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2-07-13苏畅赵孟磊任凤琴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苏畅 赵孟磊 任凤琴

摘要: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承续发展优良家风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迫切需要。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二者内容贯通、目标同向以及方法共通三个方面。当前,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脱节、优良家风有效供给不足、缺乏行之有效融通途径的现实困境。文章通过支持家庭教育、走进思政课堂、渗透校园文化、拓展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开创新阶段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

关键词:优良家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微网’之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17CSZJ07);山东农业大学校级课题“基于慕课平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X2017044);“基于慕课平台的‘N+4+3’混合式课程建设与应用问题研究”(XM202019)。

作者简介:苏畅,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孟磊,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凤琴,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泰安2710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6-0123-05

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对广大家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家庭是青年道德品质养成的第一场所,对青年成长成才发挥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优良家风是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个体人格与思想品德的重要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坚定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养成的重要渠道。可见,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联、相互贯通,共同肩负着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重任。围绕“立德树人”的时代职责,把弘扬培育优良家风与深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

一、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联

优良家风是中华民族历经岁月积淀形成的文化精髓,是立德树人的起点,发挥着塑造个体人格与品德的关键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重要途径,担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历史任务。

(一)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贯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所设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教育信息资源[2]173。在当前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多方面的基本内容。纵观中国悠久历史上优良家风承载的核心内容,无外乎都深蕴着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的价值基因。例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3]209,告诫子孙后代树立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要尊重珍惜生命,但也不能苟且偷生。君子可以为做忠孝的事而被害,做仁义的事而获罪,做保全家族、保全国家而舍弃生命,但不能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和为奸作恶而致死。这反映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教育。古代经典家训多数来源于历代政治家之手,涉及忠君报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等多方面,是历代政治家一生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如晚清名臣丁宝桢一生功绩显赫、勤政爱民,他曾写下“一旦蒙恩受命时,不负朝廷不负家”的家训诗,叮嘱儿子在外做官要根除利欲之心,秉公执法,廉洁奉公,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丁宝桢为国为民操劳一生,为政清廉、扶贫救济,以他修身齐家、爱国爱民的崇高情怀培育家风。历代政治家家风家训的经典名言大都体现着爱国主义情怀,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观的重要理念。此外,现代优良家风中所涵盖的“孝亲敬长、明礼诚信、以和为贵、宽厚谦恭”等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也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观内容具有不容割裂的紧密关联。因此,从内容贯通角度上分析,二者共同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优良家风教育是生活化、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系统化、集中化的优良家风教育。

(二)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同向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所达到的思想品德方面水平的期待与规定[2]78。优良家风是立足于家族或家庭成员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是以家庭教育为起点和根基,其教育对象是延续于家庭的在校大学生,二者同是扎根于“现实的人”教育。因此,教育对象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立德树人、立心铸魂,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个体目标来看,历代圣哲先贤普遍把追求真善美的人格品质作为理想目标,并将其凝练于家风之中鞭策子孙后代。如陈继儒在其家训著作《安得长者言》中记载“人生一日或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4]26,所指的善行是人生的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告诫子孙后辈行善积福、修德向贤。个人命运与行为习惯、品行性格息息相关,个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格,便会受益终生;反之,则贻害终身。可见,优良家风十分重视个人品格的培养,期望子孙后辈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培养健全人格的目标高度契合。

从社会目标来看,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以培育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为价值旨归。如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在写给儿子的《续辈诗》中提出“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的家规家训,成为张氏子女坚守一生的行为准则。他告诫子女要待人宽厚善良,遵守家法家规,勇于担当,用自己所学造福国家和人民,报效祖国。从古代家风家训中可以窥见优良家风彰显了维护社会秩序有序化的意识,致力于通过自我约束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发展的局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因此,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以立德树人为着眼点,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为基本任务和价值目标,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三)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共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2]21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见的主要方法包括:说服引导、实践锻炼、榜样示范等。优良家风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角色,二者在育人方法上存在互为借鉴的共通之处。古代家训教育是家族中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威望的长辈对晚辈的诫勉和嘱托,家训教育以家规、家信、家书、训诫、说理等为主要形式,劝诫后辈加强道德规范意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引导的教育方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家风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因此优良家风也极为重视实践教育。许多家规家训中规定子孙后辈到一定年龄要通过社会实践来磨砺坚强意志、增长学识。历史上年少有为的例子数不胜数,这都与其家风注重笃行的思想观念密切相连,“学贵于行”始终是古代研学进修的基本价值追求。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中榜样示范教育法亦是家风教育的重要方法。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5]152,强调教育者要依靠个人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从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中可以窥见,他极为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子孙后辈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司马光收录了大量榜样人物的事迹典范,供家人学习、效仿,力求让他们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见,在教育互动过程中,家长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在教育方法上存在的共通性,二者相互借鉴、互为补充。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从属于教育范畴,深入挖掘优良家风的育人方法,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脱节

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6]97。家庭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随着社会化生产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不断转变,家庭职能和结构也随之变迁,呈现出部分家庭职能逐渐社会化,家庭结构逐渐简单化的趋势,由此导致不少家庭出现家风传承不继、家庭交流缺失、家庭观念淡薄的倾向。具体而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教育的某些职能逐渐向学校转移,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学校教育职能不断拓展延伸,从而弱化了家庭的教育责任。由于学校教育注重智育培养与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保持一致,家长误把学校教育与教育画等号,对学校的依附心理不断增强,忽视对子女德育的培养,直接引起不少家庭出现只负责“养”而不负责“教”的局面。殊不知,大学阶段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能力,更需要家庭基础性教育作用的发挥。淡薄的家庭观念与落后的教育理念导致家风传承与家庭教育活动的开展因缺失载体而逐渐被削弱,随之与高校教育相脱节。

