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肝肺部论治胃部气逆证

2022-11-27郝润格郑淑霞叶笑然许金森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肺气肝气气机

郝润格,郑淑霞,叶笑然,林 晟,许金森*

(1.福建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2.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福建省经络感传重点实验室,福建 福州 350003)

李东垣认为脾胃可承载受纳,因脾胃五行属土,且受四行之气,承载变化之能,又孕育身体之机,故各个脏腑的细微变化均可由脾胃反映;因肺金通于外界之气,肝木调理疏泄内界之机,故肺金与肝木同主气机变化,又因肺与肝为五行之中相克之系,其两者势均力敌方可达气机之衡,正如医家所言:“气机之本,肝主升肺主降,肝主左肺主右,形成龙虎循环。若两脏互不相协,或若一脏偏颇过度,或若一脏失其本身之能,即可现全身之机不平,胃土之枢不稳,气机逆乱之相。”又有叶天士言:“肺气可以助生成胃土之能。”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准则,肺与肝相互协作,达到重新运行机体之机。

1 胃部气逆证病机

一为本身之气逆而为,二为他脏为之,其第二点又由肝、肺、肾等脏之异常所致,若论气机逆乱最重要之本在于肝与肺两脏之间。《素问》言:“食气入胃,散经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于皮毛。”[1]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受纳,为宗气之源,况宗气走吸道而行气血,贯心脉行气血,其在中土之位,必受他脏影响;若他脏有气机变动,脾胃之气必受累。

1.1 肺金与气逆

肺以五瓣居于上焦,主气主百脉,统理三焦,肺主一身之气,通过气化作用把暑湿之六气平复,且肺属于阳明,肺脏脏象为金,白色;而足阳明胃经之气也属于金色,白与金即肺与胃同气相求。又因肺与脾胃土为母子,若肺金之行过于虚弱,母势必会助肺金之势,故有培土生金之举;若肺金之行过于亢盛,必会反过来增加母势,可会引起母势气机逆乱,《备急千金要方》载:“脾胃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肺之乘脾胃,虽为实邪,但母子相生,自愈也。”[2]《湿热条辨》与《温病经纬》有言:“肺经不解,则传于胃,谓之顺传,不但脏病传腑为顺,而自上及中,顺流而下,其顺流而下,其顺也有不待言者。故温热以大便不闭者易治,为邪有出入也。”[3-4]《小儿药证直诀》言:“小儿虚不能食,当补脾胃,侯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5]即可表明肺与脾胃土的关系。

肺为上焦之位,即可吸晨光之气,又可呼出体之浊气,宣发肃降,控本身之气机,将外来之气化为本体之中,合并脾胃土之精,生成宗气之本。若肺失其气机节度,使气机浮之于上,而不下行,又有肺与大肠相表里,或可引起排便不畅,气机阻塞,而形成气逆于上之证。《素问》言:“夫伤肺者,脾胃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旁绝,五脏漏泻,不衄则呕,此两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远矣。”[1]《黄帝内经·咳论》认为肺气不降也会引起胃部嗝逆,且相互协同,生成宗气,气机为人体之本,而宗气为后天生养之本[1],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咽喉,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唯独宗气由肺与胃土生成,行于三焦之中,共同调理身体气机。

1.2 肝木与气逆

肝主气机升降,肝又有疏泄之力,向上向下调理气机运行,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肝主气机运行,胃土与肝,为相克关系,常现木克脾胃土,引脾胃土气机上逆,故常有抑木扶土之法,可平稳脾胃土之机。在循证医学中,肝脏出现疾病的时候,往往会伴随着胃土功能出现异常。

肝脏为将军之官,主气机疏泄之能,统领五脏之气机,在中枢之位,调控八方血脉,为运行之主,其在位与肺相互对应,形成龙虎回环,又因五行相生相克之系,肺与肝有相通之能,可相互调理胃土之气机。又因肝肺之间相乘的变化,肝木乘于肺金,而引起肺气上逆,而肺气上逆,使宗气生成运行异常,若再遇其他因素即可引起气逆之证,如《小儿药证直诀》载:“有士人病咳,面青而光,其气哽哽。乙曰:肝乘肺……”[5]又《脉经·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载:“肝乘肺,必作虚满……”[6]说明肝木与肺金关系紊乱可引起胃土气机逆乱。

