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2-11-16张虎成

当代家庭教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

张虎成

摘 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强化学生探究能力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重点教育目标。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路径,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强化学习效果,拓展学习范围,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2-0052-04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 primary mathematics teaching

ZHANG Hucheng (East Street Primary School, Jingchuan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inquiry ability are the key educational goals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system. The main purpos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s to develop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expand students' learning paths, and enable students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ir learning effects through their own imagination and thinking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learning basic content, expand the scope of learn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evelop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self-inquiry ability.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in detail the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Training strategy

数学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重点教育学科,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数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具有抽象性和概念性的特点,学生普遍掌握不够深刻,学习兴趣较低。同时,现代教育体系倡导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作为基础与核心,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结合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索多元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即可以新课标发展下的新颖教学方式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勇敢地想象、质疑并勇于标新立异,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目标。

1.强化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发展创新意识

自主探究能力是基于发展学生主体意识为主的教育方向。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加注重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教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学习的方式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和探究,重要的不仅是学生探究的结果,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都被充分调动,同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了多种能力,是非常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学生需要具备的不仅是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如果仅仅是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学习效果并不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因此,在以全面化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加强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学习能力是关键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制定更完善的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与学习能力等特点,为学生布置科学的探究任务,将多项教育目标融入其中,保障学生综合学习水平,同时可以有效实现发展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强化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案构建过程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其根本优势所在,同时通过科学的合作策略,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协作意识、互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多项综合素质水平。数学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合作化教学模式完善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方案,促进丰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水平,从而促进发展学生数学综合水平。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合作学习任务作為引导方式,根据教材内容将适合合作学习的相关任务布置下去,推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在开展“长方形与正方形”内容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即可为学生布置合作交流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继而利用动手操作的环节验证其总结的特点,从而促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执行力以及思维力的形成。此外,在合作学习期间,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和学习思路与同学进行分享及合作探究,同时可以通过其他同学的思路拓展自身的学习范围,在分享过程中,学生清晰地将各自的思路和想法说出来,有效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对既定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不仅是强化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式,更是促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措施。

3.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化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方向出发,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不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并根据生活化数学课堂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至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創设生活情境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基础与情境创设的重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方向与基本认知角度,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促进提升学习效果以及对情境学习模式的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以及生活背景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例如,在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即可将学生生活中分水果的情境作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一定数量的水果平均分给几名同学,在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会发现有余下的水果,这是与学生之前学习的整数除法有所区别的。教师依据此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其中感受“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概念,根据具体的情境将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置于实际生活背景中,加强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角度及基本认知情况进行分析,构建完善教学方案,促进实现发展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意识的目的。因此,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期间,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结合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从而促进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设置开放性数学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创新意识目标实现过程中,加强构建开放性数学教学任务是非常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为主,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地学习和吸收知识,这不仅不利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的发展推动下,现代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期间,善于运用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任务,促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研究探索学习,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非常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在合作学习模式开展之前,数学教师要注重以科学合理的分组方式对学生展开数学教学,在进行具体学习分组时考虑学生个体特点及能力强弱,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学习效率。此外,在此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过程极为重要,在此期间,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及时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办法,同时采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果,进而实现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强化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

5.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验证数学知识

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是学生验证数学知识的主要流程,多数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对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无法深刻理解概念型的数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动手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与考证,是促进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措施。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进行验证。这种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在具体的实操锻炼中掌握数学知识,最终实现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行总结数学知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中,学生因缺乏自主探究的学习流程,导致其在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案即可以很好地解决这部分问题。不仅可以促进强化学生创新思维意识与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总结多项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6.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下,多媒体教学设备与电子白板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教学体系中的重点教学辅助工作,以其直观性、互动性、生动性的使用特点为现代教学工作提供了较强的辅助作用。将信息技术科学、完善地渗透至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丰富数学教学模式,能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同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师通过利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以多元化且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促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帮助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问题,达到拓展教学范围的教育目标,同时可以有效促进实现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首先,根据信息技术直观性的优势作用,教师可以将原本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以动画或视频的直观形式为学生进行展示,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积极性,同时可以强化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互动性的特点,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科学渗透多元情境教学模式,推动实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因此,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体系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可以丰富教学方案,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7.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形式的应用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达成,均需要教师的引导作用。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并非将学习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引导方式是极为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自身综合能力。首先,学校可以定期为教师安排培训与考核工作;其次,为教师创设与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从而促进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最后,教师要以身作则,加强自我修养与自我认知,积极学习、勇于创新,以自身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进行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培养其综合素养,进而达到教学目的。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积极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友好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8.创设分层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功,进而创新

