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文学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2022-12-25马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校园文学湖北社团

马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武汉 430205)

文学活动对青年的心灵滋养是其它形式的活动所无法取代的,大学校园文学活动因其活动开展场所的独特性以及活动主体的成长特点,更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一般认为,校园文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辐射面,以文学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组建文学社团、创办期刊、开展比赛、沙龙、演讲等形式。[1]大学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学活动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社会交际等能力;大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学活动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追求和精神品格;大学是青年学子的聚集地,校园文学活动不仅能孕育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青年作家,还是新的文学观念和技巧建构、实验和传播的场所。

一、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活动发展情况

纵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办学历史,至少有三次校园文学活动活跃期:国师时期、教院时期和二师时期。

(一)国师时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31年创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是全国最先创办的三所教育学院之一。为了解决当时迫在眉睫的“师荒”问题,湖北省教育厅克服重重困难建成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当时的建院目标是“养成最健全的乡村师资”[2],发展农村经济,推行义务教育。1936年停办,1941年在恩施五峰山复校,1944年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简称国师)。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办学历史中,国师期间(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活动可谓有声有色,是校园文学活动的第一次高峰。

中国校园文学活动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广大学子高度关注社会政治,通过办刊、办报、文学创作、演讲、话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学活动挥舞启蒙与救亡的大旗,影响了一个时代。国师时期的校园文学活动延续了五四时期的校园文学活动精神,关注现实人生,表达时代之声。国师时期的主要办学地点在恩施,虽然当时的办学条件可谓艰苦卓绝,但国师学子不惧困难,用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热情呼应时代关切,具有浓厚的抗战和政治宣传色彩。进步学生如屠炳春、王业伟等在《新湖北日报》《武汉日报》的副刊发表大量抗日救亡的文章,引起了很大反响。由国师文史两系的部分学生组成的“文学史会”是学生自办的著名社团,并创办有《学风》会刊,《学风》会刊“不仅抒发同学们忧民爱国之情思,光复故物之怀抱,使沉寂的山城空气为之一振,而且启发了同学们‘自我激励’,促进了以后学院校风和学风的形成”。[3]从1942到1945《学风》会刊发行约100期,此外还出过《学风季刊》、诗刊,该社团还办过展览和学术报告会[4],在学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国师校园文学活动还体现出关注乡村的特质。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建校初衷是培养乡村师资和农民领袖,这两者均与乡村相关,关注乡村成为一个隐在情结一直延续至今。广大国师学子立志于改造乡村,《湖北乡村教育改进社略记》[5]中谈到当时社员已达百人以上,在《武汉日报》副刊上开辟专栏,频频写文章引发人们对于乡村教育的关注。校园文学活动鼓舞了学子斗志、激发了奋斗豪情。为了使学生明确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和应树立的正确的教育思想,时任院长的留美博士陈友松创作校歌《青冰畏言》(曾载于1943年5月25日《武汉日报》的《学风》第二号)[6]以勉励学生。诗歌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与陈友松为了学院发展四处奔走、广纳贤才的行为影响了莘莘学子,特别是搬迁到沙市童家花园期间,缺衣少食、艰苦异常,但是不少学生依旧坚持开展戏剧表演、文学创作、出版发行刊物、办壁报等各种校园文学活动,这些校园文学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凝聚了人心、激发了斗志。

(二)教院时期

“一九四九年之后,文学整体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工农兵为写作和接受主体的文学成为主流,作为一种独立文学现象的校园文学写作传统基本中断。”[7]国师在1948年回迁武汉,1949年创办的《国师周报》《国师日报》,主要是用来及时传播党的声音,各种社团也主要是作为党支部进行工作的组织。[8]尔后国师经历了重建与流变,其间分分合合、几度更名,直到1979年在原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和湖北省中小学教学教材研究室的基础上合并而成湖北省教育学院才进入稳定发展期,1990年更名为湖北教育学院。因此,直到20世纪80年代,湖北省教育学院才迎来它的黄金时代,这同样也是当代校园文学活动的黄金时代。本文所指的教院时期即是指从1979年重建到2007年改制的近三十年时间段。当时的湖北省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师训、干训、教研三项任务,是一所师范性质的成人高等学校。

