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2016-11-08郝雨任占文

新闻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创新发展

郝雨+任占文

摘要:数据新闻是近年来我国新闻报道中异军突起的一种报道形式。本文在认真梳理数据新闻与我国数字新闻之间深厚渊源基础上,提出数据新闻融入当前媒体新闻业务的两条可行路径,并就数据新闻采编中存在的选题过于宽泛、开放数据获取难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紧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深挖政府开放数据资源;融合两种新闻报道传统,讲好中国故事;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因地制宜地处理数据新闻可视化问题等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数据新闻;中国化新闻传统;创新发展

2012年1月网易“数读”栏目诞生拉开了我国数据新闻本土化的大幕,随后各家媒体纷纷跟进,央视先后推出《据说春节》、《数说命运共同体》等数据新闻节目,《南方都市报》推出“数据”专版,财新网、新华网等网络媒体开辟了“数字说”、“数据新闻”等板块。特别是2015年后国内许多高校开始将数据新闻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中国传媒大学新设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方向)本科专业,上海大学将本科新闻学专业调整为数据新闻与新媒体等。短短几年时间数据新闻在我国已呈星星之火燎原之势,新闻研究继规范研究、实证主义研究、建构主义研究之后,正式开启了数字化研究范式。

虽然我国数据新闻产生与发展受国外数据新闻影响较深,但中西国情不同、新闻传统不同,因此数据新闻如果不能实现本土化,适应我国现实国情与传媒实际,那么经历短时技术狂欢后,必然出现水土不服、发展乏力等问题,甚至可能昙花一现或很快被新的新闻形态取代。只有立足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新闻传统,数据新闻才能在我国真正生根发芽、发展壮大。

一、整合我国数字新闻报道的传统与资源

西方数据新闻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而我国数据新闻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虽然丁凯1984年发表的《精确新闻学》一文对国外精确新闻做了简要介绍,但并没有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直到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关于精确新闻的实践和研究才陆续展开。此外西方数据新闻从六十年代诞生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出现了五种表现形式,而我国数据新闻则几乎是从精确新闻直接跨越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和数据库新闻两个阶段没有充分展开,相关数据新闻形式的实践与研究也比较薄弱。

虽然上述狭义数据新闻在我国出现较晚,但广义数据新闻在我国却有着悠久历史。所谓广义数据新闻是指“数据新闻有的时候会是一张数据可视化作品或是一幅地图,有时候只是一篇文字新闻报道,有时候甚至只摆出数据。数据新闻是一种更为灵活的、做报道的手法,没有什么不同的,本质就是新闻。”从这个定义出发我国传统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新闻可以看做是数据新闻的初级形态,或者说是过去数据新闻的代名词。我国数字新闻最早可追溯到古代邸报,如《万历邸钞》中用数字准确地记录万历五年一次彗星观察记录:

冬十月朔,彗星见西南,长竞天。

同样在《万历邸钞》中一条已未年间的新闻,用数字把宁夏巡抚梁问孟和巡茶御史钟化民两人以权谋私的交易记录得一清二楚:

问孟一取银三十两,一取银五十五两,俱与阅视巡茶御史钟处致敬,而钟化民公然受之。之又开巡茶御史钟,一取银五十五两,一取银八十九两。

这时的数字新闻比较简单,只是记录与事件相关的日期、数量等数字而已。1876年《申报》在我国新闻史上首次运用数字和统计原理刊登新闻图画,奠定了其在我国新闻史上的历史地位,对我国数字新闻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新闻界开始着手梳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应用传统,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专业术语一数字新闻。从1981年张铭清《新闻数字的使用》一文发表至今,国内学者和业界专家们已经发表一百多篇专门研究数字新闻的论文,祝培岭、李文刚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出版了《数字新闻》、《用数字说话:数字新闻的理论与操作》等著作对我国数字新闻实践进行进行了全面梳理。

数字新闻作为数据新闻的初级形态至今在国内新闻报道中仍然被广泛采用,新的数据新闻形式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数据新闻形式就会消失,而是一同成为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西方如此,中国也如此。80年代兴起的数字新闻和90年代引入的精确新闻共同构成了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与表现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这一原则同样也适用于新闻工作。如果能将数据新闻融入我国新闻报道传统中,积极借鉴数字新闻报道积累的经验,与现有数字新闻采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必将有助于鳃决我国数据新闻缺乏历史积淀、可用资源匮乏等难题,有助于拓展我国数据新闻的历史视野与发展空间,对促进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融入各级各类主流媒体新闻报道日常业务之中

