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房颤持续时间患者之间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的差异研究

2022-09-18陈万国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复律窦房结房室

刘 婷 陈万国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梅州 514031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患者常伴有长RR间期,在24 h动态心电图中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严重者可伴有头晕、晕厥等症状,威胁患者生命[1]。既往研究表明[2],部分房颤伴长RR间期(快慢综合征)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后,可减轻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少房室结的隐匿传导,窦房结功能恢复,成功维持窦性心律,长间歇消失,无需起搏治疗。但是,部分研究认为,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可能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同时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具有无创、经济、简便等优点,通过对阵发性房颤伴长RR间期的患者进行药物或电复律后,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能评估患者的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但是其价值研究较少[4]。因此,本研究以梅州市人民医院(我院)动态心电图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 s)患者为对象,探讨不同房颤持续时间患者之间,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5月我院动态心电图房颤合并长RR间期(≥1.5 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房颤持续时间是否>48 h分为两组。≤48 h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 均(61.39±5.64)岁;病 程1~7周,平 均(3.23±0.69)周;心功能分级:Ⅱ级12例,Ⅲ级13例;合并症:高血压3例,高脂血症2例,2型糖尿病4例。>48 h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平均(62.11±5.72)岁;病程1~7周,平均(3.31±0.73)周;心功能分级:Ⅱ级13例,Ⅲ级12例;合并症:高血压2例,高脂血症3例,2型糖尿病3例。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阵发性房颤诊断标准[5],且患者均伴有长RR间期(≥1.5 s);②均能根据患者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干预,并完成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且患者均可耐受;③具有完整的基线和随访资料。排除标准:①复律前查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及凝血和电解质异常者;②肺淤血、肺水肿及左心房血栓者;③认知功能异常、精神异常或近期使用洋地黄类药物者。

1.3 方法

1.3.1 治疗干预方法 ≤48 h组患者行药物复律,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测、稳定心内膜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抗凝等一般治疗。同时,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胺碘酮干预,>48 h组患者先进行3周抗凝后再进行复律,转为窦性心律后停用洋地黄药物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复律完毕后持续心电监测24 h,复查心肌酶及肌钙蛋白T[6]。

1.3.2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 两组均完成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具体方法如下:患者检查前3 d保证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正确指导患者保持仰卧位姿势,常规对导管电极进行浸泡、消毒,采用生理盐水完成导管的清洗,保证均符合无菌操作。上述操作完毕后,由患者的鼻腔开始将电极延伸至鼻咽部,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动作(便于后续检查),检查时需控制导管插入的速度、深度(一般控制35~40 cm为宜)。同时,检查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身高,结合患者情况进一步调整检查步骤,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另一名医护人员动态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当振幅电极确定最佳起搏部位后,开启食管壁电极,确定检测位置后固定好电极,确认食管电极与电生理检测电极已连接好,测出最低阈值后,分别进行S1S1频率、S1S1定时刺激及S1S2程控刺激负扫描比较,两组分别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窦房传导时间(SACT),房室结前传不应期及文氏点、2∶1阻滞点(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术测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窦房结功能、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比较

≤48 h组25例患者中,经体外同步直流电或药物复律后有21例复律成功,成功率为84.00%,>48 h组25例患者进行复律,16例复律成功,成功率为64.00%,≤48 h组成功率高于>4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48 h组SNRT、SACT、房室结前传不应期及文氏点均短于>4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窦房结功能、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比较(ms,x ± s)

2.2 两组长RR间期时间及次数比较

≤48 h组复律后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48 h组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48 h组复律后长RR间期时间及次数短(少)于>48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长RR间期时间及次数比较(x ± s)

3 讨论

既往研究表明[7],房颤伴长RR间期多由合并二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体表心电图诊断房颤合并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标准提出疑问,认为患者发病后可能受迷走神经的影响及隐匿性房室传导造成,亦可为合并窦房结及房室结病变引起,导致临床诊断、鉴别难度较大。对于部分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可减轻迷走神经的影响,减少房室结的隐匿传导,促进患者窦房结功能恢复,最大程度维持窦性心律,且患者无需起搏治疗。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窦房结功能障碍,该类患者则需置入永久性起搏器,并配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8-9]。

近年来,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在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中得到应用,效果理想[10]。本研究结果显示,≤48 h组25例患者中,经体外同步直流电或药物复律后有21例复律成功,成功率为84.00%,>48 h组25例患者进行复律,16例复律成功,成功率为64.00%,≤48 h组成功率高于>48 h组(P< 0.05);≤48 h组SNRT、SACT、房室结前传不应期及文氏点均短于>48 h组(P< 0.05),提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用于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及评估患者窦房结功能、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文氏点水平,可指导临床治疗,利于患者恢复。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属于一种微创检查方法,具有创伤性小、简便及经济等特点,可用于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测定其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有助于提高对其电生理的认识[11-12]。既往研究表明[13],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能作为快速检查心律失常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且检出率高等优点。同时,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使用能通过对相关波形进行详细分析、描述,提高诊断准确率[14]。本研究结果显示,≤48 h组复律后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48 h组房室结2∶1阻滞点<150次/min患者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 0.05);≤48 h组复律后RR出现时间及次数短(少)于>48 h组(P> 0.05),提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用于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复律评估有助于降低长RR间期出现及发展,能及时制订相应的措施干预,利于患者恢复。但本研究因时间限制,纳入病例数较少,再加上数据处理时存在一定的人为误差,均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综上所述,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用于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能综合评定患者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指导临床诊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复律窦房结房室
心脏超声血流参数对肥厚型心脏结构改变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律成功的预测价值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HCN4表达变化对兔窦房结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功能的影响
473例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抗凝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
一度I型房室阻滞偶伴房性早搏未下传1例
电磁效应对心肌细胞搏动行为的影响
心律平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诊救治中的应用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
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在诊断儿童游走心律中的价值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