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的创新发展与短视频表达探析

2023-02-14杨科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短视频创新发展

摘要:为分析微纪录片这一新型媒体形式的创新发展与短视频表达方向,文章采用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微纪录片的兴起缘由及发展痛点。文章研究发现以微纪录片为代表的短视频在制作与传播流程、表达形式方面存在不足,且微纪录片生产传播领域尚未构建起完整产业链,难以支撑微纪录片长效发展。文章认为,微纪录片应通过采取“创新新闻内容,调动受众情感共鸣”“创新新闻主题,贴合受众需求”等措施积极推动创新与变革,并利用“精准定位目标受众”“跨媒介传播,创新视频表达与传播形式”等方式实现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层面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微纪录片;短视频;创新发展;信息资讯;商业变现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1-0140-04

以微纪录片为代表的短视频是媒体深化改革的产物,也是依托受众喜好与习惯诞生的新型视频表达形式。时至今日,短视频已经渗入医疗、教育、文娱等各个领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接收以及休闲娱乐渠道,90%以上的网民在生活与工作中都或多或少接触到了短视频这一新型视频模式。

相较于图文信息、长视频而言,短视频更受受众青睐。相关数据显示,部分受众浏览短视频的时间占到了其上网总时间的七成。微纪录片是短视频中较为特殊的存在,其作为传统纪录片与短视频的子类视频模式,很好地兼顾了二者高质量内容与高时效传播的优势,被称作“精英叙事与大众叙事的中间产品”。

如何利用好微纪录片的形态制作短视频内容,进一步挖掘有价值、有深度的内容,在满足受众快速获取所需信息、专业知识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立体的信息资讯以及视频观看体验,达到扩大新闻信息传播范围的目的,落实高质量纪录片的下沉,成为新形势背景下主流媒体转型的重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充分满足了受众碎片化、高效化获取信息的需求。微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受众对信息资讯质量价值、时效性等方面的需求,而以微纪录片为典型代表的短视频亦成为当代媒体从业人员所需重点研习与熟悉的新课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的普及应用,广大受众的信息获取习惯与喜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闻媒体行业需要以短小精悍的表现形式记录、反映、重现、传播新闻信息,时长短、质量高的短视频成为首选。可以说,在“微纪录片”这一短视频子类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之前,微纪录片便已初具雏形,并对很多受众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微纪录片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以及原生性等特征,和传统的大型纪录片一样,微纪录片也可作为一种“流动的历史”。基于不同纪录片的主题与核心思想,相关制作团队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表现“大”时代的变迁以及“小”人物的故事与经历[1]。

乘着新媒体技术的东风以及广大受众对高质量、高效率信息资讯的追求,微纪录片的兴起以及长效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本次研究将新形势下微纪录片兴起与持续发展的缘由总结为“主题”“内容”“理念”三方面。

(一)微纪录片的形态更贴合新形势背景下的新闻媒体发展趋势,具备更显著的价值引导趋势

新形势下,为升华新闻内容的价值传播与引导,主流媒体在制作新闻内容时,更侧重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具备更丰富的内涵、价值更高的新闻事件。

(二)更优质的新闻资讯内容可有效提高现阶段网络视频的质量

短视频的取材、编辑、制作以及传播都相对简单,不需要使用昂贵的设备以及专业技术,通常情况下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大部分的视频制作工序,也正因如此,各类短视频才能快速在社会上流传开来[2]。但相对而言,短视频的内容较为随意、浅显,同一平台上的短视频内容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对受众产生更积极的影响。而微纪录片的出现,有效弥补了短视频内容浅显、意蕴不足的短板,升华了短视频的内涵价值,同时又具备亲切、生动的特征,其能够真正落实讲好百姓故事、展现社会生活风貌的目标。

(三)微纪录片独有的故事与技术呈现方式赋予短视频更新的制作与传播理念

微纪录片和传统的大型新闻纪录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视频时长、视频制作传播过程以及视频创作理念層面。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微纪录片时长都保持在3~5分钟,虽然视频时长较短,其内容价值、质量却并未下降,仍具备明显的传播价值以及艺术性。

在制作层面,微纪录片更侧重于运用新兴技术与技巧,包含多种媒体技术的组合应用以及现场光影、空间、构图等摄制技巧,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对精美视频画面的偏好与需求。

