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统编教材语文要素高效落地的要则

2023-02-16徐秀春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徐秀春

【摘   要】基于课堂调研获得的教学案例,就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落地提出相关要则。具体而言,要精准把握语文要素,并依据文本个性,对其加以细化,意在明确教学要点;要展开学习过程,并重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运用,意在强化教学实施;要融合各项学习内容,并在课文的人文语境中展开教学,意在彰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落地要则

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组织单元时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糅合。从某种意义上讲,统编教材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要素的落地质量。从调研情况看,语文要素的教学存在较多薄弱点、模糊点,甚至误区、盲区。本文基于调研中获得的教学案例,试提出实现语文要素高效落地的六条要则。

一、全面准确理解,把握语文要素

在全面、准确理解语文要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精准把握,是实现语文要素高效落地的前提。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篇章页中明确标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该怎么理解这些要素呢?且翻看一下教材。

单元主题语引用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意在唤醒学生的观察意识,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单元首篇课文《搭船的鸟》中,第二自然段写翠鸟颜色鲜艳、外形美丽,作者采用的是静态观察法。第三自然段写作者对翠鸟的好奇,由观察引出了疑问。第四自然段写翠鸟捕鱼,作者连用“冲”“飞”“衔”“站”“吞”等动词,写出了翠鸟的敏捷,这里采用的是动态观察法。单元第二篇课文《金色的草地》中,第三自然段写草地在早晨、中午、傍晚时的颜色变化,采用的是时序观察法。紧接着一句“这是为什么呢”,由观察引出了疑问。而课文末节“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由观察引出了感叹。在“交流平台”中,“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意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观察兴趣。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则按时序多角度、多感官地观察杨梅,包括观其形、触其体、嗅其味、辨其色等。

综上所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可以作如下理解和把握:唤醒观察意识,激发观察兴趣,重点学习观察的方法(包括静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时序观察法、多角度多感官观察法等),进而提升观察的能力(包括观之有序、观之有物、观之有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上述单元案例充分说明,单元语文要素是多维度的综合体。其维度可以包括意识、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方法、能力和习惯等。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但在众多维度中,一定有其侧重点。就如上述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时应侧重于“学习观察的方法”。这又需要教师“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二、依据文本个性,细化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因其自身不同的文本特质,承担着不同的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明晰课文的特点,并寻找其与单元语文要素的联结点,据此进行教学设计。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其阅读要素为“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素为“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衡量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否高效落地的核心指标是单元习作的质量,尤其是想象的质量。在教学调研中,一线教师普遍反馈:本单元语文要素非常明显,就是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写作文。如果阅读教学时只是停留在感受课文中的想象多么神奇,习作教学时只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那样教给学生的只是一个“想象”的概念。学生还是不会想象,怎么办?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唯有依据文本个性,细化语文要素。单元第一课《宇宙的另一边》中,作者想象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教学此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想象的无拘无束和奇妙有趣,从而带领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唤醒学生想象的意识。单元第二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中,其想象路径如下:“我”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各种动物—妈妈坐在三角形的鸟窝里……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教学此课,教师应依据文本个性,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纵向的想象思维,体会想象的深度。本单元还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其中,《一支铅笔的梦想》寫了铅笔的诸多梦想:溜出教室、跳进荷塘里、躲到菜园里、来到小溪边、跑到运动场上……据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感知横向的想象思维,体会想象的广度。《尾巴它有一只猫》则代表另一种想象方式,那就是逆向思维:按常规应是“猫有一条尾巴”,但本文却始终坚称“尾巴它有一只猫”。据此,学生可以体会想象的创造性。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各具个性。教师要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唤醒学生的想象意识,引导学生初步习得三种想象方法(纵向、横向、逆向)。唯此,才算真正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

三、体悟迁移方法,深化语文要素

方法是可以迁移的。只有在方法迁移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学生才能熟能生巧,逐步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语文要素也才能真正落地。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阅读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单元第二课选编了丰子恺的《手指》。下面呈现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组织导读:本文语言风趣。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风趣的语句,做批注,准备在班级内交流。

