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

2015-07-20王烽

辞书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权威性百科全书学术性

王烽

摘 要 《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是一部享有盛誉的学术型哲学百科全书。自出版以来,以其收词全面、释义权威、便于检索,成为哲学工具书中的经典。文章介绍了《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的规模、结构及其系列产品,并分析了它鲜明的编纂特色,指明了它对专业百科全书编纂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劳特利奇 哲学 百科全书 学术性 权威性

劳特利奇出版社是欧洲一家享有很高声望的学术出版机构。它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系列百科全书,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得到了相关专业学者的认可,对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以下简称《劳特利奇》)自1998年出版以来,在欧美哲学教育与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已成为与1967年初版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相并列的两大经典哲学工具书。这部书的主编克雷格(Edward Craig)曾任剑桥大学奈特布里奇哲学教授(Knightbridge Professor of Philosophy),他与由著名哲学家和杰出学者组成的编纂团队,历经7年(1991—1998)努力,完成了这部10卷本的大型哲学专业百科全书。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学科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哲学研究的范围在不断被拓宽,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分界也越来越不明显。爱德华兹(Paul Edwards)主编的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自1967年出版后,其全面性与权威性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但随着哲学流派更加多元化,其框架与条目内容已无法反映哲学的最新进展。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及女权主义的蜂起,传统哲学史研究方法的拓展,使得编纂一部能够反映这些最新哲学动向的工具书极为必要。《劳特利奇》在前者的基础上,设计出全面反映哲学新成就的条目框架,并通过聘请权威学者撰写条目,构建了对20世纪哲学发展总体面貌的概观,也预示着新世纪世界哲学的发展走向。

一、《劳特利奇》的规模、结构与系列化

1.《劳特利奇》的规模与结构

在《劳特利奇》出版之前,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布莱克维尔出版公司都出版过单卷本的哲学百科全书,但限于规模,它们都无法全面反映当代哲学的新进展。劳特利奇出版社基于其丰富的百科全书编纂经验,以及对哲学出版资源的掌握,设计了这部规模空前的哲学百科全书,并决定同时出版纸质版与电子版。纸质版《劳特利奇》10卷本(1—9卷为正文,第10卷为索引)共8680页,收入条目2054个,正文总字数达500万,平均每条有2400余词。属于百科全书大条目主义的典型编法。第10卷以复式索引的形式设有7.8万条索引主题,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条目当中隐含的哲学知识点。当今英语哲学百科全书中与《劳特利奇》规模相近的只有美国的《哲学百科全书》。后者在2006年出版了第二版,增加了450余个条目,总条目数达到2100个,卷数由原来的8卷扩充至10卷。这两部百科全书成为英语哲学工具书的两座巅峰。近年来网络哲学百科全书兴起,成为传统哲学百科全书的有力竞争对手,以《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和《互联网哲学百科全书》(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为代表。通过对比几部哲学百科全书在规模与作者数等方面的指标(见表1),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哲学百科全书在内容上还占有优势,尤其是《劳特利奇》兼具多种载体形式,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然不会被网络哲学百科全书所替代。

《劳特利奇》正文按照字母顺序排列,同时将由两个以上单词组成的条目名称中的关键词提前,以此来调整其在排序中的位置。如将“philosophy of Language”转换为“Language,philosophy of”,以“language”来确定条目在排序中的位置。为了使相同哲学主题的条目排列在一起,从而方便读者对比浏览不同哲学传统中的同一主题,《劳特利奇》也对它们的词序做了调整,如: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Islan

Political philosophy, Indian

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学说的条目,则是以其中的哲学学说为关键词,将各时期同一学说的条目排列在一起,便于读者全面认识学说的历史演变。如“古代语言哲学”(Language, ancient philosophy of)、“中世纪语言理论”(Language, medieval theories of)、“文艺复兴语言哲学”(Language, Renaissance philosophy of)、“近代早期语言哲学”(Language, early modern philosophy of)被排列在一起,而不是按照它们所处的时代来排列。

