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论文的学术性、批评性与发展趋势

2022-12-25常传波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术性论文

常传波

(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图像的崛起引发了普遍而深刻的视觉性问题[1],尤其对教育、学术等领域的视觉传播而言,视觉修辞与效果问题备受关注。

在与视听媒介关系紧密的电影领域,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重构了电影,电影在21世纪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论文化”[2],以其分析与评价框架为基础,百年来的论文电影(Essay Film)逐渐发展成为风靡社交网络的兼具审美价值与教育价值的视频论文(Video Essay),“囊括了数字时代电影与电影文化的大部分讨论”,成为“电影评论和学术史的众多发展中,最具潜力的类型”[3],并从电影领域突围,突破垂直领域专业受众,初步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视觉修辞相对清晰的传播范式。因此,研究国外视频论文的发展历程及其修辞结构,能对我国教育与学术等领域的视频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一、从论文电影到视频论文

(一)电影中的“论文”诞生

论文电影大致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先锋电影运动时期,电影作为媒介的原始、天然效力被激活,不再仅是对现实动态图像的机械重复和模拟,而能被用来抒发“强劲有力的个人观点,并对其进行合理论证”[4],具有了和传统电影显著不同的特征。如创作于1929年的《持摄像机的人》(Man with a Movie Camera)被认为是电影史上第一批论文电影,位列由英国著名杂志《视与听》(Sight&Sound)遴选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50强榜单第8位。[5]《持摄像机的人》通过将几个城市的日常生活记录交织在一起,对苏联社会进行评议;同时,其导演维尔托夫在影片中分析电影制作过程和特效,论证其提出的“电影眼睛”理论,宣称摄像机镜头具有优于人眼的超强力量。论文电影也被学者和电影评价家认为是极具专业性与学术性的电影评论视频的起源。

论文电影诞生伊始,无论是导演、电影评论家,还是早期的论文电影研究者们并没有将之视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论文电影的场域是开放的、光滑的,其弹性边界很难确定,但将所有电影并置一处,它会立即被辨认出来。”[6]

(二)论文电影的演进

从1950年代开始,论文电影进入经典时期。这一时期的论文电影突破长度限制,或是精彩绝伦的短片,或是长达数小时的长篇作品,论文电影家们以精准的镜头语言、不同的创作手法、或论证或批判的创作取向展开了各种实践。

论文电影作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式被确立下来。首先,是Hans Richter于1940年发表了《论文电影:纪录片的一种新形式》(Der Filmessay:Eine neue Form des Dokumentarfilms),提出Essay应该与Film建构平等的关系,这或许是首篇明确、公开提出“论文电影”概念的短文。[7]其次,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Alexandre Astruc)于1948年发表了两篇有巨大影响的论文:《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Naissance d’une nouvelle avant-garde:La caméra-stylo),以及《电影的未来》(L’avenir du cinéma),阿斯特吕克“称呼这个新的电影时代为摄像机——笔的时代”[8],提出电影语言“既不是虚构式的,也不是报道式的,而是论文式的语言”[7]。

论文电影研究兴起。这一时期,对论文电影的定义、精神、研究框架,及与论文电影相关的文学、哲学与电影理论问题的讨论虽然在持续,但依然模糊、小众而具有争议。直至1991年在德国维也纳举办了论文电影展映及学术研讨会,及2003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了论文与电影研讨会,论文电影家、电影评论家及研究者开始了对论文电影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而在英语学界,自2009年劳拉·拉斯卡罗利出版《私人摄像机》(The Personal Camera),才兴起了论文电影的研究热潮。

(三)论文电影走向视频论文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发媒介变革,人类的叙事又随着媒介的变革而发展,从小说/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及数字图像叙事,媒介之间也相互交融和再媒介化,论文电影逐渐走向视频论文。

不断更新的摄影和放映设备使影像的存取和观看越来越便捷,也打破了电影媒介的边界,使电影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屏幕显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出现,日益消弭了影像本身的源头差异,电视、电影、视频等都被融于新媒体影像场域中。论文电影,包括电影评论,被重塑,再媒介化。一方面,论文电影吸收了新媒体影像的内容与形式,其创作模式、叙事话语、视听符码等都经历了与新媒体的交融,如电影的生存介质由胶片转为硬盘后,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编辑软件、数据抓取与分析软件等的发展,论文电影创作不再依赖于摄影,计算机软件和数据库为论文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庞大的素材;另一方面,新媒体影像吸收了论文电影的部分内容与形式,如论文电影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等,提升了网络视频的观赏性和艺术性。于是,论文电影向视频论文转型,大量的短视频作品以视频论文的名义制作出来,视频平台上的视频论文主要以电影评论为主题[2],数字电影、视频平台和社交软件的兴起,让视频论文的书写与传播更加自由与开放,并受到大众欢迎。混剪创作、集体协作、网络语言的使用、匿名发表、短小等成为视频论文的新特征。

