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2016-11-14周丽琴

职教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培养对策创新发展

摘 要:国家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本科教育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和推广。结合高质量、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从培养路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提出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创新发展;高职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周丽琴(1972-),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科技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研究”(编号:15JYD006),主持人:周丽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4-0040-04

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驱动急需高层级技术人才,然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多属于专科层次,他们还缺少技术技能积累,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型产业体系发展的需要。为了把高职院校打造成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我国需要举办和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填补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下简称“高职本科”)层次的空白,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注重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1]。因此,高职院校和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应积极推进高职本科人才培养,以适应国家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创新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

(一)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方式不断改变,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与此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新常态下,全国上下正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培育更多依靠要素质量提升和配置效率提高的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国家和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都在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众多行业领域的产业链条正向高端化发展,提高行业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不仅需要大批研发人才,更需要一支懂技术、有技能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技术人才尤其应用型技术人才是重要的市场要素,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的智力资源。《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可见,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科技人才、各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主力军。

(二)创新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

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形成众多的产业群。产业群发展是创新驱动的直接体现,对人才需求也提出新的挑战。长三角经济带、珠三角仍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这些区域聚集了更多的产业群,它们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有效提升,需要更多地受过高职教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2]。上海、深圳等地的高技术企业所需的一线劳动者中,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占90%。新世纪以来,受过高职教育的技术人才已成为企业生产的主力军,但从事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人才紧缺。与此同时,以现代科技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也处于蓬勃发展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更促进其跨界发展。第三产业需要的主要是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会更高。可见,在转型发展时期,企业需要大量的既能从事一线生产操作,又能进行产品试制、技术改造、使生产水平提高的高级人才。但现阶段高职人才在素质结构上还很不均衡,中低级人才比例较大[3]。因此,加大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力度,将改变应用型人才结构,适应创新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高职本科的内涵

对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国内已普遍比较认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把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聚焦到技术技能上来[4]。2003年以前,高职教育基本是专科层次,近十多年来,部分省市进行了高职本科教育的探索。2014年3月,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谈到,之前的职业教育只讲技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技能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要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这在理念上引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实践上促进高职本科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将今后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界定为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我国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为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由此可知,高职教育中的本科层次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即“高职本科”。

(二)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专业教育为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类型,具体又表现出不同的培养方式。总体上,该模式是以直接满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体现应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即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适应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有发展后劲;以技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培养途径和手段,将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学融于一体,同时注重产学研的联合培养。在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上,山东、江苏、天津等十多个省市先后进行了各种类型的试点,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已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主要有:(1)四年一贯制培养模式。由普通本科院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直接对口招生本科生;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合作培养的方式,联合培养高职本科生。(2)分段培养模式,又分为“3+2”模式、“3+4”模式、“5+2”模式[5]。主要是以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或高职专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定向培养,开展的本科衔接教育。

(三)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成就与不足

党和国家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各地政府与中职、高职、本科院校共同推进高职本科教育,拓展了高职本科人才培养途径,为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本科技术人才。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全国逐步推广和应用,在部分省市已初步形成一定的招生培养体系和数量规模,起到了试点和示范作用。比如,云南财经大学的中华职业学院,承担该省高职本科改革试点任务,现有10个本科专业,在校学生7500余人。江苏省武进、溧阳的2所中等专业学校与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地方市场需求,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本科生对接教育。自2015年以来,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试点省份逐渐增加。浙江省采用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举办四年制高职本科试点,以高职院校办学为基础依托,挂靠本科院校。重庆市实施中职本科“3+4”培养模式,首批试点由重庆科技学院等3所应用技术本科、重庆市龙门浩职业中学校等10所国家中职示范学校承担。

至今,高职本科从试点到成规模办学已有13个年头,但这一类型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覆盖面还比较窄。全国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市在推行,其中部分省市和学校还处于试点期,一些省市处在徘徊和观望状态。在专业设置和教学上,由于受到教学基础条件的限制,很多学校难以从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来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现有的专业多局限于传统制造业,课程教学等同于普通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数量上,由于多个单位处于试点阶段,各联合培养单位对招生人数在总体上予以控制,导致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规模增长缓慢。

