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方案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2022-09-21袁婉秋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4期
关键词:艾司臂丛氯胺酮

袁婉秋 梁 磊 周 兵

(江西省萍乡市人民医院,江西 萍乡 337000)

小儿天性活泼,如果未做好安全保护,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比如上肢骨折,一般这种情况需要进行手术固定。因为小儿生理特点比较特殊,要有更加完善的手术麻醉方案,兼顾安全性、有效性,这样才能保证小儿有良好的手术配合度,让手术顺利完成[1]。以往在小儿上肢手术中,以臂丛局部阻滞麻醉为主,在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部麻醉药,阻滞神经支配区域神经传导,有效阻断上肢交感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从而达到局部镇痛的效果[2]。但是小儿本身耐受性差、手术依从性差,单纯进行臂丛阻滞麻醉,小儿容易因为恐惧、抗拒等心理,无法积极的配合麻醉操作,容易出现神经阻滞不全的情况,所以一般会建议联合全身浅麻醉[3]。比如:联合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艾司氯胺酮等,都是常用的麻醉方案,不过在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本院为了给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方法提出新的思路,改善麻醉质量,围绕这两种联合麻醉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具体内容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60例进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儿选定为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时间开始于2021年10月、结束于2022年5月,全部的患儿根据奇偶数列法随机分配到两个小组中。对照组30例,年龄在3~13岁,均值(8.93±1.26)岁,其中8例为女童、22例为男童;观察组30例,年龄在2~13岁,均值(8.74±1.56)岁,其中7例为女童、23例为男童,各组儿童的基线数据达到研究要求,无差异(P>0.05),能进行对比。同时,本次研究已经报备医院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1.1.1 纳入标准 ①年龄2~14岁,ASA麻醉分级在Ⅰ~Ⅱ级。②通过X线检查、CT检查确诊为上肢骨折。③需要手术治疗。④对麻醉药物无使用禁忌。⑤家长知晓本次研究详情,自愿加入,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①有麻醉或手术禁忌证。②合并严重的内分泌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重症感染或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儿在禁食6 h、禁饮4 h后进行手术,推入手术室后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并将监护仪连接好,对患儿的生命体征做实时监测,包括: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MAP)等。术前检查辅助通气设备、插管器械、吸引器,确保性能正常。手术麻醉时两组小儿采用不同的方案,具体如下。

1.2.1 对照组(喉罩全身麻醉联合臂丛麻醉)麻醉诱导:静脉泵注顺苯阿曲库铵0.10 mg/kg与丙泊酚2 mg/kg,给予喉罩并接麻醉机行机控呼吸。随后在B超引导下以外侧入路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确认回抽无血后予以0.20%罗哌卡因0.40 mL/kg。手术中维持麻醉以2 mg/(kg·h)丙泊酚静脉注入,如过程中出现自主呼吸,则静脉追加顺苯阿曲库铵。待手术结束前5 min停药。手术结束后小儿彻底恢复自主呼吸后,将口腔、咽喉部位的分泌物吸净,喉罩拔出。

1.2.2 观察组(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麻醉诱导:予以1 mg/kg艾司氯胺酮静脉滴注,待患儿意识消失后,在B超引导下以对照组同样的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在手术过程中以丙泊酚1 mg/kg、艾司氯胺酮0.40~0.50 mg/kg静脉注入维持麻醉,并且根据患儿的麻醉效果适当追加艾司氯胺酮0.40~0.50 mg/kg。末次给与艾司氯胺酮之后,再维持丙泊酚5~10 min,至手术结束。

1.3 观察指标 ①测量围手术期各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测量时间节点分别为T0(麻醉即刻)、T1(切皮时)、T2(手术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苏醒时)。②各组患儿在麻醉即刻、切皮时、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的警觉/镇静(OAA/S)评测判定标准:其中,0分表示无反应;1分表示对拍身体无反应,但对伤害性刺激有应答;2分表示对拍身体有反应,但对大声呼喊无应答;3分表示对大声呼喊有反应,但对正常呼喊无应答;4分表示对正常呼喊有应答,但反应较迟钝;5分表示对正常呼喊有应答,完全清醒状态,评分越低提示镇定镇静效果越好。③记录各组患儿术后苏醒时间、苏醒指征:存在明显的刺激反应,比如:哭闹、呼之睁眼、自主睁眼,如果年龄较大的患儿能简单回答问题[6]。④记录各组患儿麻醉相关并发症,主要包括发热、躁动、嗜睡等麻醉相关并发症。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5.0分析研究数据,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中,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中,分别用率(%)和()表示,P<0.05表示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麻醉即刻观察组患儿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切皮时、手术30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小,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苏醒时两组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基本恢复正常,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表1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心率和平均动脉压()

2.2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OAA/S评分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麻醉即刻、苏醒时的OA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的OAA/S评分均为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OAA/S评分情况(分,)

表2 对比麻醉不同时间节点两组患儿OAA/S评分情况(分,)

2.3 对比两组患儿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发热、嗜睡、躁动等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2.4 对比两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为(8.52±1.67)min,对照组患儿麻醉苏醒时间为(16.67±2.75)min,组间有显著差异(t=4.762,P=0.000)。