二、视频论文异军突起

媒介边界的消融,使以视听形式呈现与传播研究成果的视频论文突破电影的范畴,与更多领域或者媒介结合,并发展壮大。

(一)与社交媒介结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频论文的书写更加自由,从论文电影家、影评家到影迷,甚至包括普通大众,开始使用更便捷的设备录制一些短小的视频作品发布到YouTube、Vimeo、Instagram等平台,这些作品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与社交平台上评论、解释或分析电影的视频不同,视频论文并不是仅简单地陈述一个主题的事实,它提出一个主张或陈述一个论点,然后提供论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分析元素,是将视频论文与媒体评论区分开来的一个关键因素。[9]

社交媒体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期刊和视频论文作者入驻,如,以混剪闻名的韩国裔美国视频论文作者Kogonada在Vimeo主持了Kogonada视频论文专栏,他的视频论文一般以某位导演的个人风格或者习惯性主题为内容分析电影理论问题,如塔伦蒂诺电影中的后备箱视点、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眼睛镜头等;Kevin B Lee在Vimeo主持了Kevin B Lee视频论文专栏,他在其系列的Who Should Win the Oscars视频中,应用不同的视频分析技术来理解奥斯卡提名者,以独特的方式理解表演如何影响观众[10],等等。

(二)在期刊出版领域

从论文电影到视频论文的发展大潮中,除了出现Blackbird、Ninth Letter、Press Play和TriQuarterly等刊登视频论文的文学期刊,同时还有完全以视频形态呈现的科技期刊创刊。如[in]Transition[11]是MediaCommons和电影与媒体研究协会的官方出版物《电影与媒体研究杂志》(Journal of Cinema&Media Studies)的合作项目,是“第一本经过同行评审的视频电影与移动图像研究学术期刊”,于2014年3月20日启动,完全开放,不收取出版或阅读费用。[in]Transition认为虽然有许多优秀网站发布视频论文,但还没有一个网站对视频论文的学术性进行验证,书面学术话语的限制对这种新兴的多媒体“写作”形式提出了挑战,[in]Transition旨在应对这一挑战。该期刊不仅在其网站展示视频论文,而且还对视频论文的学术性进行验证,这一目标通过编辑策划视听作品、出版前和出版后的公开同行评议来实现。因此,[in]Transition发布的视频论文大多包含了视频作品、视频创作者的声明、编辑团队征求的一到两篇署名的同行评论,以及出版后的大众评议。

(三)在教育研究领域

教育教学的多媒体应用,使教育成为与视听媒介联系较为密切的领域,从微视频教学、MOOC、在线视频课程到逐渐风靡的视频论文,视频的教育应用也促使视频制作主体从教师到学生转变。视频论文已经成为大学课程的常见学习手段,与视频论文相关的课程包括实验媒体(experimental media)、多媒体讲故事(multimedia storytelling),或者是视频写作(writing with video)等,也提供视频论文指导,制作指导包括制作流程、常用工具、视频结构、引用格式、案例示范等。视频论文与教育领域的结合,使学习与研究成为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与学生成为视频论文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学习与研究向更具挑战的可视化迈进。

三、视频论文的论证修辞及其学术性与批评性

发展至今,视频论文超越了电影评论的范畴,但不管是何种主题的视频论文,其有着潜在的同一性,即作为本源的论文电影的基本精神及其修辞。李洋[2]梳理论文电影的理论史,认为对其基本精神的解释要回归到Essai(Essay)所对应的文体概念,Essai从诞生时起就具有自由与反抗的基因,引入电影,论文电影便同时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围绕某个话题论证观点的作为说服论证的论文电影;二是自由记录生活经历和感受的作为批判思维的散文电影(Essay film)。

(一)视频论文的论证修辞

视频的论证修辞得到学界的认可。如北美非形式逻辑运动的前驱之一安东尼·布莱尔(Anthony Blair)认为,除了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的产品,视觉交流也在论辩这个概念的范畴之内[12],视觉具有直接性、逼真性和具体性,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接受程度[13];Birdsell等[14]提出视觉论证就像言语论证一样,图像在许多论辩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能更准确、更简明地提供与论点相关的信息和证据,他们更有修辞上的优势;Kuhn等[15]也认为,视频和图像与书面文本一样,可以利用主张、论据、假设和结论进行论证。

作为说服论证的论文电影,修辞术及其建构的西方论证传统为论文电影提供了一套以说服为中心的完整而规范的论证结构,这个结构一般包括导语、叙述、举证、反驳和总结5个步骤。[2]论文电影将听说读写语言转化为影像的声光视听语言,将言语技巧转化为电影的蒙太奇语法和结构,围绕公共话题、运用材料、用雄辩的视听手段让观众信服论文电影作者的观点。

