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小儿骨折术后患儿功能锻炼中的恢复效果分析

2022-07-21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9期
关键词:活动度护理人员关节

王 琼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小儿外科,山东 济南 250012)

骨折术后主要环节为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患者病情恢复的有效方法。功能训练效果可对患者肌肉功能恢复情况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以及生活质量改善起到重要作用[1]。然而患者骨折术后会出现切口疼痛,进而对功能锻炼的效果产生影响,并且锻炼本身也加大了患者痛苦。对于骨折患儿而言,其不能保持良好的自控力及毅力,造成训练的依从性降低。因此如何提升患儿功能训练效果就成了临床主要研究课题。舒适护理属于综合护理模式,患儿经过舒适护理措施后可改善其不适感,使其能够身心愉悦的进行训练[2]。本次研究对比舒适护理与常规护理在小儿骨折术后患儿功能锻炼中的恢复效果,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骨折患儿分成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从我院接受治疗的骨折患儿中抽取50例作对比研究,随机分组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年龄2~13岁,平均年龄为(6.04±1.10)岁,男性15例,女性10例;12例患儿为摔伤骨折,8例患儿为交通事故骨折,3例患儿为砸伤骨折,2例患儿为高处坠落骨折;14例患儿为上肢骨折,11例患儿为下肢骨折。观察组年龄2~11岁,平均年龄为(5.98±1.08)岁,男性16例,女性9例;13例患儿为摔伤骨折,7例患儿为交通事故骨折,4例患儿为砸伤骨折,1例患儿为高处坠落骨折;15例患儿为上肢骨折,10例患儿为下肢骨折。记录以及比较两组患儿以上资料数据,无显著差异,数据间存在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患儿均实施手术疗法进行骨折治疗。患儿取平卧位,麻醉方法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当出现麻醉效果后,在患儿外侧和肘关节内作一3~4 cm切口,将骨折位置充分显露,进行复位后采用两根克氏针固定骨折位置,折弯针尾后皮下埋入。通过C臂透视复位进行固定,待固定满意后对切口进行缝合,选择石膏作为外固定,手术后指导两组患儿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予以常规骨科护理,其中包含病情观察、饮食干预以及预防感染。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依据患儿病情以及心理特征进行舒适护理,具体内容为:①心理护理。患儿属于生长发育的主要阶段,患儿及家属担忧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讲解功能锻炼的目的以及重要性,告知患儿以及家属注意事项、锻炼要求以及配合项目,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患儿早期锻炼时,护理人员需态度和蔼,对其予以表扬和鼓励,确保患儿及家属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进行锻炼。护理人员需和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对其进行心理疏通,缓解其顾虑,告知家属家庭支持能有效提升患儿自信。②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儿选择舒适体位,将患肢抬升15°~30°,有助于患侧血液及淋巴回流,改善患肢肿胀情况。将软垫放置在患处,可改善其压迫情况,有效缓解患儿卧床过程中产生不适感,同时指导患儿正确的呼吸方法,使其全身放松。③环境护理。患儿住院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为其创建舒适整洁的环境,确保温度以及湿度合适,病房温度控制在22~24 ℃,病房湿度在50%,确保病房内有充足的阳光,每日定时通风消毒,为患儿营造舒适的环境。此外护理人员可依据患儿的年龄以及兴趣爱好张贴卡通贴纸以及饰品等,营造童趣病房,改善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可根据患儿的喜好播放动画片音乐等,患儿在舒适环境下有助于提升功能锻炼配合性。④功能锻炼护理。护理人员需耐心指导患儿实施锻炼,每日上午下午分别进行1次,训练时间在用餐后30 min,指导患儿进行锻炼前将大小便排空,功能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情况进行询问,以接受为宜,循序渐进进行锻炼,逐渐增加时间及强度,避免由于强力牵拉或者按摩导致患肢不适。锻炼过程中可播放轻音乐,护理人员需定期对患儿的锻炼情况进行评估,并予以其肯定,提升患儿的训练信心。因为患儿无良好的自控力,护理人员需要协助患儿实施肌肉长收缩活动、关节屈伸以及提肛运动等,并对患儿锻炼技巧以及方法进行指导,有助于其出院后的训练。待患儿拆线后在进行训练前可通过热毛巾或者热水袋对关节进行热敷,改善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关节僵硬现象,避免在锻炼过程中加剧疼痛。⑤疼痛干预。手术后疼痛会对交感神经产生刺激,使得患儿肌肉以及血管出现收缩,创面呈现缺血状态,机体代谢异常,对切愈合产生不良影响。当疼痛强烈时患儿机体会释放出5-羟色胺,对血管收缩产生一定刺激,进而出现血栓引发肢体坏死。与此同时,剧烈疼痛会对患儿的睡眠质量以及情绪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需要对患儿疼痛诱发因素进行分析,依据患儿的疼痛表现制订护理方案,可以采用深呼吸、讲故事以及动画片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改善疼痛,如果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应该及时上报主治医师,按照医嘱对患儿进行用药、热疗、冷疗等。冷疗通常在受伤24 h内nnw,热疗是在受伤48 h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大观察力度,观察患肢是否产生肿胀,并且对其感觉以及活动情况进行观察。⑥维持外固定。护理人员按照患儿骨折修复特征,除关节内和骨髓骨折外通常可选择闭合复位,复位后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为3~4周。由于患儿性格活泼,对于患肢无较强的保护意识,外固定容易损坏,从而出现固定失败现象,维持患儿的固定物需要牢固。临床常用高分子绷带或者石膏,石膏固定过程中需要将患肢抬升,对其血运情况观察,避免出现皮肤擦伤或者压疮。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需要对患儿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以及固定物位置进行观察,尤其是对患儿肢体远端位置皮肤温度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并每日记录。