小学阶段的学生因家庭教育环境、个体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强弱等的不同,使其在进行数学学科学习时,常因跟不上教学进度或其他原因而导致数学成绩较差,久而久之,对数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进一步影响在数学学科学习时创新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特点,创设分层教学方法,有效帮助各层级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点,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收获成功,从而产生数学成就感,进而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分层教学分为:学生分层、分层授课、分层练习以及分层辅导。①学生分层。主要是根据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划分,通过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可以以“小组区块”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教学。在进行授课前,学生按照教师划分的“小组区块”重新调整座位,方便数学教师进行分层授课。②分层授课、分层练习与分层辅导是相互促进、共同存在的。分层授课这种教学方法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备课时间,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前根据“小组区块”学习能力特点进行分别备课,促使学生都能在当堂数学学习中获得所需知识点。在授课时,数学教师安排自学能力较好的“小组区块”进行自学,同时进行教材后面的“练一练”“做一做”等相关性练习;而针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小组区块”,数学教师进行正常授课,以使这部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为主要教学目的;接下来较弱“小组区块”进行教材知识点内容相关练习,而同时教师去查验较好“小组区块”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疑问进行处理、答疑。接着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电子白板教学工具向较好“小组区块”展示拓展性习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学知识点;再接下来,教师查验较弱“小组区块”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疑问,解决问题。同时,数学教师针对较弱“小组区块”设计分层练习,使其在练习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并通过练习针对性的分层习题,获得成功,从而形成数学成就感,一步步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数学学习成绩。通过这种分层教学方法,不仅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同时在进行分层授课时,还能为学生创造培养创新意识的机会,使其在不断自我巩固学习中,获得更多知识。学生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成功,树立自信,从而才有自信进行创新意识的锻炼,最终形成创新意识。

9.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兴趣培养是任何一门学科开展教学活动时,都需要着重考虑并落实的教学任务。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还较为片面,尤其是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数学习题类型多为计算性题目,这就导致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消极情绪,认为只要将计算题目做对,数学学习目标就达到了。这时,小数数学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有效激发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其发现数学科学的学习奥秘,体会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从而爱上数学,喜欢做数学题。例如,对计算中的简便算法计算练习时,小学生认为只要题目做对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使用简便算法。这时,教师要在做此类练习题时,考虑到学生的各种反应,接着准备好不同类型的、可以使用简便算法的练习题,引导学生对此类数学题产生练习兴趣,进而发现数学学科秘密。如,[1-16-112-120]这道题目的计算练习,教师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已经掌握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当学生经过长时间计算,最后得到答案后,教师再将此类题目的简便算法写在黑板上:[16=12-13],  [112=13-14],[120=14-15]。写到这一步时,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再一次计算,这时,学生会发现题目变简单了,做题速度明显加快。接着,教师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数学题目中的隐藏关系,要有一颗勇于创新之心,这样才能又快又准地做出正确答案。这个解题过程将会为学生带来深刻体会,使其意识到简便运算的核心关键,进而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10.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对小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首先需要认识到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知道其培养发展规律,这样才能从中制丁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策略,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与锻炼。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兼具的工具性学科,小学生在接触数学学科知识时,容易因数学答案的固定性而对数学学科产生理解偏差,认为数学知识具有固定性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数学题目解答的方式只有一种。这种片面的数学思想,不利于小学生形成并培养创新思维,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逐步渗透一题多解思想,有效培养其发散思维,使其在接触数学学科之初就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可以顺利培养其創新思维能力。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恰当的一题多解数学题,以便顺利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最终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此外,为确保教学效果最佳,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题目时,还需重视贴合现实生活进行题目设计。例如,在学习“路程”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题多解数学题目:两辆小轿车同时从A地和B地出发,在两辆车相遇时,确定时间已经过去2小时。从A地出发的小轿车其速度为30千米每小时,从B地出发的小轿车其速度是40千米每小时,请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请用两种及以上方法进行问题解答,并写出具体的解题思路。)问题提出后,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耐心思考,并从自己最熟悉的解决思路思考问题,接着再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发散性思考。另外,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讨论,进而发现此类题目的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后,确定最终的解题思路:①按照正常的路程公式计算,路程=速度×时间,因为是两辆小轿车同时行驶,则需要将二者各自的行驶路程相加。②因为两辆小轿车相向行驶,则将两辆小轿车看作一辆小轿车,将二者速度相加,最后乘以行驶相遇时间,最终得出路程。③利用方程的解题思路思考问题,设路程为X千米,以路程除以时间,等于两辆小轿车的速度之和。学生通过一题多解题目练习,发现数学答案是固定的,但其解题过程却是多样的,从而对数学学科认知更清晰,进而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数学基础为主。为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要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学习,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微波.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A2).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