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下水文”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

2022-07-13李珊珊

广西教育·A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作文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利用“下水文”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方法,包括以激趣式“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以启发式“下水文”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以互动式“下水文”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等。

【关键词】作文教学 下水文 写作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6-0078-04

叶圣陶先生对“下水”打过一个比方:“下水”是从游泳借过来的,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按照这个比喻,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下水文”。“下水文”即教师写的范文,是教师根据作文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下水文”要求教师调整写作年龄,不能用成人口吻写作。在开展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如果经常动笔写“下水文”,就能更好地体验学生写作过程中遭遇的困惑,从而找准作文教学的切入点,在写作指导中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介绍利用“下水文”提升作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以激趣式“下水文”激发写作热情

学生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后,就要开始由写话上升为写作。如何引领学生顺利适应“从段到文”的写作过程,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写作的畏难心理,成为教师面临的一大问题。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模仿的对象,从而克服知识和生活经验缺乏的困难。

针对三年级学生阅读量较少、逻辑思维较弱、条理性较差,在完成写人物的作文时力不从心的问题,教师不妨以“激趣”作为前期作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利用激趣式“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乐于模仿教师的“下水文”,消除对写作的畏难情绪。例如,教学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时,笔者根据当前学生比较喜欢卡通形象的实际,挑选了两个深受学生欢迎的卡通形象,撰写了一段“下水文”,并制作成课件。

师:今天有两位神秘的小伙伴来到教室,可他们不愿意直接露脸。他们给大家提供了一些线索,请大家看课件【出示“下水文”:①她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猪。她今年4岁了,长着一只非常像吹风机的鼻子,看起来粉嘟嘟的。她最喜欢跳泥坑,最喜欢吃意大利面和巧克力蛋糕,最喜欢扮成小仙女公主。她有一个活泼调皮、喜欢吃意大利面和巧克力蛋糕、喜欢喝果汁的弟弟。她的弟弟最喜欢恐龙,尤其是马门溪龙……(小猪佩奇)②他身穿黄金甲,头戴紫金冠,手里握着一根可变长可变短、可变粗可变细的铁棒,还会72般变化。他敢于斗争,具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他“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他不做弼马温,自称“齐天大圣”……(孙悟空)】同学们只有猜出他是谁,他才愿意现出真身。同学们有信心吗?

教师在逐句展示这些卡通人物特点时,学生踊跃举手,甚至大声喊出了卡通人物的名字。教师随即展示卡通人物图片并播放视频,使视频中的卡通人物活灵活现地与学生打招呼,产生积极互动。

师:同学们非常厉害,老师才说了几句话,你们就能猜出来他们是谁。让我们好好想一想——粉嘟嘟、吹风机一般的鼻子、跳泥坑等,这些都非常生动地描写了小猪佩奇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在面对描写人物形象的习作时,只要抓住所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就能让读者眼前浮现该人物形象!(板书:写人物,抓特点,选择最恰当的词汇)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上述片段,找出哪些是反映描述对象特点的词语,其如何反映了人物的基本特征并如何高度概括且精准地描述了人物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乃至运用自如。囿于课堂时长,笔者一般安排学生以口语表达的形式模仿使用相关词汇,并说给同桌或学习小组成员听,由他们来检验是否运用得当。在进行简单的口语练习之后,再引导学生选择身边的同学或某个著名人物或某个卡通形象写随堂习作,要求展现出所描述的人物或卡通形象的特点。

笔者在借助“下水文”为学生“搭梯子”的同时,除了复现本单元教学大纲内的词汇,还借助同义词的替换关系,展示其他词汇,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让学生在遣词时反复推敲,衡量如何选取更为恰当的词汇,从而满足表达的需求。在教学每一个单元的习作时,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复述一遍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汇,然后填入表格中进行拓展训练(如表1)。

长此以往,學生对词汇的敏感度会有所提升,能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比较和推敲词语,从而在众多同义词、近义词中选择一些新颖而又切合表达需求的词汇。比如,有一名学生在学习了“夜以继日”之后,在周记里写了这样一句话:“做程序员的爸爸工作起来像着了魔,焚膏继晷地敲着键盘,一行行代码不停地蹦到屏幕上……”由此可见,学生沿着教师“下水文”搭建的梯子,养成了主动学习、学以致用的习惯,愿意通过不断的尝试丰富自己的表达。

