器设备等,也将拉动区域建筑行业、教学仪器设备企业等的发展。以北京疏解到雄安新区的四所高校为例,当前四所高校的雄安校区正处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待雄安校区招生后,将会成为拉动雄安新区消费的重要力量。

最后,从城市发展来看,大学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建设发展水平体现着城市的风貌,也影响着城市的竞争力和文化水平。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城市与大学之间是共生共兴、互惠互利的关系。如前所述,大学能够为城市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推动创新、促进经济,实际上大学凭借自身的知识优势,还具有文化传承创新职能,对于城市文化的塑造和城市品位的提升也有重要的影响,能够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必要和全面的智力和人才支撑。大学的教师以及学生往往是社会中学历层次、认知水平、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其通过自身的社会活动,能够发挥文化的辐射和引领作用,将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渗透到所在城市与社会,融合为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和改造着城市文化,转化为塑造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内生动力,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的源泉。剑桥、海德堡,正是大学人与城市居民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真实写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能够影响和改变雄安新区文化的特质,打造出雄安新区的“人文名片”。

二、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不足

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2017年设立之初,三县城镇化进程缓慢,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人口结构以农村人口为主,原有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产业技术水平、专业技能素养普遍偏低,本土人力资源流失严重。基于此种经济水平、人力资本等的背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当前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大短板。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成立伊始,雄安新区就肩负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然而,在开发初期,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是在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略领先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开发建设起来的。而地处河北的雄安新区总体的人均GDP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GDP值不足同期北京和天津的1/2,接近同期深圳经济特区的1/4[5]。此外,雄安新区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等传统产业为主,塑料包装、压延制革、乳胶制品、电器电缆是当地的支柱产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原有产业基本难以满足雄安新区“未来之城”定位的需求,没有大型、超大型企业,产业与经济发展明显滞后。经济基础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是高教资源空白。雄安新区在国家政策出台前,高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没有一所大学,师资力量更是为零,缺乏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此外,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及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河北省现有普通高校125所,数量居全国第八位,但优质高校资源较为匮乏,只有1所位于省外的“双一流”大学,是唯一本土没有“双一流”高校的省份,没有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高校,重点高校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重点高校的聚集区,本省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劣势日益凸显,难以为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起到辐射带动引领作用,这为新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是人才资源短缺。首先,新区原有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低至3%以下,三县仍有30%左右的劳动力人口只有小学教育水平,高等教育人口占比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忽略不计[6],雄安新区发展只能依靠外地人才流入而缺乏本地人才。其次,由于河北高等教育的短板,众多河北的优秀考生流入外省,本省人才资源亦较为短缺,难以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较大的人才支撑,就读于北京、天津高等学府的学生更倾向于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回家乡就业,影响新区人才引进。此外,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雄安新区设立后,多次出台了关于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包括《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新人才的实施方案》《京津冀人才服务协同发展合作协议》等。然而,目前这些人才引进政策中关于人才柔性引进政策的推行较为缓慢,更多的是关于便民化服务的政策包括子女入学、交通住房补贴、租房购房优惠等,这些政策难以对高层次人才产生吸引力[7]。

四是城市建设滞后。大学与城市均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为大学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大学则引领了城市发展,城市化水平构成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基础保障。城市拥有良好的经济条件、文化氛围、基础设施和治理环境,能够为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提供物质、制度与文化保障[8]。当前,在政策的驱动下,北京已有四所高校确定疏解到雄安新区,这对雄安新区建设意义非凡。要想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生活环境、子女入学、医疗服务、养老保险等要素的保障是重要因素。但目前雄安新区在建设水平、经济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明显滞后,城市对大学的带动力引领力明显不足。2022年,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河北雄安新区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三年行动计划》,立足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旨在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但缺乏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城市规划与高等教育规划未能实现对接。

三、创新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措施

国家级特区建设与普通城市发展不同,特区建设的特点是“发展基于规划”,人为建构的色彩更浓;普通城市发展的特点是“规划基于发展而又引领发展”,更侧重于自然演化的作用。规划建设新区高等教育,应当综合考虑特区产业发展的结构性与层次性、空间布局的协同性和前瞻性,以及时间维度的阶段性与约束性[9]。