【教学设计二】

板块一:“举一”发现

1.组织导读:本文语言风趣。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风趣幽默的语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的,圈一圈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2.以第二自然段(描写大拇指)为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及时引导、点拨,使学生发现以下三个让文章风趣幽默的写作秘妙。

(1)巧修辞:从“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最肯吃苦”中看出“拟人”的写法。

(2)妙用词:单是从四个“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顶住”)就能看出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

(3)常举例:短短一段文字,作者列举了大拇指承担的诸多工作(扶琴身、抵住水、按住血、顶住快要翻倒的重东西、翻书页、揿电铃等)。

板块二:“反三”迁移

导读课文写其他四指的部分:默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选择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根手指,仔细研读,试着从修辞、用词、举例三方面细细品味语言的风趣,圈一圈关键词,写一写批注。

板块三:表达运用

布置任务:无论是哪一根手指,作者都写得十分风趣幽默。从外形到作用,作者通过“巧修辞、妙用词、常举例”的方法将小小的手指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身上的五官也同样有着不同的样貌特点和作用,今天大家用学到的方法,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比较上述两个教学设计,最大的区别在于:教学设计一仅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语言的风趣幽默;而教学设计二在此基础上,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课文是怎么让读者觉得风趣幽默的。那么,《手指》一课该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且看教材的两处编排。一是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二是本单元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中的两道题。第一题要求“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其中第一个例句来自《手指》。第二题要求“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其引用的例句也来自《手指》。

教材的编排明显要求本课应如教学设计二那样,指向“写作方法”层面。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如果仅仅停留在“感受语言”上,学生普遍不能做到迁移,无法将五官写得风趣幽默。

四、展开学习过程,夯实语文要素

只有充分展开学习过程,学生才能习得学习方法,高效掌握语文要素。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很多教师在结束这个单元的教学后,发现此要素的落实效果不佳。下面以本单元第一课《牛和鹅》为例,进行教学示范。

第一轮“举一”:研读“不怕牛”,学习“批注细节”

1.布置任务:默读第三自然段,从哪儿看出孩子们不怕牛?圈圈关键词,谈谈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

3.批注示范:大家抓住细节,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牛一点都不害怕。老师读到这里时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扳牛角”“跪下来”“骑到牛背上去”。牛角可是牛的进攻武器啊,孩子们居然敢扳牛角,叫它跪下来,真是一点也不怕牛啊。

4.在交流的基础上总结:抓住文中的细节,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批注方法。

第一轮“反三”:研读“很怕鹅”,迁移“批注细节”

1.布置任务:文中的孩子一点都不怕牛,可他们却十分怕鹅。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四至七自然段,从哪里感受到孩子们很怕鹅?试着用“抓住细节+感受”的方法写写批注。

2.组织汇报、展示、交流。

第二轮“举一”:聚焦第六自然段,学习“批注情节”

1.思考:面对鹅,孩子们想到的是逃跑、呼救。教材编者读到这一自然段的时候,写下了这样的批注:“逃跑—被鹅咬住—呼救,那种惊慌失措写得很真实。”看一看,教材的批注与我们刚才写的批注关注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寻找不同,发现方法。

3.总结:编者先梳理了情节,再加上自己的感受,写了这一条批注。

第二轮“反三”:研读第七自然段,迁移“批注情节”

1.试写批注:下面我们学着梳理情节来做批注。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七自然段安排了哪些情节。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来写一写。

2.汇报、交流、总结。

梳理上述教学板块,可以清晰地发现,教师意在指导学生初步习得“批注细节”和“批注情节”两种批注方法。而每一种批注方法的指导,都经历了从“举一”到“反三”的学习过程。“举一”旨在发现和体悟方法,而“反三”则旨在实践和巩固方法。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学习方法,展开批注过程是为了掌握批注方法。通过如上教学环节,学生就能在举一反三中有效学会批注。

五、板块融合推进,丰厚语文要素

语文课堂上,教師要兼顾各项学习内容,将其统整在一起,以板块推动的方式落实语文要素。

比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小毛虫》中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昆虫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到处生机勃勃。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下。

1.默读思考:那究竟是一条怎样的小毛虫?我们来默读第一自然段。(可怜)

2.想一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小毛虫的可怜?