《劳特利奇》的条目根据内容,可划分为概念、命题、定理、学说、学派、宗教、哲学史以及人物等类型,其中人物与概念为设条重点。没有设立机构、会议、著作等类型的条目。哲学著作一般在人物条目中给予阐述。这样的框架结构体现了《劳特利奇》以学科的核心内容为重的编纂原则。根据编纂体例又可将条目分为三个类型:指引型(signpost entries)、主题型(thematic entries)和传记型(biographical entries)。指引型条目如“形而上学”(Metaphysics)、“科学哲学”(Science, philosophy of)等综合性条目,这类条目具有学科概览的性质,主要阐述学科发展史及其所属的分支学科、研究范围,并通过大量的随文参见与条末参见指引读者到它们所属的子条目中去寻获更多的具体知识。这种做法是解决条目之间交叉重复的一个有效方法。主题型条目指概念、命题、学说等类型的条目,传记型条目是叙述哲学家主要思想的人物条,二者体例相似,由概述(overview)与正文两部分组成,概述位于条目的开始,是条目全部内容的提要,它比一般百科全书的定性叙述更丰富,是对条目内容的完整概括。三类条目在条末均设有参考书目,传记型条目同时列有哲学家的主要著述。

释文超过1000词的条目设有内容列表,便于读者掌握条目的宏观结构,快速寻检。在《劳特利奇》第5卷设有一个逻辑学与数学术语的列表,非专业读者在阅读这两个专业领域的条目时若遇到困难,这个列表可帮助理解。

2.《劳特利奇》的系列化

1998年《劳特利奇》初版时,与纸质版同时推出了光盘版,成为哲学百科全书数字化的先行者。光盘版《劳特利奇》包含了纸质版的所有内容,正文、索引和术语列表都收入其中,并提供了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和书目检索三种检索方式,此外还可以选择在全文、条目概述、条目名称和作者四种不同范围内进行检索。书目检索可对条末所列的参考文献从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不同角度进行查寻。光盘版较有特色的是哲学主题导览(subject guide)栏目,它向读者提供了哲学学科的分类浏览导引,其中第一层次分为哲学主题、世界哲学、世界宗教三个大类,哲学主题下一层次又分为形而上学、认识论、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哲学分支学科,世界哲学主要包含西方哲学外的世界各主要哲学传统,世界宗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犹太教等为下一层次。光盘版为《劳特利奇》网络版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出版时间较早,没有网络更新条目的功能。

2002年《劳特利奇》网络版(www.rep.routledge.com)建成,它不但涵盖了纸质版的全部内容,并且定期增补新条目,对原有内容做出修订,使《劳特利奇》能够及时反映哲学研究的新进展。网络版《劳特利奇》也为条目增加了网络资源的链接,定期进行修订。至2013年,网络版较纸质版新增条目155条,其中包括如“工具理性、道德认识论、多元逻辑、个人同一性、现代主义”等热门词条。网络版目前没有免费开放,需要订阅之后才可以浏览全部内容。《劳特利奇》的网络化顺应了工具书数字化的潮流,维护了其权威工具书的地位。

以《劳特利奇》的内容为基础,劳特利奇出版社又推出了两部单卷本的哲学百科全书,一部为《简明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999),另一部为《简编劳特利奇哲学百科全书》(Shorter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05)。前者与《劳特利奇》条目数相同,是由《劳特利奇》中条目的概述部分合编而成。后者只有900余条,但条目内容深度大于前者。这样的系列化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二、《劳特利奇》的编纂特色

《劳特利奇》的条目释文充分体现了哲学学科重思辨的特点,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从总体上看,其编纂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1.收词广泛 释义丰赡