(二)视频论文的学术性与批判性

视频论文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性影评的学术性特征。“学术性影评的目标不在于接受的广度,而是追求影响的有效性……批评应有针对性和有效性”[16],这种针对性和有效性,即表现为研究话题的确定和从论据到结论的有效推理过程,这一过程也即说服论辩,“指使用社会性言语手段,旨在解决至少是克服双方(或多方)之间业已存在的冲突和分歧,论辩必然涉及至少其中一方所提及的一个主张”[17]。由此,说服论证修辞能呈现从提出问题到从前提至结论之间的论证、推理或推导关系,及从前提推导出结论的过程,说服论证修辞使视频论文具备了学术性影评的学术性特征。如,Matt Zoller Seitz的《风格的本质》(The Substance of Style)在内容上是一部相当传统的以导演为研究对象的作品,他对Wes Anderson的电影进行了精彩的五部分分析,追溯影响导演风格和主题的主要因素,但是,在形式上,这是一篇视频论文,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论点以文本形式提出,而是以画外音呈现,配上精心编辑的Wes Anderson作品片段,有时还会将之与给他启发的其他导演或艺术家的作品并列。这使得Zoller Seitz能够更直观、更精确、更有说服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通过图像抓取来完成一篇书面学术影评。

视频论文具有始于Essay的哲学批判精神的批判性。阿多诺在《作为形式的论说文》(The Essay as Form)中把Essay文体理解为对抗同一性哲学的形式,他认为Essay是话语中科学范式的反抗者,是一种批判思维形式,进行批判性解读即是要揭示“被封装在客观意义中的价值”。“Essay在对自身的流动性、不确定性和解放中寻找真理,具有批判精神的论文电影通过对系统化、完整电影形式的破坏和否定,以某种对当代的不合时宜去释放追求自由、展开抵抗的精神”。[2]如Jean-Luc Godard的《电影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篇视频论文通过对各种电影技术进行展示,以极具思辨精神的个人反思与分析,阐释了整个电影领域及其历史价值。正如Lopate所言,论文电影必须包含雄辩的书面或口头文字;它必须具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它必须尝试制定合理的思路。[4]

视频论文的学术性与批评性并不是两两对立、相互矛盾的,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在视频论文作品中统一起来。

四、视频论文的发展趋势

媒介、技术与社会相互形塑,视频论文融论文电影、电影评论、新媒体影像的部分内容与形式于一体,基于论证修辞的学术性与批评性,视频论文成为影响电影文化与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并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包括影视批评等在内的社会各领域,正在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产生巨大影响。

(一)重构影视批评的范式

由于网生代影评的种种不足,视频论文被寄予“重振影视批评”的厚望。网生代影评在当下遭遇的首要问题即是高影响力伴随着低权威性[18],影评应当具有的对电影艺术的指导作用消解在网民的嬉笑怒骂间,学术性与艺术性缺失,难以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第二个问题是网生代影评开放、灵活的行文格式源自于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传统影评类似于学术论文的论证格式被抛弃,其可信度与说服的有效性值得商榷;第三个问题是网生代影视评论存在大众需求与学术诉求难以兼得的矛盾。因此,重塑影评权威性、回归影评学术性、提升影评对电影产业与艺术的指导性与批判性、倡导影评的大众教育价值[16]-[18]是重振影视批评的途径。

视频论文能有效提升影评的艺术性、学术性、批判性与指导性,同时兼顾传播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图像等的编辑难度,视频论文不像20世纪的论文电影面临较高的技术门槛,现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视频论文,其制作人一般兼有电影制作和文字影评经验,能通过典型图像、视频的截取,观点明确、推导合理的叙事技巧,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视频长度,聚焦具体且有价值的问题,作出分析与评价。比之网生代以文字加配图为主要形式、以剧情和演员等为主要评价内容的影视评论,视频论文的分析内容能横向拓宽至影视生产与营销产业链的方方面面,纵向深入至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或者世界影视的发展史,且能结合不同学科的分析方法,传播新信息和独到见解。这样的作品针对影视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提出明确的观点,理性发声,兼具权威性与可观赏性,“不仅创造知识,而且还具有美学与诗意的功能”[19],能对电影艺术的提升和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视频论文在当下现实生活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如YouTube、Vimeo等社交网络均开设有视频论文频道,视频主题涵盖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影理论、电影史研究、电影创作以及创意写作等领域。YouTube中,Zoller Seitz策划的Press Play,Fandor主持的Keyframe,Taylor Ramos和Tony Zhou主持的Every Frame a Painting等,其单个热门视频论文作品的浏览量超过百万;Vimeo中,荷兰电影杂志《De Filmkrant》推出The Thinking Machine,视频论文的高产作家之一Kevin B Lee擅长采用电影计量学等研究方法,综合使用各种视频分析与展示方法,以其独一无二的视角来评价电影。他们的作品受到学界重视,也受到大众普遍欢迎。