(二)优良家风要素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要素输入量不足,指向性较差的融通问题。一方面,要素输入数量不足。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课程,涉及家风课程内容只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相关章节略有简单表述,优良家风内容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占比重偏小,输入供给数量不足。另一方面,优良家风要素供给指向性较差。优良家风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不可避免会涵盖特定历史时期与现代发展不相宜的旧观念、旧思想,具有时代局限性的特点。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思维和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因此部分带有时代烙印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导致大学生群体对其所弘扬的价值理念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难以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起到引导和调控作用。

(三)缺乏行之有效的融通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途径,但由于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教育效果有限。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需要凝聚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合力,共同为二者融合提供有力支撑。然而,二者融合囿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缺乏,许多高校对于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史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场所建设不足,无法为二者融合提供天然的结合点。同时,高校对于地方文化教育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地方博物馆、纪念馆、遗址遗迹等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大学阶段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学习,高校单一、固定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平台的缺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二者融合面临着较大的阻力和挑战。

可见,家庭教育缺失、家风资源有效供给不足,融通模式单一、固定等诸多因素造成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困境。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但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只有三者兼容配合,方能发挥好优良家风的育人效果。

三、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業,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当前,针对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掣肘,亟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融合教育机制,力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贴家庭、紧贴社会,打通优良家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血脉。

(一)促进家校互动,增强家长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7]首先,促进家校互动。构建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协同联动机制,利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促进家庭与学校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线上搭建网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建立家校有效联系通道。例如,利用微信群、QQ群、论坛、APP等社交窗口,为高校和家长提供学生情况信息反馈渠道,帮助家长和学校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生活动态,并及时调整教育措施。另一方面,线下开展“家校互访”制度。学校定期组织开展联络会、交流会等活动,使家长走入校园讨论问题、分享经验,确保家长能够掌握学生校园生活基本状况。同时,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应当走出校园步入家庭,切实了解学生家庭生活和家风建设情况。其次,增强家长家庭责任感。家庭教育的构建不应当只局限于子女的“抚养”,更应当体现于对子女精神的哺育,学生道德品性建立、行为习惯养成、坚韧品格培养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家庭教育本身就具有起始性、持久性、浸染性、情感性等特定优势。因此,家长应承担好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涵养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超时空性、资源共享性、实时交互性等特定优势,加大对网络投入力度,运用网络舆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例如,高校可以通过线上媒体向家长推送系列化的“家庭学堂”“家庭教育公开课”等微课程,普及家庭教育相关知识和最新理论成果,为家长提升教育素质提供资源借鉴,引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二)以课堂为主渠道,丰富优良家风教育针对性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推动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关键切入点。首先,拓宽课堂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支配的教育活动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学生则是“道”的接收者和被解惑的客体。“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受到削弱。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有意识地转变单向理论灌输教学模式,打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分割界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化与学生的互动性学习,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傲慢与偏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例如,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家风故事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挖掘身边典型家风家教案例,以交流分享的形式,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有效激发学生对优良家风的关注度。其次,丰富优良家风教育内容。优良家风在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人文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合理融入优良家风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又能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例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强化知识储备,主动学习和掌握优良家风文化精髓,善于将当今时事热点与优良家风文化相结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提取典型模范文明家庭先进事迹,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系列化鲜活家风建设素材。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弘扬优良家风的良好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对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具有侵染和教化作用,是弘扬优良家风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隐性教育的先天优势,巩固课堂理论知识。首先,积极举办以弘扬优良家风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学术沙龙、演讲比赛、国学讲坛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营造优良家风育人的舆论氛围。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等多种手段,向学生群体宣传优良家风文化,扩大影响范围。最后,打造优良家风文化宣传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教育平台,制作优良家风为主题的视频、动画、宣传片,适当加入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定期向学生推送,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推动优良家风渗透校园文化,不但能利用校园文化这一载体促进育人实效的充分发挥,还进一步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院校的每一个角落涵育家风文化气息,营造弘扬优良家风的良好氛围。

(四)以社会实践为平台,开展优良家风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进行家风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纽带和中介,构筑优良家风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桥梁,就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开展家风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应建立家风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充分利用当地富饶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激发学生弘扬优良家风的热情,将优良家风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实现知与行的紧密结合。地方博物馆、展览馆、遗址遗迹、名人故居、文化陈列馆等具有教育属性的场所是承载丰富优良家风资源要素的物质载体,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教育资源,让学生亲临现场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感知和汲取优良家风文化的精神基因,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要求高校要加强与地方社会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课堂教學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唯课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泰安地区为例,高校组织学生登泰山、逛岱庙、游泰山石刻博物馆以及周公嘉禾家风展览馆等深蕴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场所,使学生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对优良家风文化的深刻认同。同时,高校要把家风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良家风融入保障体系,推动优良家风能够顺利走进校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2).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檀作文.颜氏家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于奎战.中国历代名人家风家训家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

[5]陈伯峻,杨逢彬.论语译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习近平.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