三、推进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宽人才培养路径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本科的办学路径将越来越广,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规模将逐步扩大、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目的,就是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解决职业教育学历层次“断头路”的问题。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必将是完善高职本科、加速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条新路径。在以本科转型作为发展高职本科的主力军,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成功的试点模式加以推广,将高职院校按照不同的办学形式列入高职本科的生力军[6],构建多途径、多方式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渠道。(1)已实行“3+2”模式的本科院校与原合作的高职院校,继续联办有地方专业特色的四年制本科,并在现有基础上,开设新的专业。(2)各省市选取一部分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合并,进行专业的撤销、合并、新增,按新型高职本科院校进行办学。(3)每个省市选取2~5所办学基础比较扎实、实践教学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其升格为高职本科院校。比如,2015年底,天津中德职业学院升为本科院校,既实施本科层次应用技术教育,又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稳步调整办学层次结构,每年稳妥安排增加本科学生。

(二)面向需求调整专业

据有关单位的大学生就业统计信息显示,地方院校有30%以上的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所以,承担高职本科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应围绕地方行业产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先发展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现代科技服务业等行业所需的学科专业和适应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化需要的专业。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转型高校要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应用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这为高职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因此,不论新设还是转型发展的高职本科院校,均应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原则,坚持办学特色,对于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扩大本科专业比例,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对社会需求量较小的专业进行合并或转型,大力发展工科专业和交错学科专业。比如部分院校已结合汽车行业招收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本科生,为汽车制造和销售维修企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以适应汽车新技术的发展需要。

(三)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本科是一个尚处在探索与创新阶段的教育层次,急需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按照四年制高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求,既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又要处理好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关系,使理论课程体系与技术技能实践训练体系较好地结合起来[7]。首先,基础课注重较宽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培养,体现基于生产、技术管理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真实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内容。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实施教学,并与相应的职业标准相对接。其次,重视“两课”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协调,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融合起来,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再次,做到校内课程与企业(行业)课程的互补,将企业行业所开相关课程、培训认证等纳入课程体系,形成校内、校外两大教学系统,使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高职本科主要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那么,举办高职本科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企业的事,企业应该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高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产学研合作的深入。一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通过策划实施重大校企合作项目,以企业、机构与学校联合自主招生方式,做“菜单式”培养计划,或设立企业/行业学院。将高职本科教育融入企业人才需求之中[8],形成科学的教育生态系统。比如昆明理工大学的城市学院,与北京大唐移动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云南CY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专业、联合培养高职本科人才,企业全方位地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加大技术合作研发力度。企业新产品的研发、生产设备的改造,常常需要一线人员的参与。学校主动参与地方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规划、技术评价,将校企合作的范围从人才共育拓展到技术共研,从而提高本科生的技术研究和生产改进能力。三是改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环境。为推进新办高职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政府和职能部门还需从微观层面出台政策法规,通过科技拨款或减免税收,建立合作基金,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实惠。

(五)加大国际交流合作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在引进外资企业的同时,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规模在逐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越来越多,这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人员尤其一线施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更多的有竞争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本科教育应站在国际化的视野,加强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办学,开阔学生的职业视野,增强他们的原创思维能力。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办学经验,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先后与境外127所高校签订校际合作协议,在教学、科研及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交流。学校还非常重视同境内外知名企业加深合作交流,引进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标准,将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标准和人才规格融入培养方案,将国际型企业的先进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实现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中德、中日、中西政府级项目合作的基础上,拓展与美国、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该校与西班牙IMH机床学院、泰克尼卡职业教育创新中心等机构开展学历教育和培训,促进了该校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和管理的研发、新技术推广、师资培训和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2016-03-25(05).

[2]程琳.我国产业集群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及挑战[J].税务与经济,2008(4):38-41.

[3]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54.

[4]卢双盈.对于“技术技能”我们应该怎么看[EB/OL].http://kjsjzx.tute.edu.cn/info/1027/8272.htm.2016-03-06.

[5]汪亚明,王珏.我国高职本科教育的现状、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3):91-94.

[6]崔岩.地方本科转型,建设高职本科的唯一路径?[N].光明日报,2016-03-29(15).

[7]郭伟强,吴立菊.德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本科试点工作的启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6(3):17-18.

[8]陈亨达.深化人才培养 实现创新驱动[EB/OL].http://epaper.rmzxb.com.cn/detail.aspx?id=370761,2016-04-20.

责任编辑 蔡久评

猜你喜欢

培养对策创新发展
财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现状观察与培养对策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浅议
公安专业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对策初探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对我国文化经纪人的素质培养探讨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关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现状思考和培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