我国数据新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同媒体之间差异比较大,如新华网数据新闻部包含文字编辑、平面设计师、前端工程师三类岗位15名员工,而网易“数读”则只包含编辑和设计师两类岗位4-5名员工,有的媒体数据新闻团队人数更少工作分工也更模糊。数据新闻采编如何在媒体内部形成稳定的团队分工与人员构成,如何融入媒体日常新闻报道中与其他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等等,都是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仅靠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数据新闻采编团队很难支撑数据新闻长期稳定的发展。

国外数据新闻有调查型数据新闻和常规型数据新闻两种类型,我国数据新闻的情况也基本相同。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新闻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不能一刀切。具体而言,常规型数据新闻制作比较简单,通常只需要借助EXCEL等简单数据处理软件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对于这类数据新闻应该尽量与其他新闻采编部门合作完成,这样不仅扩大了数据新闻的采编队伍而且使得数据新闻有更多元的数据来源、更多的“亮相”机会,对于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壮大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对而言调查型数据新闻制作非常复杂,通常需要花费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采集、清洗相关数据,所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也比较复杂,很多时候还涉及编程问题。这类数据新闻是数据新闻生产的重点与难点,也是数据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调查型数据新闻采编不仅需要组建更加专业的团队,而且应该尝试与媒体现有新闻业务实现有机整合,努力为数据新闻采编提供坚实的保障。具体而言可以尝试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直面新媒体冲击,将调查型数据新闻采编与深度报道加以整合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兴起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门槛,普通民众享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每天上亿人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分享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情。无论哪家媒体在提供日常信息、浅层信息方面都无法与无处不在的网民竞争,只有提供高品质、有深度的信息才是媒介化社会中各家媒体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正因如此深度报道一度被许多媒体视为“杀手锏”,但由于采访难度大、调查记者工作异常艰辛等内外因素困扰,许多媒体纷纷裁撤深度报道团队,这对新闻媒体及整个社会而言,都不是个好消息,甚至是灾难性的信号。

从业务层面看传统深度报道主要依靠调查记者通过广泛接触事件相关各方,不断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内幕,如剥笋般地层层解开事件的面纱。而调查型数据新闻则通常从大量公开获取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部分,进而通过可视化图表或交互图的形式展现事件的原因、来龙去脉等。两者虽然在新闻素材、采编工具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新闻采编的原理、规则等基本相同。调查型数据新闻可看做是大数据时代深度报道的一种新探索,是一种新型的深度报道。调查型数据新闻的出现给国内深度报道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原有深度报道团队可以发挥自己人脉熟、渠道广的优势,获取大量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数据资源,然后借助程序员、美术编辑等专业人士的帮助,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形象的新闻。这样不仅拓宽了深度报道的选题范围,而且有效降低了一些深度报道的采访难度与风险,翔实的数据还能增加报道的说服力,避免陷入一些不必要的争议。这不仅有助于破解深度报道在今天面临的困境,而且有助于整合相关资源促进调查型数据新闻的发展,因此媒体应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促成两者多种形式的灵活整合。

(二)面向大数据时代,将调查型数据新闻与媒体新闻策划紧密结合

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就我国数据新闻实践而言,常规型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几乎都是结构化的小样本数据,甚至是其他新闻报道中提到的一些简单数字;调查型数据新闻中上述常规数据仍然占了很大部分,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作品仍非常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信息公开进程启动仅十年时间,海量的大数据还在“沉睡”之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数据采编团队大多缺乏从网络等途径抓住大数据的能力。我国数据新闻目前探索的重点还停留在可视化层面,但未来我国数据新闻(尤其是调查型数据新闻)发展的重点必然在大数据挖掘方面,为了突出大数据的重要性喻国明教授甚至将“大数据新闻”列为数据新闻发展的终极阶段。

从新闻实践看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采编通常需要“围绕一定的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发觉已知,预测未来,着眼现实,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新闻策划在大数据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只不过原来新闻策划涉及的素材是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而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涉及的素材是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原来新闻策划面对的信源是人,而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面对的信源是各类大型数据库、甚至是各种数量庞大的原始数据记录。信源差异、素材不同必然导致程序、策略等发生一些细微变化,但是新闻策划的基本原则、基本流程等仍然适用于调查型数据新闻的采编。基于大数据的调查型数据新闻采编应该尝试与媒体新闻策划业务紧密结合,通过借鉴媒体新闻策划部门或团队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资源,推动调查型数据新闻的发展成熟。

上述努力和尝试都在试图将数据新闻采编融入到我国媒体当前的新闻实践之中,充分利用媒体现有资源,积极拓展数据新闻在媒体内部的生存空间,以便为数据新闻在我国发展壮大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三、深挖当前国内数据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

除了整合数字新闻传统、融入媒体业务两个较为宏观的问题外,当前数据新闻采编还存在两个具体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同样会对数据新闻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一)选题过宽泛导致数据新闻被滥用