在崇尚文学、追求理想的时代语境之下,省教院举办了多项文学活动,如:1987年12月学院举办“在党的旗帜下前进”征文活动,要求创作表现党的十三大的小说、散文、诗歌。《湖北教育学院》月报文艺副刊“黄鹤”主要刊登反映教职工、学员生活的诗歌、小说、散文、美术作品等,有学员作品被选入《中国当代大学生优秀文学作品赏析》。21世纪以后,学校坚持不懈地举办各种文学活动,如诗歌大赛、菁菁校园情景剧,继往开来新时代——迎十六大诗歌大赛、2002年“春之歌”诗歌大赛、春之韵有奖征联等校园文学活动等。文学社团相继成立,如晨钟文学社(挂靠文学院)、流光文学社(挂靠继教学院)、相声小品社团(挂靠建材系)、文本社(挂靠校团委)、回味文学社(挂靠经管学院)等,文学社数量可观。

校园文学活动催生出一种积极向上、生机勃勃、探索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很多学员产生了巨大影响,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人。有的毕业之后从事文学创作,如杰出校友虞文琴1986年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中文系,曾任《词刊》杂志主编、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歌词代表作有《我听见时光的声音》《蓝天上流下一条河》《彩云南》等,其中《我听见时光的声音》至今在校园里回荡。许多学员毕业之后成为人民教师,虽然并没有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但是求学期间的校园文学活动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提升了人文精神,厚植了学员的家国情怀,坚定了他们终生从教、奉献教育的信念。优秀毕业生宋芳蓉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2003年获得第三届海内外十大妇女时代人物奖。冯道杰1992年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毕业后专注于中学语文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作文教学方面颇有研究,被收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9]。像这样的优秀毕业生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二师时期

2007年,湖北教育学院完成了其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改制为普通本科师范院校,更名为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本文所指的二师时期便是改制后至今的十余年。二师时期的校园文学活动呈现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丰富的总体态势。为了获取更准确的数据,本文通过问卷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共收到调查问卷1690份。通过整理调查问卷结果,认为二师时期的文学活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文学阅读全体化

数据显示,在推进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之下,只有极个别大学生不进行任何文学阅读(占比1.26%)。在进行文学阅读的大学生中,小说阅读比重(占比96.23%)最大,几乎全员都进行小说阅读,其次是散文阅读(占比64.78%)、诗歌阅读(占比47.8%)和戏剧阅读(占比27.67%)。令人意外的是,接近1/3的学生能够阅读相对小众的戏剧作品。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不仅坚持了文学阅读,还保持了一定的阅读品味。总体来看,文学阅读状况令人欣喜。

2.创作文体多元化

与全体阅读相比,文学创作主体数量明显减少,且主要集中在文学院。以下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学生文学创作的情况:没有进行过文学创作的有28.93%,在进行文学创作的学生中,有48.43%的学生进行了小说创作,44.65%的学生进行了诗歌创作,这两种文体创作占绝对优势,创作小说的要更多一点。进行散文创作的学生占32.7%,戏剧创作的有13.84%,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各种文体均有涉猎,尤爱小说和散文。

曾被多家媒体①报道过的瞿博雯同学,创作也以小说和散文见长。瞿博雯于2012年考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4年她的中篇小说《今生只为渡你》获湖北省高校第12届新青年小说大赛二等奖。2015年2月,散文《渡》入选由华文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作家文学作品选集(当代卷)》。在《新青年》《椰城》《武当文学》等杂志发表《百年老屋》《小音和欧阳的爱情》《哆啦咪青春恋曲》《贼的门》等小说散文。2012年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

3.作品发表网络化

调查表明,75%的学生没有进行文学投稿,他们的创作自娱自乐的性质比较鲜明,这也是21世纪以来校园文学的一大特点。从发表作品的媒介看,网络媒体和其他媒体占到95%,传统媒体只有5%。意味着大多数作品未能在纸质期刊等传统媒体上发表,绝大多数作品是借助网络平台发表。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数量最多,其次是散文,再次是诗歌,戏剧方面没有能够发表的作品。发表阵地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4.社团活动趣味化

目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共有56个社团,其中两个文学社团,一个是创立于2009年的恒星话剧社,一个是创立于2014年的红楼社。恒星话剧社每年都会出品先锋话剧,同时积极配合学校兄弟社团的演出,并且与武汉其他话剧社取得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些年期间,先后尝试广播剧、古装剧,现代剧等多种多样的表演形式。社团成员以《恋爱的犀牛》一剧在第五届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戏剧节中获奖。恒星话剧社还曾担任武汉高校大戏节金奖、广州国际话剧节一等奖剧目《心心相印》、联合制作的参赛剧目《收信快乐》的舞台监督。影响更大一点的红楼社不定期举办文学讲座,此外还会安排各种活动,如古风发型、缠花、手绳制作;汉服走秀、舞蹈等视觉盛宴;茶艺、中医、古琴、书法等。红楼社的社员常换上汉服、洛丽塔、制服、JK等和社友一起过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花朝节——林黛玉生日”等特色节、纪念日,焚香煮茶、弹琴起舞。文学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巧妙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生动有趣。