《劳特利奇》全面展现了世界不同的哲学传统。虽然英美学者为条目的主要撰写者,但条目的设置不只偏重于英美哲学,对世界哲学史中的各个传统都尽量做完整的介绍。如《劳特利奇》的框架设计,不只从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来分阶段划分西方哲学,还收录了中国哲学、日本哲学、朝鲜哲学、印度哲学、阿拉伯和伊斯兰哲学、犹太哲学、俄罗斯哲学、拉丁美洲哲学、非洲哲学等重要分支,共约400多个条目,同时也全面介绍了世界各主要宗教的哲学思想。以中国哲学为例:《劳特利奇》既设有“中国哲学”“中国儒家哲学”“中国美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综述条,也有“仁”“道”“理”“气”“心”“性”“体用”等基本概念条;既有“《中庸》”“《大学》”“《十三经》”等典籍条,也有“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等人物条。中国各历史阶段最主要的思想家也都设有条目,甚至设有“支遁”“宗密”“智”等僧人的条目。以前不被重视的非洲哲学也有“非洲美学”“泛非洲主义”等特色条目收录其中。

《劳特利奇》对20世纪下半叶以来哲学的新兴领域多有反映,设有如“心灵哲学”“语言哲学”“政治哲学”“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等条目。对以前不被重视的中世纪哲学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介绍了大量的经院哲学家。

针对哲学与其他学科的互动日益增多的趋势,《劳特利奇》非常重视交叉学科条目的选设,如“工程学与伦理”“摄影美学”“运动哲学”“地质学哲学”“哲学人类学”等,也设有对哲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物理学家、文学家条目,如“爱因斯坦”“陀斯妥耶夫斯基”等。

《劳特利奇》条目释文内容全面,对概念的解释不拘于一家之说,总是综合所有主要观点来进行介绍,使读者了解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并通过对比不同观点达成完整认识。如对中国哲学中“法”的概念的诠释,不局限于法家学派对“法”的最一般解释,而是通过对比中国传统道家、儒家、法家乃至佛教当中“法”的观念,展示“法”在中国哲学中的丰富内蕴。又如对唯名论的诠释,一般哲学工具书只把它作为经院哲学中的派别来说明,而《劳特利奇》则从古希腊哲学中唯名论的根源讲起,全面地阐述它在中世纪、近代、现代的不同表现形式。作者尽可能兼容各家之说,反映不同的意见,同时尽量采用权威说法,让读者自己通过对比判断,得出客观的结论。这也是百科全书避免片面性、保证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2.作者权威 学界所重

百科全书的权威性源于编者与作者。除克雷格担任主编外,《劳特利奇》还邀请了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主编爱德华兹任特约编辑,塞莱(David Sedley)、斯丹普(Eleonore Stump)等30多位哲学家任学科编辑(subject editor)。1300余位作者均为对相关主题有深入研究的哲学家或权威学者。他们所撰写的条目,是他们最擅长的领域,有能力深入浅出地给出条目的权威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哲学许多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为《劳特利奇》贡献了条目,如分析哲学家齐索姆(Roderick Chisholm)撰写了“常识主义”(Commonsensism),科学哲学家德雷兹克(Fred Dretske)撰写了“信息理论与认识论”(information theory and epistemology),政治哲学家费恩伯格(Joel Feinberg)撰写了“高压政治”(Coercion)、“自由与自由权”(freedom and liberty),科学哲学家劳丹(Larry Laudan)撰写了“不充分决定论”(Underdetermination),哲学家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撰写了“爱”(love)、“道德与情感”(morality and emotions),文学批评家斯皮瓦克(Gyatri Chakravorty Spivak)撰写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伦理学家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撰写了“美德与恶行”(virtues and vices)等。