(二)改变学术视频的修辞与传播

数字时代的到来,很多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只是简单地在网络上复制传统印刷期刊的内容,“相同的密集内容,现在更难阅读。”[19]作为学术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说服性文种,视觉论证理论认为视觉化给论证增加了戏剧性和更大的说服力,这是文字所无法实现的。因此,视频论文的论证修辞也为学术视频的组织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首先,视频论文的论证修辞为学术期刊的学术视频提供了修辞参考。当前我国学术期刊的视听化实践主要是视频增强论文,即以视频作为文本型学术论文的附加形式展现研究细节、描述实验过程等,但局限性在于:(1)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生物、医学、化学及物理等相关学科,较易以实验和手术过程、论文细节等视听材料为主要内容制作视频增强论文,而哲学、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难以视听形态实现学术交流与传播[20];(2)视频增强材料作为文本学术论文的增强与附加内容,难以在独立传播时具有与其文本学术论文同样完整的学术价值。视频增强论文暂只具有辅助文本论文论证的功能,但“视频不仅仅是粉饰研究的一种方式,它还可能拓宽甚至重塑研究探索。”2018年,《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英文版)为文本型论文附的视频,能清晰呈现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思路、结果和结论,展示了论文涉及的实验操作、逻辑结构和核心思想[21],初步具备了说服论证修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文本学术论文附以说服论证修辞的视频增强论文,与始于论文电影的视频论文在慢慢走向趋同,视频论文能为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学术视频本身的说服力和传播力提供借鉴。

其次,以视频论文为主要内容的视频期刊的创刊,为未来的学术发展提供了数字范式。2006年创办的展示可视化实验的视频科技期刊JoVE在传统学术期刊界振起千层浪,2014年,其被国际权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收录,它的创建和发展改变了450年的科学出版传统[22],证实了视频出版的可能性[20]。在人文社科领域,动态影像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Audiovisual Thinking也具有典型意义。Audiovisual Thinking[23]是关于视听、传播和媒体的学术视频期刊,旨在发展和促进视听和视听文化,为现在和未来的学术视听论文设定标准,其在《学术视频宣言》中称:“视听技术革命正在挑战以文本作为主要沟通和表达手段的主导地位,学者也应该有权以他们认为合适的任何形式和媒体来表达他们的研究和想法。”每期的Audiovisual Thinking都围绕视听文化和媒体中的特定主题组约学术视频稿件,其主题有创意经济、视听学习、数字行动主义、安全的可视性、数字时代的身份与真实性,等等。但目前,在Audiovisual Thinking网页上,只能查到2010—2014年6主题44篇视频论文。视频期刊在最近10年间的探索,从电影、文学领域拓展到科技出版领域,视频论文也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传播提供新的框架。

把传统以文字为媒介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论证与其信息的可追溯性、研究思路和推导过程的清晰性,融入到视频中,将学术论文的修辞与视频论文的修辞结合,成为可视化研究场域中视频型学术论文的未来。

(三)丰富学生批判性学习的形式

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即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能力。视频论文以其建立在说服论证修辞基础上的直观的批判性,能丰富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的形式。

现视频论文已经成为国外一些著名大学的课程和常见学习手段,其也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提供视频论文指导,如加拿大Royal Roads University的图书馆、澳大利亚Edith Cowan University的图书馆、美国塔夫茨大学的数字设计工作室(Digital Design Studio)等,这些机构的视频论文制作指南明确指出了视频论文的论证结构,视频论文是论文驱动(thesis-driven)的,与书面论文一样,它们可能包含引言、论证、支持证据和结论[24],以文本、音频和视觉结合的模式,能使读者以多模态的方式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或论点[25]。

将视频论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综合与辩证思考。将视频论文作为一种课程学习手段时,学生利用视频对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论辩,必须注意视频论文的论证修辞及修辞效果问题。首先,学生须考虑谁将观看视频,观众的人口统计学特征、文化背景和期望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论点的接受方式与程度;其次,学生应能抓住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清晰表达出论证过程,以便创建重点突出、结构清晰的视频,学生还应考虑他们制作的视频对观众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改变的有效性;第三,学生应在综合考虑各种需求后确定视频的具体类型,如视频日志(Vlog)、画外音评论(Voice-over Commentary)等;最后,学生还须考虑各项背景情况,选择合适的网站上传他们的视频。这四个问题相互关联,学生不仅需要针对学习内容提出一个好问题,还要综合考虑以上四点制作视频并发布到合适的网站,以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个过程不仅是对知识的思辨性学习,更是在说服论证基础上传播新知识并尽量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学术性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育儿必读的宝典
用“问题化学习”模式改革教育硕士教学的行动研究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