(1)多可怜的小毛虫呀!它不会……不会……不会……(唱、跑、飞)

(2)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三种不会的本领连起来说的?(既……也……更……)

引读:是啊,小毛虫既不会……也不会……更不会……它什么都不会。

3.说一说:小毛虫很可怜,那其他的昆虫怎么样呢?

(1)这么多的昆虫,它们唱的唱,跳的跳,跑的跑,飞的飞,充满了生命力,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怎么说?(生机勃勃)你们看,联系上文,我们理解了“生机勃勃”。

(2)说话练习:请想象一下,七星瓢虫会干什么呢?

句式:七星瓢虫会(       )。(飞、爬、捉蚜虫)

说话练习: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把七星瓢虫的三种本领连起来说一说?

句式:七星瓢虫既会(    ),也会(    ),更会(    )。

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填?(最厉害的本领要填在最后)

(3)其他昆虫会干什么呢?想三个本领,再想想把哪个放在最后说。

句式:(    )既会(     ),也会(   ),更会(    )。

4.指导朗读:小朋友们,这些本领我们的小毛虫都没有,它多可怜呀!谁能读出它的可怜?朗读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理解语言的内容,即理解小毛虫的“可怜”和其他昆虫的“生机勃勃”。二是理解语言的形式,即提炼“……既……也……更……”的构句方式。三是学会理解语言,即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四是积累语言,即通过反复朗读,强调小毛虫的“可怜”、其他昆虫的“生机勃勃”以及强化构句方式。五是运用语言,即用“……既……也……更……”的构句方式,经历了从发现到迁移运用的过程。

理解内容、理解形式和学会理解,是语言理解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又构成了语言学习。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指向上述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高效地落实语文要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诸多方面的语言学习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并以板块推进的方式实施教学,努力丰厚语文要素。

六、强化语境意识,融合语文要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教学中应如何体现这一课程性质,落实教材编排特点呢?其核心和关键就是将语文要素的落实与课文语境无痕融合,真正实现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相得益彰。

比如,《小毛虫》中写小毛虫的“笨拙”时有这么一句话:“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一位教师这样教学。

师:两片叶子间的距离有多大呢?老师这儿有两片树叶,谁能来演一演小毛虫是怎么从这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的呢?(请生表演)

师(采访表演的学生):小毛虫,你觉得自己爬得怎么样啊?(生:很困难)小毛虫,才这么一点点距离,在你眼里像是——(生:周游了整个世界)

师:要是你再爬得远一点,你觉得自己——(生:周游了整个宇宙)

师:对小毛虫来说,这么一点点距离,路途也是那么——(生:遥远)小蜜蜂已经采了一大篮花粉,小毛虫才从这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七星瓢虫捉了好多好多的蚜虫,小毛虫才从这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它真够——(生:笨拙)来,我们一起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教师最后总结小毛虫笨拙地从这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为什么要提到“小蜜蜂已经采了一大篮花粉”和“七星瓢虫捉了好多好多的蚜虫”呢?这正是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正是在这样的比较中,小毛虫的笨拙才得以充分反映出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教师将对“笨拙”的理解还原到课文的语境(昆虫世界)中,使学生对“笨拙”有了鲜活、丰满、真切的认知。

语文要素的高效落地,其基础是全面、准确地理解要素内容,以及依据文本个性进行细化;其关键是充分展开学习过程,重视迁移运用;同时要充分兼顾其他的语文学习内容,将其融合起来,在课文语境中以板块推进的方式實施教学。本文所述六条要则还有完善的空间。尤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实施,对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的高效落地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倦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温岭市教育科学研究室)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