在理念层面,微纪录片不同于叙事宏大、层次丰富的传统纪录片,其更关注发生在普通老百姓身边的寻常事件,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最终呈现出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其既可以扩大内容输出范围,传播更符合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内容,又可以充分贴合受众的实际生活,引发其情感共鸣。总体而言,微纪录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3]。

(一)微纪录片制作与传播存在矛盾

微纪录片的传播倾向与内容方向存在矛盾。受到受众喜好的影响,现阶段各融媒体平台零散化、碎片化的资讯层出不穷,而大部分网络用户已经习惯了接收不连贯但充满噱头的视频内容。在此情况下,部分短视频制作者为获得更高的播放量,不惜违背媒体行业的连贯性视频播放机制,通过制造大量割裂、密集的噱头去吸引受众。而广大受众在这种短视频的狂轰滥炸下,不自觉地忽视了对高质量、连贯性视频内容的需求。在这种以受众喜好为视频制作与传播导向的新型短视频传播趋势下,微纪录片也未能免俗,部分微纪录片会利用更零散化的内容、夸张的标题、空洞但具有噱头的文字吸引受众[4]。

以“2020年7月7日杭州某女子取快递被造谣”事件为例,在事件相关视频传播与扩散的过程中,部分媒体违背基本的职业道德对事件始末未经核实分析,盲目追求点击率以及曝光率,制作并传播了大量具有误导性的微纪录片。部分媒体甚至为相关视频拟定了粗鄙、恶俗的新闻标题,不仅误导了受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同时也对新闻当事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传播倾向与内容方向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部分媒体的职业道德与素养缺失。对此,一方面需要微纪录片制作人员提升社会责任感,优化职业素养,以保障微纪录片传播倾向以及内容方向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需要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络视听节目创作环境的约束与规范,以内容为核心,优化微纪录片制作单位的良性竞争机制。

(二)微纪录片形式难获受众青睐

微纪录片在形式表达上更倾向于“纪实信息+短视频”的双向组合。现阶段大部分制作团队为加快视频传播速度,会保留微纪录片碎片化、平面化的叙事风格。针对这样的形式,不少受众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过分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他内容。

另外,部分制作团队摒弃了传统纪录片深度挖掘事件的优势。传统纪录片会遵循事件发展的时间线,耗费较长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记录与反馈相关事件。传统纪录片尽管制作周期较长,资金回笼较慢,但能够充分保障其内容深度与价值。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部分制作团队为满足新媒体视域下更多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会制作大量快餐式的纪录片,但此类纪录片通常囿于时长限制,不具备讲述长篇故事的能力。鉴于此,部分制作团队通过讲述新闻事件背后的小故事,以平铺直叙的内容升华新闻事件的主题与情怀[5]。

相较于娱乐化、粗浅化的微视频、短视频,这种微纪录片的价值更高、意蕴更深厚,但由于现阶段微纪录片的拍摄时间跨度不会太大,大部分的拍摄计划仅一天便可完成。尽管这样极短的制作周期有利于满足现阶段观众高效获取信息的需求,但由于缺乏长期的跟踪与拍摄,相关微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深度明显不足。一方面,部分制作单位只能制作出浮于表面的碎片化视频内容,无法满足受众更高的文化追求以及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为有效节省时间成本,部分制作单位会利用摆拍或者设计新闻脚本的方式去制作视频,尽管这能让相关视频在内容呈现上更加完整,却丢失了微纪录片求真的原则与意义。

(三)微纪录片制作产业链的限制

现阶段,大部分微纪录片属于工业流水作业下的作品,以量取胜的制作理念以及高密度输出的传播观念,导致微纪录片缺乏创新性以及原创性,这也阻碍了微纪录片的转型发展。而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纪录片制作与传播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与流程。和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的传统纪录片产业不同,微纪录片在制作、运营乃至商业变现等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现阶段微纪录片行业内部不乏优秀且成功的内容制作与传播模式,但是这部分优秀微纪录片的制作流程却无法兼容整个微纪录片行业的技术水平[6]。