以深圳特区和浦东新区为例,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前期为政策辅助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为“政府主导型”,较多地依靠政府力量,通常以援建的方式进行本土化办学,或由国内高水平大学来此异地办学,从而在短时间内利用已有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突破。长期来看,进入内生创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主要为“市场牵引型”,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得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大学位于区域自主创新系统的上游,为区域创新发展源源不断地贡献力量。

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的经验,有机结合“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前期以政府扶持为主,后期立足市场机制,采取多元方式发展高等教育。

一是有效承接优质资源转移。雄安新区的首要任务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将为雄安新区短期内快速集聚资源和实现跨越式增长提供难得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只依赖政策驱动下外部资源的倾斜不是长久之计,雄安新区必须在承接资源的前提下,能够使资源留得住、用得好。基于雄安新区自身基础的薄弱性以及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紧迫性,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初期无疑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辅助等外生因素。要有效承接北京疏解出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技术研发型企业,完成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初期积累。当前,已有北京四所高校确定疏解到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应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高校的机会,前瞻性思考、整体性推进疏解高校的协同创新工作,实现疏解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此外,采取本土化办学方式,扎根雄安建设雄安大学,注重雄安大学建设与雄安新区发展方向相一致,为新区建设提供创新成果生产、转化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

二是加强学科平台建设。大学要发展,学科平台是发动机。雄安高等教育的学科平台建设要具有全局视野、战略眼光。一方面,促进特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推动疏解高校在办好各自学科基础上,共同谋划建设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学科群,共建国家大科学装置,支持疏解高校与雄安的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共建示范性交叉学科研究中心,促进优质科研资源共享。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新区高等教育与当地产业发展的一致性。深圳特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依据当地产业机构转型及时调整学科布局的典型,随着深圳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逐渐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至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相一致的水平。政府及高校应当针对新区战略定位和发展实际,明确雄安未来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构建适合新区发展的优势学科群,进行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另一方面,要构建优势互补的产学研体系。依托在雄安新区布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规划建设共享科技园区,支持疏解高校与相关央企合作组建产业创新发展联盟,集聚创新要素,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三是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于雄安新区高等教育发展而言,人才体系的完善至关重要。为解决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高层次人才稀缺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首先,建立人才智库。政府可与企业合作,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积极构建人才管理智库,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为人才和市场搭建对接平台,运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其次,要强化以产出为导向的柔性引才政策。高层次柔性引才的根本目的在于“引智”,通过吸引高层次人才为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对于高层次人才而言,在不改变高层次人才原有归属的情况下,通过高端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弥补雄安新区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是可行之策。强化高层次人才的产出标准,保障高层次人才对雄安新区发展的促进作用,避免资源浪费。此外,要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结合雄安新区发展实际和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状况,有针对性地推行政策,在经费、方式、人才的使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弹性管理[7]。

四是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雄安新区高等教育资源空白既是不足,同时也是优势,能够在空白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吸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经验。新加坡曾通过公司法人化改革运动,重塑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权责分配,提升了大学的自治水平,在为大学赋权的同时设计了完整的问题框架。雄安新区在建设包括雄安大学在内的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在初期往往以政府主导为主,但要防止行政干预过多造成要素配置扭曲和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要注重推动大学内部治理现代化,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法定框架下,进一步理顺党委与校长之间的关系,理顺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在限制行政权力的同时实现最优的治理效果。另外,建立起政府对大学的问责机制,畅通社会问责渠道,提高社会问责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行业组织、社会机构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充分激发大学的科研活力[10]。

五是加强城市建设。推动大学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四所高校疏解到雄安所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所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对雄安新区的发展将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吸收大学保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一是要重点关注宜居环境的建设,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加快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能,先植绿、后建城,建设高品质的生态空间。二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生活配套措施,依托雄安新区建设文化商业综合体,提升城市品质。三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补足医疗、教育、养老等短板,加强与国际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交流,建立健全“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一枚印章管到底”的“一站式”政务办理模式,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高校教师、人才、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要完善城市规划设计。要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工程布局必须要与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相关政策、地理环境的敏感性、环境容量等相符合。根据城市发展的总体定位和产业结构特点,将高等教育发展纳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城市发展规划与大学发展规划的有效对接。

六是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雄安新区建设的理念是“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为此,雄安新区在建设中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开放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应具有国际化的站位。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加强雄安新区高校同其他国家地区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新区高等教育及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力培养具有全球格局和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上的声誉。

猜你喜欢

新区大学人才
“留白”是个大学问
人才云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