1.3 肢体功能恢复情况[3-4]通过Install关节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量表指标包含步行水平、日常动作、主动伸展、关节活动度、疼痛情况等。评估效果分为,痊愈:患儿无疼痛和功能障碍,活动自如;显效:患儿出现轻度疼痛以及功能障碍,轻度限制活动;有效:活动过程中出现疼痛,功能障碍为中度,剧烈活动中限制活动;无效:患儿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出现重度障碍,限制活动。

1.4 观察指标[5-6]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根据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以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进行评估对比;通过SF-36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指标包含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以及躯体疼痛,每项满分均为100分。

1.5 统计学方法 文中入选的患儿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排除患者的基线资料经对比并无显著差异,选择SPSS 21.0统计学软件包对文中涉及数据予以计算,结果表现形式为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检验时选择χ2和t值,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 统计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00%vs.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对比[n(%)]

2.2 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

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和关节功能评分对比(±s)

组别 n 关节活动度(°) 关节功能评分(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25 29.63±2.92 91.56±3.36 41.88±3.74 88.61±5.23对照组 25 29.79±2.81 65.41±3.48 41.99±3.86 66.34±5.46 t值 0.1974 26.9258 0.1023 14.7274 P值 0.8443 0.0000 0.9189 0.0000

2.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00%和76.00%,观察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比[n(%)]

2.4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以及躯体疼痛评分,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以及躯体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分,±s)

类别 时间 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t值 P值精神健康 护理前 72.88±6.65 73.69±6.69 0.5430 0.5886护理后 90.56±2.64 81.63±2.44 15.7107 0.0000情感职能 护理前 70.16±10.36 70.63±10.85 0.1981 0.8434护理后 88.85±6.14 80.36±6.01 6.2495 0.0000生理职能 护理前 62.66±5.25 63.14±5.36 0.4046 0.6869护理后 87.40±6.13 75.60±6.28 8.5040 0.0000躯体疼痛 护理前 70.17±5.68 70.58±5.98 0.3144 0.7541护理后 89.55±3.78 80.34±3.25 11.6847 0.0000

3 讨 论

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骨折为骨结构连续性断裂或者部分断裂。大部分患者骨折均为一个位置,少数患者会产生多发性骨折[7]。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为四肢骨折,各个年龄均可发病,引发骨折的因素较多,儿童由于身体功能未充分发育,且精力旺盛,时常追逐打闹以及蹦跳,对于危险判断能力和识别能力较弱,因此具有较高的骨折发生率[8-9]。临床研究表明,对于骨折患儿在进行及时治疗和护理后可恢复其正常功能,少数患儿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后遗症[10]。因此,为了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后遗症发生率,需要找到有效的护理及治疗方法。

手术是小儿四肢骨折常用治疗方法,骨折手术后功能锻炼为术后主要内容,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功能恢复,对于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1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患儿肌肉及关节恢复情况和功能锻炼存在对应关系,指导患儿进行有效功能锻炼可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如静脉血栓及关节僵硬等。因为患儿年龄问题,导致其无良好的依从性,且功能锻炼会加重患儿疼痛,因此,为了提升功能锻炼效果需要加大护理干预力度[12]。

1995年美国舒适护理专家Kolcaba提出舒适护理模式,并创建舒适护理理论,而萧丰富先生在1998年正式提出舒适护理,同时将其称之为“双C萧氏”护理模式,此模式通过简单方法缓解患者的不适,采用该护理使患者获取显著效果,患者可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13]。舒适护理可应用于每个科室,可改善及消除患者不适,能够顺应医学模式的发展,纠正错误认知。舒适护理对患者予以一定尊重,是一种高效护理模式。舒适护理在对患儿进行干预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对其心理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对患儿病情予以了解,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心理等方面对患儿实施护理,以改善其不良情绪,确保患儿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提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在对患儿指导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对其实施环境护理、体位护理以及疼痛护理等可加强其舒适性,有助于患儿配合[14-15]。与此同时,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依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护理,尊重患儿意见。此外,护理人员需要重视和患儿及其家属的交流情况,确保患儿健康,提升自身护理水平,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需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对应的护理方法。

本次研究抽取50例患儿进行分组研究,观察组采取舒适护理后,肢体功能恢复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观察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躯体疼痛评分和对照组患儿比较,两组数据较为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以及躯体疼痛评分较高,其指标显著提升,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舒适护理模式可将患儿生理以及心理不适感消除,有助于患儿锻炼,具有临床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小儿骨折术后患儿功能锻炼中采用舒适护理模式效果确切,利于患儿以及家属充分了解到功能锻炼对于病情恢复的意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活动度护理人员关节
基于Delphi的运动处方对断指再植术患者手功能、手指活动度及患指感觉恢复的影响
53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疾病活动度的关联性分析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三维管理在促进护理人员医疗设备规范使用及提高护理质量中的作用
MRI联合超声成像评价类风湿性腕关节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价值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关节突关节比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