中国哲学条目的作者也多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与学者。如艾文荷(Philip J.Ivanhoe)撰写了“中国的历史观”“墨家哲学”“诚”“信”“理”“体用”,杜维明撰写了“《中庸》”“《大学》”“中国哲学中的修身养性”,余英时撰写了“戴震”,田浩(Hoyt Cleveland Tillman)撰写了“程颐”“程颢”,郝大维(David L.Hall)与安乐哲(Roger T.Ames)共同撰写了“中国哲学”“道家哲学”“道”“德”“天”“气”“有无”“心”“性”,刘殿爵与安乐哲共同撰写了“孔子”,信广来撰写了“王阳明”,等等。

这些哲学家与专家所写条目视野宽广,论证严谨,为我们展示了哲学思辨的极好范例,无论专业读者还是普通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而这也为《劳特利奇》成为经典哲学工具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雅俗共赏 深入浅出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哲学思考。随着近年来哲学的非学院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大众对哲学知识的渴求也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哲学百科全书,既要为专业哲学工作者提供帮助,又要考虑非专业读者的检索需求,保证条目有较低的知识起点和充实的知识纵深。《劳特利奇》虽然是学术型的百科全书,但它的目标是多数条目要让有志于哲学研究的高中生读懂。主编克雷格在序言中说:“从首次接解哲学的初学者,到对研究领域进行日常维护的专业工作者,从准备将两三天时间全部投入研究某个主题的学生,到只是想查阅5分钟的读者,为范围这样广泛的使用者提供一部有价值的工具书始终是一个挑战。”为了适应这种不同层次的使用需求,《劳特利奇》设计出由概述和正文组成的二元条目结构,概述以浅显的语言勾勒出条目内容要点,便于非专业读者做一般了解,释义正文则详细阐释其中的细节,做深入的推衍。如康德这样长达1.7万词的词条,非专业读者阅读会有相当的困难,并且不易抓住要点,但《劳特利奇》将其概述精简成约1100词,概要地介绍了康德在欧洲启蒙运动中的中心地位,钩玄提要地叙述了他为知识论奠定基础、为道德确立基本法则、区分自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等哲学发展历程。在此概述的指引下,非专业读者也能对康德这位哲学家有个基本的了解。进一步研读释文,也就不会不得要领了。

哲学与日常生活相互渗透已成为哲学未来发展的方向,雅俗共赏已成为哲学专业百科全书追求的目标之一。《劳特利奇》正是始终以这两个目标为出发点,做到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4.围绕概念 多维阐释

欧美哲学界对哲学概念或观念的分析研究始终非常重视,这在辞书编纂理念上也有所体现。曾任《不列颠百科全书》编委会主席的哲学家阿德勒(Mortimer J.Adler)认为,哲学的基本事业就是对观念的研究,尤其是对“大观念——我们在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生存的世界时必不可少的基本观念”的研究。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劳特利奇》把观念、概念作为设条重点,分析每个观念当中的深意及其相互关系。《劳特利奇》设有概念、观念类条目近500条,其中既有如上所述的大观念,如“善”(perfect goodness)、“美”(beauty)、“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正义”(justice)及“真理”(truth),也有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观念,如“幸福”(welfare)、“快乐”(happiness)、“友谊”(friendship)、“忠诚”(loyalty)、“慈悲”(charity)、“良心”(conscience)、“文化”(culture)、“死亡”(death)、“承诺”(promise)、“隐私”(privacy)等;既有最一般的概念,如“存在”(being)、“变化”(change)、“信仰”(belief)、“权力”(authority)、“无限”(infinity)、“时间”(time)、“空间”(space)、“过程”(process)、“价值”(value)等,也有不同哲学分支中的特殊概念,如“异化”(alienation)、“分析性”(analyticity)、“道德自律”(ethical autonomy)、“共同意志”(general will)、“天赋观念”(innate knowledge)、“悲剧”(tragedy)、“喜剧”(comedy)、“自然法”(nature law)、“习惯法”(common law)、“全知”(Omniscience)、“全能”(Omnipotence)、“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等。