以近年来微纪录片领域的翘楚“二更食堂”平台为例,该平台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幕后团队搭建的线上审核系统,以及专业的采编队伍。其他想要复制、模仿其制作与运营模式的制作方,不仅在人员素质层面有所缺失,也不具备相应的资金投入能力。反观微纪录片制作团队想要制作出更上乘且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需要完成数据检索以及采集、文案编辑、视频剪辑、运营推广等各个流程的工作。

微纪录片制作团队大多缺乏资金供给以支撑其模仿、复制其他优秀团队的成功案例,更遑论在既有案例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由此可见,要构建一套真正适用于整个微纪录片行业的生产制作流程实属不易,而现阶段行业内部的特殊成功案例也无法为其他制作团队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

(一)变革、创新内容形式

1.创新新闻主题,贴合受众需求

微纪录片的选题应遵循平民化风格,重点讲述发生在受众身边的小故事,并以此为切入点升华新闻事件的内涵与价值。但同时需要相关制作团队把握好平民化选题的“度”,一方面需要剔除过于宏大、专业的主题设置,因为过于高大上且远离受众日常生活的选题设置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高,难以满足受众对趣味性、生活化新闻纪录片的观看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减少过于生活化、常态化的内容,过于寻常、生活化的新闻选题难免使人感到索然无味,无法调动受众的兴趣,更难以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基于此,制作团队需要从寻常事物中找到新奇且有趣的故事讲述角度。比如针对同一新闻事件,从不同当事人的主观看法着手,从多元的渠道切入并深度挖掘相关新闻事件对不同人物造成的影响。以《生死金银潭》为例,面对特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制作组摒弃分析复杂病理、医学报道等选题,聚焦武汉定点医院隔离“红区”,客觀、真实、朴素而又生动地勾勒出武汉在特殊背景下的抗疫图景。这一微纪录片通篇都是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互动画面与同期声,在表达形式上也摒弃了复杂的后期制作,采用近乎白描的方法,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金银潭医院在特殊背景下最真实的情况。利用平民化的选题以及真实的内容,有效拉近微纪录片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创新新闻内容,调动受众情感共鸣

内容始终是决定微纪录片发展的第一要素。微纪录片的表达与传播形式决定了其时长的“弥足珍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且充分保障不同信息的吸引力与深意,做到于细微处见真章,是新形势背景下微纪录片重点的创新发展方向。微纪录片的选题需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注重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加强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纪录片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在此背景下,微纪录片制作团队要形成互联网思维,无论是在微纪录片制作还是传播过程中,都要与新闻主体积极互动。这里的新闻主体,一方面是指新闻事件的亲历者,要求微纪录片团队的采编人员在与新闻当事人进行沟通的情况下,加强与当事人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充分调动当事人的情感,以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新闻画面的震撼感。另一方面,则是指观看、传播微纪录片的受众。相关制作团队要与受众开展深度互动,这种互动不仅需要体现在弹幕、评论交流上,还要以丰富的感官体验为受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赋予受众更强烈的代入感。

以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短视频专题报道一等奖的《十八洞村龙金彪的Vlog |脱贫之后》为例,其采用第一视角的叙述方式,重点筛选具有典型意义以及新媒体表达潜力,且符合观众喜好的人物形象为主要报道对象。通过主角的自述,带领受众跟随主角的步伐,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这种微纪录片形式不仅赋予了“脱贫”这一宏大主题浓浓的人情味儿,同时还利用主人公更生动、亲切、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受众的代入感与信息接收体验。

除此之外,该视频还通过添加文字特效、手绘画面等,让视频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利用多种元素全方位刺激受众感官,为受众与主人公搭建了独特的沟通桥梁,有效打破了微纪录片的“第四面墙”,增强了微纪录片的互动性。这种微纪录片的内容表达形式更适合用来呈现主题正面、時间跨度大、内容信息多、意蕴深厚的新闻事件。并且创新内容表达方式也能够有效缓解微纪录片传播倾向与内容方向之间的矛盾,既完成了对新闻事件的正向报道与记录,同时也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价值。

(二)拓展、优化传播途径

1.精准定位目标受众

微纪录片可用的题材十分广泛,对相关题材的分类与持续优化,进一步创造出更高质量的微纪录片同步精准投送给有需要的受众,是现阶段微纪录片产业需要重点创新与改革的方向。一方面,相关制作团队可依托新媒体平台抓取海量用户数据,对用户的性别比例、年龄比例、转评赞数量、观看时长等数据进行分析。利用更具象化的数据,帮助微纪录片制作团队针对不同深耕领域制定更精准的分众定制与投放模式。