2 治疗方法

2.1 调肺脏

《汪艺香先生医案》言:“人身之中以肺为天,胃土为地。盖肺位本高,其气清轻,卦中配为乾天。胃土居于中下,其气重浊,卦中配为坤地。肺降脾胃升以成天地交泰而生万物,何病之有?若肺气失其性,胃土过于升,则会引起气逆之本……”[7]《针灸大成》载:“胃经有病呕逆多,脾胃土肺经推即和。呕掐肺经推三关……”[8]由此可知,肺金可使胃土为逆。《温病条辨》言:“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3]

前有脾胃土生万物之理,故有培土生金之则;若肺金失其节度,脾胃土必会受累,肺为上焦之位,又受脾胃土之养,故要选平肺金之本,达升降平衡。调肺金之气,或以药物之法,散而发之,降而顺之,上下平调,复其本流。故有从肺论治胃食管反流病[9],推拿治疗儿童单纯性气逆,按揉肺金的循行,顺络而推;针刺根据辨证选择相关的穴位,配合症状。针药同理,穴有寒热温凉之性,相配为用。

2.2 调肝脏

肝木过盛克于脾土,故调肝气之顺逆,使肝气平复,以降气逆,方以顺降肝气、调理气机、养护胃土为主;如从肝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则通过调理肝胃之机,调控反流性状态[10],其药物配比之度,与本身气逆程度有关,不可过用泻肝之药,泻肝之药多为苦寒,或可伤及身之阳气,故在开方时,既要保肝木上下平衡有度,又要护脾胃之机稳健。即气机平稳之时,便可停用苦寒之品,转用他药,因病情时刻变化,故要斟酌用药。

若以针灸治疗,或可泻肝经之五输穴之木穴,补脾胃经五输穴之土穴,或可在同一穴位开四方位,类似天地人上下亨通,传而导气,使得气机平复,归于人身;或特定穴上行使手法补泻;或苍龟探穴或神龙摆尾,引而导气,以平为期,疗患者之疾。

2.3 肝肺同调

在古代医案里面记载有肝肺关系对于脾胃的影响,如《江泽之医案》载:“肺气不降,肝气不升,升降失常,食入作阻……”[11]体现了肺与金共同对胃土的影响。《难经》七十五难曰:“木欲实,金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如在八十一难……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12]这些都说明在脾胃气机不顺时,可由肺金平肝木,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肝之病,可传到脾胃,又反克于肺金,故宜肝肺同调,厚脾胃,正如《江泽之医案》所言:“肝气冲肺,左右升降失司,气聚成痞,两肋有形胀痛,气逆则嗳,咳哕痰涎……”[11]又如《丹参心法》所载:“见肝之病,先实其脾胃脏之虚,则木邪不能传;见右颊之赤,先泻其肺经之热,则金邪不能盛,此乃治未病之法。”[13]在气逆证中,肺与肝木共同主导,调控脾胃土之气机。《临证指南》曰:“……经居三月,呛咳半载余,肺痿将成……木火刑金,脘痞拒按作痛,嗳气不舒,大便时溏时坚,神疲肉削,乍寒乍热,自汗甚多,气机失调……金不伐木,木乘土亏……鄙意先调气生金,佐以助胃润燥……”[14]故有肺肝同调之法。先以养护生成肺金之气,调节肝木之气,且增加胃土润燥之力,使得上下平衡,如可通过调节肝与肺对反流性食管炎进行治疗[15-16],亦可用针灸纳气之法,母子相生,表里相生,使得肺金生,综合调节全身气机。

3 结语

气机的顺畅决定了人体生命状态,脾胃为生气之本,生化之源,而肺的宣发肃降和肝主疏泄,均与脾胃之气生成有关。肝肺之气运行不循道,使气机运行失本身之态;或调肝之气机,顺肝经之气;或调肺之气机;或平肺金之能;或肺肝气机同调;或以金生之力平肝木之本,而达顺胃土之机,恢复身体枢要之本。故在临床中,有老年人有胃反之症,长期治疗不愈,或可因肺气不够,或可因肝气过克,或可因肝肺不协调,共同影响胃土运化,使其上下不得通,形成胃反之症。中医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常用针灸、方剂配伍,来治疗疾病。总之,人生以气机为本,调理肺肝,可使身体得到修养,使气机达平衡。因医海浩荡,本研究只涉及皮毛,望同道多加完善。

猜你喜欢

肺气肝气气机
逍遥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春季养肝食何“味”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肝气郁结是肝病吗?
人到中年补肺气
人到中年补肺气
调肺气先要通鼻窍
便携电子打气机
寓意于气 意与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