二、以启发式“下水文”提升观察水平

到了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萌发,观察行为也渐渐变得有逻辑和有条理,但生活阅历仍不够丰富,观察事物的经验不足,即使教师有意让他们观察,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仍显不足,落实到具体习作上,体现为文章内容千篇一律、干瘪无物,借鉴而来的语言华丽有余却准确不足,难以进一步揭露主题并展开描写,较难达到“言之有物”的要求。言之有物是初学写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实现“言之有物”。

鉴于学生直接从生活中汲取作文材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在前期“扶一把”,以启发式“下水文”,帮学生“搭梯子”,带领他们找到合适的观察角度,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让学生观察之后能够按照相应的顺序仿写,最终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准备的“下水文”要紧密结合本节习作课的教学要求,具备目的性和针对性,既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式方法,又不能暗示或限定学生所观察的内容;既要让学生观察教师的“下水文”之后易于动笔、发挥创造力,又不能限制他们的发挥。

以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看图画,写一写》为例,教材展示了一幅孩子们放风筝的图画,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把图画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课本对观察的顺序做了相应的引导,如画面中的人物、行为、动作姿态等。笔者将本习作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首先让学生以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并请几名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要如此观察。如观察时,有的学生从天上到地面,有的学生从远处的人物到近处的人物,还有的学生将观察的重点放在风筝上。听了学生阐述的理由,笔者对学生的观察进行表扬或引导,使学生掌握不同的观察顺序,以及不同的观察侧重点与顺序的差异。第二环节,笔者抛出“下水文”,提出了“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人到物”的观察顺序,让学生自主比较教师的观察方法和自己的观察方法各有哪些优缺点,哪个更适用于写这篇作文,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否存在具有普适性的观察方法,以此点拨、渗透观察的方法。第三环节,让学生按照要求写出一段话,并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互相评一评是否有未介绍清楚的地方。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实践—再分析—再综合”的过程,既从直接观察中获得了感性认识和观察经验,又通过启发式“下水文”,获得间接经验,把他人的观察成果转换为理性经验,最终在动手写作环节顺利地将前面的观察方法进行归整、迁移、运用,再模仿“下水文”,顺利完成了写作。

三、以互动式“下水文”拓展写作思维

写作思维是指整个写作过程中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具有敏捷和灵活两大品质。敏捷体现在写作思维的速度与效率,反映一个人思维敏锐的程度;灵活体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方面面变通思维的能力,即写作思维能力的迁移和应变。比如,写作思维方向的灵活:正向与反向(逆向)、我向与他向、单向与多向;写作思维方法的变通:求同与求异、集中与扩散、规则与跳跃、发散与收敛等。学生若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具备较强的写作思维。

教学大纲对习作的要求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如字数和思想立意上,教学难度和细致程度均有显著提升。而此时教师如果还像小学低、中年级教学那般全文“下水”,一来时间、精力不允许,二来写作的质量可能无法保证。若想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除了要引导学生多汲取知识营养,不断地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还需要教师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良好的互动,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碰撞出思维火花。笔者认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适合采用互动式“下水”的方式,发展学生的习作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笔者主张教师以提纲挈领式的“下水文”,与学生展开互动,即大致指明写作的方向,构建提纲式的写作框架,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描述,从而留下大量可供学生发挥的空白,起到给学生“引路”的作用。互动式“下水文”,可以让教师大大减少写“下水文”的时间,并在课堂互动中完成“下水”的过程,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同时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关系。以下是笔者常用的两种互动式“下水”方法。