(5)文学竞赛多样化

有38.3%的学生参加过各级各类文学征文竞赛,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文学竞赛,学生对于自身创作水平还有一些不自信。通过梳理发现,学生广泛参与的比赛有: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重庆杯”全国大学生自然文学大赛散文组、“聂绀弩杯”大学生中华诗词邀请赛原创古体诗词赛、湖北省高校“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湖北省高校“福创杯”新青年小说大赛、湖北省高校戏剧剧本大赛、高等学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大赛、“新中友谊——我心中的新西兰”主题征文比赛、“我的大学时代”湖北省青年微电影创作大赛、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比赛等。由此可见,文学竞赛涵盖了各级各类比赛,品种也非常丰富,近年参加比赛的学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二、新时代大学校园文学活动的隐忧

以上梳理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校九十余年来校园文学活动的大致情况,反思当下的校园文学活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作品质量不高

从校园文学作品来看,虽不乏精品,但总体创作质量不高,优秀之作甚少。从创作类别来看,写玄幻、穿越、科幻类小说的比较多,这类小说与校园关联不大,大多在一些小说网站发表,但是大部分虎头蛇尾、难以为继;从创作主题来看,表现青春爱情的主题比较多,大多数作品侧重表现一己悲欢,缺乏使命感、厚重感、责任感。再次,由于青年学子生活阅历不够、对问题的看法思考不够,总体创作缺乏深度。最后,在艺术表现上,有些作品流于玩文字游戏,无病呻吟。

(二)作品发表不畅

数据显示,学生发表在传统纸媒上的作品只占到所有发表作品的5%,在正规刊物和专业平台上发表的作品很少。95%的作品都是发表在网络媒体上,而网络媒体又以自媒体为多,比如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因此读者不多,影响力非常有限。种种迹象表明,学生作品发表不畅。究其原因,其一,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新会员的入会费,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目前两个文学社团均没有稳定而充足的办刊经费,很难创办社刊,《晨钟》等社刊在近几年难以为继,均已停刊;其二,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阅读方式的转变导致纸媒生存艰难,能够发表大学生作品的纸媒就更少了;其三,即便是网络媒体,有些公众平台也有一定的门槛,如果不能顺利进入各种公众平台,学生只能利用自媒体自娱自乐。

作品发表不畅会大大影响创作激情,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为大众教育,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很大,学习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越来越突出,这就导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围绕就业展开。校园文学创作属于生命写作而非生存写作,如果创作了而不能发表或者发表的概率很低,便只能让位于各种学科竞赛、考证、勤工俭学等对就业有明显帮助的更具有“实用价值”的校园活动。

(三)社团影响不足

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挥舞着启蒙与救亡的大旗,影响了一个时代的青年;80年代的文学社团用青年的热情和活跃,引领了思想解放的风气。“从1984年到1989年是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爆发期,也可称为校园文学的‘青春期’。”[10]然而文学社团的黄金时代似乎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文学已经被严重边缘化的今天,文学的影响力日渐衰微。大学校园里每年都会举办轰轰烈烈的社团招新活动,最受学生欢迎的社团往往是电竞、播音等充满现代元素的校园社团,文学类社团往往备受冷落。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目前的文学社团占比仅3.5%,21世纪之初诞生的晨钟社等文学社均不幸夭折。一般而言,文学院学生是文学社团的主力军,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文学院有71.7%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哪些文学社团,加入文学社团的学生只有7.52%,83.0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文学社团活动。在大学各种社团中,文学社团的影响力降低,吸引力已经大打折扣。