常规型数据新闻机动灵活,适用于日常普通事件的报道,是数据新闻中的轻型武器;调查型数据新闻丰富翔实,适用于那些信息含量较大的事件,是数据新闻中的重型武器。目前国内许多数据新闻报道在选题方面比较随意,有些数据新闻(特别是常规型数据新闻)用文字就能说清楚,完全没有必要做成图表的形式。图表使用太过频繁很可能导致受众审美疲劳,难以达成预期效果。特别是调查型数据新闻从策划到完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投入许多人力物力,所以这类数据新闻通常从人们不太关注的开放数据中寻找具有很高新闻价值的线索进行深度挖掘,力求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用富有冲击力的图片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国内数据新闻报道虽然出现过《周永康的人与财》等非常优秀的作品,但总体而言有些记者编辑为了制作数据新闻而制作数据新闻,选题不讲究、数据基础薄弱,这样的报道虽然具有数据新闻的形式,但并没有发挥数据新闻的优势。一味追求作品数量而不重视选题是否合适,必然导致数据新闻泛滥、整体质量不断下降。

(二)开放数据获取难导致许多选题难以实施

数据新闻通常需要庞大的开放数据作为基础,如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节目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数据中心、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组织的权威数据库,共收集了超过1亿GB的数据,因此报道才会内容详实、熠熠生辉。有时候记者编辑虽然有很好的选题,但苦于缺乏充足的开放数据资源,最终只能放弃该选题或者半途而废。目前我国数据新闻采编所用数据主要来自四种渠道:一是社交媒体等网络媒体,二是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科研机构等部门或组织,三是各类传感器采集,四是媒体自行调查。其中通过前三种途径获得的公开数据是数据新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政府部门或其他组织机构不公开其拥有的权威数据,数据新闻就难以推行。在这方面国外政府部门等起步较早,记者通常能够获得大量开放数据,因此国外数据新闻报道在数据方面通常都比较扎实。我国政府部门以及各类机构等在信息公开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数据新闻报道缺乏公开数据的支持,很多时候只能将相关报告甚至新闻中的数据提取出来,用图表等可视化的形式加以呈现。这些数据新闻报道由于缺乏坚实的数据基础,不仅无法体现出数据新闻的优势,也无法满足受众深层次的信息需求。

四、关于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若干思考

数据新闻是在世界各国政府大力推动“数据公开”运动背景下,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便利而兴起的一场新闻变革,推动数据新闻在我国发展必须从现实国情和媒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特别是以下四方面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一)紧扣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深挖政府开放数据资源

以人民主权为本源、以知情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有着悠久发展历史,已成为现代政府一项法定义务,也成为现代国家民主与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准之一。2007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明确方向与操作规范,特别是随着2009年以后“开放数据”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我国政府明显加快了政府数据开放的进程,从中央政府主导的政府数据网络公开平台一“国家数据”(http://data.gtats.gov.cn/)到地方政府主导的政府数据网络信息公开平台如“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http://www.datashanghai.gov.cn/homeltoHomePage.action),越来越多政府公开数据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供社会民众查询和使用。

目前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随着“政务”走向透明化、“公开”渐成常态化,“公开是惯例,不公开是例外”成为政府部门未来数据公开的方向。我国数据新闻采编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缺少公开数据,特别是体量庞大的大数据。未来我国数据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树立开放数据观念和大数据意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为依据,在保证国家信息安全和公民个人隐私前提下,努力通过学界专家深入研究和业界记者编辑不断努力,厘清当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政府开放数据资源有哪些、通过申请可以公开的政府开放数据资源有哪些,未来应该争取公开的政府开放数据资源有哪些。媒体既是政府开放数据资源的受益者,同时也应该发挥守望社会的“哨兵”职责推动政府数据公开进程不断深入。

(二)融合两种新闻报道传统,讲好中国故事

近代新闻报道一直存在着两种传统:一是客观性传统,强调新闻要客观、公正,二战以后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精确新闻等迭起的新闻浪潮都这一传统的具体体现;二是人文传统,重视新闻的故事性、趣味性等与人关系密切的元素,从黄色新闻到二战后兴起的新新闻学背后都有这一传统的影子。虽然客观性传统在近代新闻报道中占据主流地位,黄色新闻被否定、新新闻学探索也以失败告终,但将新闻视为一种讲故事艺术的观点却深入人心。数据新闻的出现为两种传统合流提供了一种可能,从其采编看可以清楚地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可视数化和故事化等四个环节,具体如(图1)所示:

据挖掘工作和交互式图编程主要由程序员完成,图形字体等设计工作主要由设计师完成,新闻选题和故事化工作主要由记者编辑完成。

从前期数据采集、数据清洗到后期数据可视化,不仅涉及到大量专属软件使用,还涉及到许多开源软件开发;不仅涉及简单的操作,还可能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编程;不仅涉及到生产过程的公开,还涉及到部分任务“外包”等,这些环节使得数据新闻体现出浓厚“客观”色彩。但数据新闻不是数据报告,数据新闻采编要么是从新闻故事出发,去寻找数据;要么通过一个数据库寻找新闻故事。在最初追求酷炫的3D与配色效果等技术元素后,最终还是会回到故事,安静耐心地讲一个好故事。故事化既是数据新闻生产的最终环节,也是记者编辑发挥自身才能的核心环节,具有浓浓的“主观”味道。整个数据新闻采编通过不同人员、不同环节流水线般的分工合作,体现出人与机、客观与主观的融合与统一,以往两种新闻传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我国数据新闻目前发展现状看显得有些客观有余、主观不足,许多作品在数据挖掘、视觉冲击方面做得非常成熟,但是缺乏故事性。有时看着一整版精心绘制的彩色图片除了感叹制作精良以外,不知道新闻在哪里,故事在哪里。未来我国数据新闻采编应该努力将两种传统有机结在一起,用客观的中国数据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

(三)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复合型人才

专业是有一定知识系统和技术或技能条件支撑的“高级”职业领域,新闻作为一种专业不仅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支撑,还需相应新闻专业技能作为准入门槛。大众传媒时代从事报刊新闻或广电新闻采编需要经过系统技能培训,掌握摄像非编、排版等专业技能才能胜任相关工作。但随着社交媒体兴起和数字设备普及,新闻采编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新闻作为一种专业的技术门槛正在逐渐消失。数据新闻的兴起大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难度与专业性,同时也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技术层面看,当前国内数据新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报纸数据新闻,如《南方都市报》数据版等,以图表、表格等平面图形为特色;二是电视数据新闻,如央视2014年推出的《据说春节》、2015年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等,以视频、动画等为特色;三是网络媒体的数据新闻,如财新网“数说”、搜狐“数字之道”、网易“数读”等,以交互式图形为特色,如财新网《周永康的人与财》报道用Html5绘制图形、CSS3排版、Java script处理互动和动画。虽然许多媒体内部新闻记者、美术编辑和程序员都不缺,但具有跨学科数据素养、能够协调一致制作数据新闻的人才却非常缺乏,无人可用或者人手紧缺是当前国内许多媒体数据新闻采编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专业技术门槛提高对于新闻教育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数据新闻需要依靠具有新闻敏感的人与具有数据挖掘、分析和可视化呈现能力的人之间相互协作,这就要求未来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中除了传统内容外,还必须加入数据统计、美术设计乃至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这样才能使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具备与设计师、程序员对话的能力,才能够主导数据新闻生产的话语权。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新闻学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高等数学、应用统计等与数据新闻密切相关的理论课程,也没有设置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数据新闻采编所需的技术课程。数据新闻如何走进高校、走进课堂如何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符合人才?这些是今后新闻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中开设了数据新闻课程(甚至是数据新闻方向),对这些高校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我国未来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因地制宜地处理数据新闻可视化问题

不论是伴随着电视成长起来的“电视人”,还是与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都越来越习惯通过图片、影像而不是文字获取新闻信息。借助日益成熟数据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记者编辑们把枯燥的内容、抽象的数据转化为漂亮美观的图表、甚至生动有趣的交互图。未来随着数字传感器、监控摄像头等设备被利用,数据新闻采编不仅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处理,而且能够将各种视频资料整合到新闻报道中,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有人认为数据新闻是设计,图表成为报道的主角、文字沦为配角,这种观点将数据新闻的重心放在平面图形设计或交互图形编程方面,其极致就是将新闻工作等同于编程工作。目前国内一些数据新闻虽然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阅读起来非常困难。数据新闻的读者涵盖各个年龄层、涉及不同教育背景,试问有多少受众有时间、有能力、有意愿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研究数据新闻图表的内容?再者如“百度迁徙地图”等所谓数据新闻到底是动态数据库还是新闻报道?等等,这些都是从事数据新闻采编的记者编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数据新闻可视化应该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选择什么样的制图工具、制作什么类型的图表或者交互图,必须从方便受众阅读的立场出发。数据新闻的价值在于更够更直观、更容易地帮助受众理解相关信息,如果数据新闻变成了视觉的游戏,短期内可能受众觉得新鲜会被吸引,时间一长必然引起受众审美疲劳,甚至失去兴趣。我国数据新闻采编应该将重点放到报道的新闻性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各种可视化软件与技术,不能本末倒置。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创新发展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