一是“头脑风暴”法。在使用这个方法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和思维导图,促进师生、生生间形成互动。由于思维导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较为熟悉,因此在习作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课文内容后用多媒体打开思维导图工具,将本节课的主题列在视频的中心,与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同步延伸思维导图的各个分支。这样,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一个主题、一篇文章的构思过程,既体现了教师思维取舍的过程,又给学生留下了大量可发挥的余地,教会学生思维方式与方法,使学生在师生共同梳理行文思路的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以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中的课文《盼》为例,在教学接近尾声、学生知道了“蕾蕾千方百计想出门”的描写方式之后,笔者随即引入《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的内容:“同学们有没有像蕾蕾一样,特别渴望一件事,却在实现之前遭遇了一些小‘波折’?换作是你,你会怎么把它写下来?就让我们以《我渴望的一件事(物)》为主题,开始‘头脑风暴’吧!”随后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自己“下水”列出来的写作提纲。接着,引导学生将想到的内容填入思维导图(如图1),细化中心思想,掌握构思一篇文章的主要手法与思路。然后,拓展到课文所示的12个汉字上,通过“头脑风暴”出示多个汉字的思维导图,如学会了一样本领感觉很快乐、做了一件无法挽回的事感到懊恼等。此举横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引领学生多角度找准中心思想;纵向加深了学生的思考深度,达到作文思辨的新境界。

二是“借力打力法”。教师在平日批改学生写的同一题材的习作时,需要留心搜集写得好的作文(范文)和存在问题的作文(“病文”),然后根据范文和“病文”的特点确定“下水”的目标与方向,写出和学生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下水文”,使“下水文”更显亲和力与说服力,也更具针对性。写作这件事情往往具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特点: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或文后修改时,往往难以发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可是一旦有了参照物,便能很快找到症结,做出恰当的修改,从而大幅提升习作质量。光是有正面与反面的案例还不足以让学生全面地看清楚习作中的问题,还需加上教师的“下水文”(“下水文”侧重从行文逻辑与条理性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辅以适当的引导,有助于学生高效地提升习作修改能力。

以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把一个人的特点写具体》为例,笔者在批改学生习作时发现一个通病:多数学生作文为“记流水账”,出现跑题、偏题、离题等现象,尤其对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流于形式,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没有联系实际。基于以上情况,在上作文修改课时,笔者先通过课件出示“下水文”提纲。第一部分:确定人物(   )及他(她)有什么特点(比如:勤劳、助人为乐、爱学习、爱劳动……);第二部分:最能表现他(她)特点的事件是什么?(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凸显);第三部分:在事件中他(她)的什么品质让我崇拜、他(她)有什么精神值得我学习。接着引导学生围绕“下水文”的提纲畅所欲言。学生兴趣盎然,一改以往一遇作文就“卡壳”的情况。在教学第二部分内容时,笔者针對学生习作中“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流于形式,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没有联系实际”的问题,出示一段描写一位勤劳的妈妈的“病文”片段:“我的妈妈三十多岁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张漂亮的瓜子脸,剪着齐耳短发,很是精神。”再结合教师所写的“下水文”片段进行对比:

勤劳的母亲

……别人都说我和母亲很像,以至于一见到我总会脱口而出:“你一定是她的女儿吧!”每每此时我就会想,我和她究竟有何相似之处呢?直到那一天,我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王老师对我说:“不早了,该下班了。”我抬起头捋了一下头发说:“等我批改好手中的作业……”在那一瞬间,我仿佛看见了坐在缝纫机前的母亲。在昏黄的灯光下,她戴着一副厚厚的老花镜,灰白的短发向后整齐地用发夹别起来,一丝不乱。一条黄色的软皮尺像奥运会的奖牌一样挂在脖子上。她不停地把手中的布料往缝纫机上送。我对她说:“妈,已经很晚了,还不休息吗?”她抬起头捋了一下头发,视线越过眼镜框的上沿,看着我说:“等我做完手上这批料子……”这一刻,我终于解开了疑惑。

通过对比,学生很快发现了“病文”所描写的与妈妈勤劳的品格毫无关系,并明白了在作文中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甚至可以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总结:“我们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时,要注意根据实际进行选择,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最后,让学生细读自己的习作并找出欠缺之处,使学生修改起来更加得心应手。这种不完全“下水”的方式,尽量减少对语言和文章结构的限制,给学生留下了思考、探索的空间,使学生通过探索他人的写作构思,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写出的习作就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总之,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情,以激趣式“下水文”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以启发式“下水文”提升学生的观察水平、以互动式“下水文”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科学合理地指导小学生进行写作,力争让作文教学变得“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让学生从此爱上作文。

作者简介:李珊珊(1980— ),广西陆川人,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学生德育。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作文教学
“以读促写”,提升高中生的写作水平
增加活动体验,提升写作水平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说促写,提高写作水平
提升小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