为了寻求生存空间,吸纳更多的青年学子进入文学社团,文学社团进行系列改革,从其发展来看,有演变为文化社团的趋势。文学社团的活动越来越“去文学化”,比如红楼社的理念是“以《红楼梦》为核心,汉服为特色,兼包含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实际上,红楼社的很多活动已经超出了文学活动的范畴,而走向文化活动,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青年学子的兴趣,可谓绞尽脑汁,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味儿也越变越淡。著名作家晓苏在谈到文学社团的时候曾指出:“我建议我们的文学社团今后要更加沉静,更加内在,要认认真真地读经典文学作品,同时还要对那些快餐式文学、娱乐化文学、时尚性文学保持高度警惕,自觉地与它们拉开距离,甚至要抵制,要拒绝,要排斥。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社团才可能具有纯粹的文学性,才可能对培养学生的文学姿态起到积极的作用。”[11]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如何办好文学社团,如何给文学社团定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提升新时代院校文学活动的对策

(一)打造多渠道发表平台

作品只有发表了才能更好地激励创作者,因此,要打造多渠道的发表平台。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依托社团创办校园文学期刊。目前学生发表作品的校内媒体主要是学校校报的文学副刊,发表量小,阵地非常有限,扶植文学社团办好社刊就显得非常必要。相较副刊而言,校园文学期刊发表量更大,发表文学品种更丰富,能增加文学的校内影响力,有助于孕育、发现并培养校园作家。

其次,利用网络媒体创办电子刊物。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数据表明,人们每天阅读网络媒体的时间大大超过传统纸媒的时间。电子刊物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便利性、快捷性,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创办电子刊物,通过增加一些文学作品的朗诵、表演等音视频,开通一些互动栏目,为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提供方便从而改善阅读体验。

再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来发表文学作品。比如举办原创诗歌展览、作品朗诵大赛等活动,推动大学生读作品、写作品,营造更好的文学氛围,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加强社团建设

虽然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大学校园的整体环境,但是文学社团不能随波逐流,应该保有自己的特色。首先,在纷繁复杂的校园社团中,文学社团要正本清源,不能一味媚俗,应该坚持社团的基本目标——创作优秀作品、扶植文学新人。延续五四时期的文学社团传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呼应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的院训:“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其次,社团活动应该以文学活动为主,以其他趣味性的文化活动为辅,不能喧宾夺主。在此基础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其三,培养社团干部,对社团干部给予一定的激励机制。从而促进文学社团良性发展。当然,社团活动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也是社团能够繁荣昌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文学社团需多方筹措资金,比如官方文艺机构和高校党团工群组织合作,为学生文学社团举办活动、刊物出版提供必要的资助。

(三)多方指导促成长

“高校校园文学是文学人才的摇篮,也是文学创新的试验田。”[12]要通过多方指导促进高校文学青年的成长。

其一,聘请本校专业教师开设文学写作课堂。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开设了写作课程,但是主要以学习写作理论为主,因此,有必要开设文学创作课,让学生多实践、多交流。授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原创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学生的认识会更深切,才能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其二,校外批评家指导。校园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文学界大咖的扶植。以本校较为杰出的青年作家瞿博雯为例,其中短篇小说集《莫比乌斯》出版后,学校为其召开作品研讨会。会上,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武汉大学教授、省作协副主席樊星,湖北大学教授、省理论家协会副主席刘川鄂等文艺批评家均对瞿博雯的创作进行了点评,比如樊星教授肯定瞿博雯语言流畅,鼓励她保持经常写作的状态。在湖北电视台新闻直播室,樊星教授和瞿博雯就“小时代大文学”进行了探讨。这些著名文艺批评家的指导不仅对青年学子有巨大的激励作用,还能让他们快速成长起来。

其三,知名作家指导。邀请知名作家进校园进行创作分享。2021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邀请了著名作家晓苏做文学创作专场讲座,讲座后的反响特别好,一场高质量的讲座能点燃学子心中的火花,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但是相较于其他讲座来说,文学创作类讲座开设的频次还不够充分,应该对文学创作类讲座进行规划,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多方位助推学生的文学创作。

早在1912年,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教育方针之意见》就指出“文学教育兼及智育和美育两者,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通过审美教育,塑造新的、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之功用。”纵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校园文学活动,它随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特色,虽然在培育作家方面其成就没有那么璀璨,但是每一个阶段它都培育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教师乃至教育家,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文学活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样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坚守校园文学社团的特质、办好校园文学活动,依旧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助推器。

注释:

①媒体如:青年作家瞿博雯的成长之路(sohu.com);记者调查:当红湖北青年作家知多少-荆楚网-湖北日报网(cnhubei.com);[瞿博雯|青年作家瞿博雯的成长之路文学]草丁图书馆(caoding.cn)等。

猜你喜欢

校园文学湖北社团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至各学校的一封信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新课改下高中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浅论
社团少年
二月风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