3 讨 论

上肢骨折是小儿中常发生的意外损伤,复位内固定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但是小儿器官功能和心理成熟度较低,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差,会降低麻醉和手术操作环节配合度,存在较高的麻醉难度[7]。因此,在小儿麻醉方面,需要根据其特点,给予最低有效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保证麻醉效果和安全性。

在麻醉方式选择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首选,在臂丛神经干周围注入局部麻醉药物,以阻滞局部神经传导,达到镇痛效果,是目前肩部、上臂、前臂、手等手术首选的麻醉方法,有不良反应率低、操作简单等优点[8];而且穿刺点远离肺尖、中枢神经,是非住院患者最佳的麻醉方式。臂丛阻滞能够阻滞上肢交感神经传导,扩张末梢血管,增加血流量,促进血管吻合、组织灌注[9];另外,上肢感觉神经传导也会受到阻滞,避免因为疼痛引起小血管痉挛,所以也常被应用到术后镇痛中,能减少静脉麻醉药物使用剂量[10]。决定臂丛阻滞成功率的因素是,局部麻醉药物有效扩散、准确定位,小儿在操作时会采用腋路法,进针点处于腋动脉下缘或上缘,此处组织疏松,肌肉不发达,如果随着腋动脉一同摆动,说明穿刺针进入了腋鞘,这样能防止在血管中注入麻醉药物,达到良好的局部麻醉药物浸润效果[11]。但是,臂丛血管神经鞘在结构方面属于多腔,臂丛外围的结缔组织呈薄鞘样,会阻碍麻醉药物扩散;另外,操作具有创伤性,在传统操作中为了找到“异感”,穿刺时需要患儿保持清醒状态,而小儿对手术和麻醉操作本身就存在恐惧感、紧张感,加之麻醉操作中需要保持特殊体位,所以小儿容易在不良心理和生理刺激下,出现抗拒情绪,因此单纯进行臂丛阻滞麻醉容易出现阻滞不全的情况,要与其他辅助方法进行联合麻醉[12]。

喉罩全身麻醉是经常与臂丛阻滞联合应用的麻醉方案,能够有效的建立安全气道,而且随着喉罩的不断更新换代,第3代有着并发症少、诱导期用药少、置管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进一步提高了喉罩全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3]。将其与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应用后,能够完善阻滞效果,而且手术过程中更容易管理患儿的生命体征,也能减少全身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术后患儿能安全、快速的苏醒。但是喉罩全身麻醉也属于侵入性操作,如果患儿不配合,容易损伤喉腔,还容易影响患儿呼吸功能,降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臂丛阻滞基础上辅助使用全身麻醉药物,能规避喉罩全身麻醉的不足。传统方法是运用氯胺酮,该药属于NMDA受体拮抗剂,以往被广泛应用到全身麻醉中,其作用机制是,促进释放内源性阿片肽,阻滞离子通道、激动阿片类受体,达到麻醉、遗忘、镇静、镇痛的效果[14]。但是该药有着很多不良反应,让其应用范围逐渐缩小,比如:①尽管对患儿的呼吸影响不大,但是需要较大的使用剂量,如果快速注射药物,还容易呼吸抑制,提高呼吸管理难度[15]。②用药后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提高儿茶酚胺浓度,增加患儿的心率、提高血压水平[16]。③麻醉苏醒期,患儿容易出现恐怖感、谵妄、幻觉、噩梦等精神运动性反应。④增加肌张力,让患儿在术中有不自主肌肉活动,对手术正常操作产生影响[17]。而艾司氯胺酮属于氯胺酮的右旋体,用药方式、作用机制与氯胺酮相同,但是作用效度要高出2倍,即1/2的用药剂量就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18]。该药针对开放静脉通路不配合者、术前哭闹者比较适用,可以直接在术前进行肌内注射,患儿能够保持自主呼吸,更快的进入麻醉状态,便于建立静脉通路[19];另外,艾司氯胺酮镇痛效果强、起效速度快、不良反应少,能提高小儿全身麻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上肢手术中运用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切皮时、手术30 min、手术结束时患儿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波动较小,与对照比较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三个时间节点OA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统计学无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比对照组患儿更快麻醉苏醒,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在臂丛阻滞麻醉基础上使用艾司氯胺酮,能避免患儿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从而保持更加稳定的状态,避免大幅度波动增加手术风险;同时达到理想的镇静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麻醉药物停用后患儿能更快的苏醒。经过分析,主要是因为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一方面能减少艾司氯胺酮使用剂量,另一方面能充分镇痛、镇静,降低麻醉风险;而且经过艾司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可以顺利完成臂丛阻滞穿刺,达到确切的麻醉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儿上肢手术中,艾司氯胺酮联合臂丛麻醉方案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镇静效果强、术后苏醒快,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艾司臂丛氯胺酮
七氟烷与氯胺酮在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右旋氯胺酮的药理学特征及其与阿片类药物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不同剂量艾司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
麻醉药氯胺酮可缓解抑郁症状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氯胺酮依赖脑内作用靶点的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