以“白领”这一群体为例,针对这一部分受众对精品文艺、高品质事物、慢节奏生活的兴趣,需要微纪录片在选题与内容制作层面重点突出小清新的文艺气息,在内容设置与剪辑方面也要注重突出简约、大气、平缓的影像风格,通过更恰当的表现形式满足目标受众精神层面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并扩大受众群体,同时不断反馈目标受众的需求与喜好,实现微纪录片制作层面、传播层面的闭环管理与升级。

2.跨媒介传播,创新视频表达与传播形式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扩大自身的传播渠道。除去既有的电视媒体、视频网站外,微纪录片还需要依托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范围、优化传播效果。帮助广大受众摆脱被动接收新闻信息的形式,使其获得高度自由的选择权并且可以向制作团队积极反馈建议与诉求,反哺网络传播内容质量的升华与发展。

针对同一微纪录片,亦可利用不同的形态与方式实现多元化传播。确保相关微纪录片在电视端、短视频平台、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都能探索出更合适的主题风格。针对不同受众的喜好,可将同一微纪录片分化为完整版、高浓缩精华版(视频通常在10秒左右,类似于影片的预告)、快剪版(摒弃微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字幕等,通过节奏更快的方式,辅以个性鲜明的背景音乐,为受众提供纯视觉享受)、解说版(站在不同受众的认知角度,详细讲解微纪录片中的专有名词、重要元素等,满足广大受众的求知心理)、二创版(以原微纪录片的某一重点元素为主,衍生出多元化的短视频内容)等不同的播放形态。面对不同的播放平台和传播媒介,制作单位可通过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态,满足不同平台用户的需求。

另外,相同的拍摄素材运用不同的剪辑风格亦可呈现多元化的传播效果,这一创新举措不仅能够帮助微纪录片获得更广泛的宣传与推广渠道,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相关制作团队以及投资单位实现营销变现。微纪录片的跨媒介传播形式还能够以其文案内容为核心,朝不同方向进行分化与延展,基于此构建属于微纪录片自身的文本网络。相关文案内容可以渗透到影视作品、微信公众号、视频直播、游戏、综艺节目乃至线下活动等之中,实现微纪录片文本内容在不同媒介与平台之中的应用、传播与共享。

3.促进媒体融合,实现多元传播发展

现阶段,微纪录片优质内容的传播层级可分为:一是以央视网为首的主流融媒体平台;二是以腾讯、优酷、芒果TV以及爱奇艺为代表的视频网站;三是以“一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四是广大UGC用户。不同的传播阶层皆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在新媒体助力微纪录片内容生产与传播的背景下,次级传播阶层所产出的微纪录片甚至可以反哺传统电视台,而这也意味着在媒体融合、网台互动背景下,微纪录片在不断探索新的传播形式。

以此为依托,微纪录片要进一步深化网台互动、构建全媒体矩阵传播格局,同步开展符合微纪录片主题的线上线下联动活动,在有效增强微纪录片互动性的同时,提升其营销变现能力,升华微纪录片的整体品质。

经过长期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已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各领域的改革发展为媒体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与线索。

基于此,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微纪录片题材、内容、概念以及传播形式的掌控,利用微纪录片这一新兴载体优化新媒体时期的深度新闻报道,进一步增强微纪录片的变现能力,促进融媒体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弘扬.主流媒体平台微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探析:以央视频为例[J].视听,2022(12):152-154.

[2] 李永光.全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短视频化的传播优化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1):173-175.

[3] 卢芳明.新闻短视频中的“百姓叙事”:以《百姓话思想》系列短视频创作实践为例[J].新闻战线,2022(20):79-82.

[4] 李丹丹.论全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的创新表达[J].新闻传播,2022(20):44-46.

[5] 宋喜梅,范忠.微纪录片传播的新样态:以《早餐中国》为例[J].文化产业,2022(27):37-39.

[6] 周浩锋,王功尚.以视频思维倒逼采编思维变革:以极目新闻短视频生产为例[J].新闻前哨,2022(17):18-19.

作者简介 杨科,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短视频、微纪录片创作。

猜你喜欢

短视频创新发展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