《劳特利奇》围绕概念,尽可能汇集哲学讨论中曾出现过的所有观点,反映其中的丰富内涵。如在有关真理的条目中,从真理的融贯论、符合论、紧缩论和实用论四大真理观来展现当今世界对真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通过对比相近或相关概念,分析其中的复杂关系,来深化对概念的解释。如“责任”(duty)条目中,利用对责任与义务(obligation)差别的辨析及其与权利(right)的关系剖析,来使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这一概念。对“快乐”(happiness)观念的解释,则是通过辨析与“幸福”(welfare)之间的细微差别来完成的。

5.检索方便 路径多样

检索系统的完备性是评价一部百科全书的重要指标。劳特利奇出版社以其在百科全书编纂方面的丰富经验,为《劳特利奇》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检索系统。《劳特利奇》的目录、索引、参见、参考书目四个检索系统共提供六条检索途径,即:(1)按字母顺序排列的“条目与作者列表”,供读者快速浏览全书的条目设置,寻检每一条目的作者。(2)中长条目的内容列表,便于读者定位所要查找的知识内容在条目中的位置。(3)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作者与所撰条目列表”,列出了参加撰写的作者及他为《劳特利奇》贡献的条目。由于作者大多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学者,这个路径可以方便读者了解各条目的撰写者。(4)参考书目与哲学家的著作列表。主编克雷格认为“百科全书不能替代图书馆,但可以通过条目所附的包含清楚信息的书目,使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条末的参考书目,列出了深入研究相关主题需要阅读的经典著作,同时对这些著作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做了注释,还对著作适合的读者层次进行说明,使读者能准确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书。传记条之后列出了哲学家的所有经典著作的权威版本,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5)文内参见。分为随文参见与条末参见两种。《劳特利奇》非常广泛地使用参见,很好地处理了释文交叉的问题。文内参见以括注的形式出现,在参见设有内容目录的长条目时,细化到了具体部分的编号,如(see Kant, I.§4)。(6)总索引。由条目主题和隐含主题两个层级组成的复式索引提高了《劳特利奇》的检索性,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检索的系统性。

三、《劳特利奇》对专业百科全书编纂的借鉴意义

专业百科全书的编纂,是与相关专业学术研究的繁荣分不开的。《劳特利奇》成为一部经典百科全书,也正是以当代哲学的蓬勃发展为背景的。作为一部学术型百科全书的典范,《劳特利奇》的编纂经验,对同类型哲学百科全书乃至其他学科的专业百科全书,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1)专业百科全书要全面、及时地反映学科的最新动态,以学科的发展趋势为框架设计的指导。在条目的选择上要突出核心内容与热点问题,这样才能拥有较高的学术性。(2)由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互动越来越多,非专业读者越来越成为哲学百科全书的主要使用者,这就要求条目的通俗性与专业性要更好地结合,更多地吸收日常生活中的观念为条目,做到雅俗共赏。(3)专业百科全书的系列化,对于维持其影响力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出版的潮流下,百科全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保证其权威性的重要因素。(4)专业百科全书条目中,参考书目具有与释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它能指引普通读者进入专业领域,为专业读者的研究提供更多相关资料,大大提升了百科全书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常政.百科全书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2.摩狄曼·J·阿德勒著.六大观念.陈珠泉,杨建国译.北京:团结出版社,1989.

3.尚必武.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劳特利奇学术类百科全书述评.辞书研究,2012(4).

4.Borchert D. (e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nd edition). Michigan: Thompson Gale, 2006.

5.Craig E.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1998.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00037)

(责任编辑 李潇潇)

猜你喜欢

权威性百科全书学术性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强化学术性和现实性并举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网页学术性算法研究
百科全书
权威的证成困境及其解决——对《法律的权威性:基于实践哲学的研究》的评析
特殊的“百科全书”
浅析我国现行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媒体”语境下党报更应坚守权威性
百科全书
“请您回答”2010年第7期答案:
为什么要有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