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领导力分析

2022-07-13覃美静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诸葛亮领导力

摘要:诸葛亮的领导力包括识人、养人、励人和用人等四个方面,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治军与治国思想。文章以《心书》为例,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文献,运用当前学界关于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对诸葛亮的识人、养人、励人和用人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取了其合理内核,对现代组织领导者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诸葛亮;领导力;《心书》

作者简介:覃美静,南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C9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6-0025-05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善于识人、用人的领导者。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和领导智慧,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他的用人之失和领导弊端,也给我们许多警示。何谓领导力(Leadership)?文茂伟指出,在相关研究的英文文献中,“Leadership”是指实施有效领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中国日常用语中,人们也习惯将“领导力”等同为领导能力[1]。许多英美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者都曾对“领导力”进行阐释,虽然定义繁多且不盡相同,但大都认为领导力是一种对组织构成人员发挥影响的能力。目前,学者普遍认为领导力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个人领导力,即由领导者对组织成员发挥影响的个体能力;二是组织领导力,即在组织内部产生的、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集体能力。本文所讨论的“领导力”为第一种,即个人领导力。陈翔和戴淑芬认为,诸葛亮的领导力包括识人、养人、励人和用人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都展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行之有效的治军与治国思想[2]。因此,下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结合相关历史事件和文献,运用当前学界关于领导力的相关理论对诸葛亮的领导力进行分析。

一、识人

所谓识人,即指识别和甄别人才。在诸葛亮所著的《心书》中,识人有三条准则,依次为才之大小、类别和人心,对现代组织识人仍有启示作用。

第一,人才依据能力高低有大小之分。如《将器》篇所言:“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可分为“十夫之将”“百夫之将”“千夫之将”“万人之将”“十万人之将”和“天下之将”[3]55。在学校、企业等现代组织机构中,人才因其能力之高低,可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第二,人才依据能力特点和特性有类别之分。如《择才》篇中勇士分为六种,有好勇善斗的“报国之士”、勇冠三军的“突阵之士”、行动敏捷的“搴旗之士”、骑射上乘的“争锋之士”、百发百中的“飞驰之士”和善发强弩的“摧锋之士”[3]59。因此,领导者应先识别人才的能力和特长,再加以善用,如慕课(MOOC)团队中的人员分工也可依据特长分类,善于统筹的团队管理者、擅长信息处理的技术人员、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和科研能力卓越的研究员。

第三,人才因其人心各异有可用与否之分。知人知面难知心,为此诸葛亮在《知人》篇中提出识别人才心性的七观法,即“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词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知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3]47。具体而言,在识别人才的心性时,提出大是大非的问题以考察他的志向;运用穷追诘问的言辞以考验他随机应变的能力;通过询问应对各种难题的计策以察看他的见识和谋略;通过棘手的任务和人为制造的逆境以查证他的勇气;通过日常交往以观察他的自控能力和真实性情;通过诱之以利以验证他的廉洁;通过委托要务或约定承诺以查验他的信用。七观法是诸葛亮识人准则的精髓,对现代组织机构的人才招聘工作有很大启示,蕴含了对人才的七大要求:远大的志向、应变的能力、超群的智慧、过人的胆识、良好的品性、廉洁的作风和可靠的信用。

诸葛亮的识人之道蕴含着“量才而用”的智慧,可以有效地识别不同类型、能力大小不一的人才,还可以甄别德才兼备的人才。据《华阳国志·卷七》载,建兴二年,丞相亮开府,领益州牧,启用蒋琬、李邵、马勋等人作为中央和地方的要员。诸葛亮还在成都筑馆招贤,以延四方之士,为后来的南征北讨奠定了人才基础。

然而,诸葛亮识人过于以德为重,“很多方面沿袭了汉朝举孝廉之风”[4],将许多有真才但“个性张扬”的人才拒之门外。诸葛亮的识人术过于看重个人的天性和天赋,将一个人是否能当领导完全归结于先天的遗传,忽视了人的能力与品性是可以改造的这一事实,这是不科学的。设想一下,若诸葛亮和刘备一样具有感化人才之心,能令有个性的人才从心理上有归属感,自觉听命于上级领导,方是识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二、养人

所谓养人,即指管理和培养人才。在《心书》中,养人有很多法则,现主要分析其中对现代组织管理有很大启示的三条:为将之道、练兵之法和用兵之道。第一,为将之道要以仁德为先,方得人心。诸葛亮提出,固用兵之要,务揽英雄之心……说礼乐而敦诗书,先仁义而后智勇……有叛者怀之,有冤者申之,有强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谋者亲之,有谗者覆之,获财者与之……将能如此,严号申令,而人愿斗,则兵和刃接,而人乐死矣[3]26。诸葛亮认为,将帅领兵的要诀是广泛笼络人心,将帅要精通礼、乐、诗、书,使自己先具备仁义志勇之德,方能以怀柔之策对待战俘,压制恃强凌弱者,帮扶弱小之人,善待并亲近有智谋的部下,坚决打击好进谗言的小人,将战利品先分给部下。只要将帅掌握了这些要诀,则上下齐心,将帅一声令下,士卒必奋勇杀敌,不畏生死。一句话,为将者要先修己德,才能以仁义待人,尽得人心。在现代组织中,管理者应具备很强的道德信念,尊重部属的尊严和价值,诚信待人,公平行事,获得追随者的信赖。

第二,练兵之法重在养德,方能铸就战魂。如《习练》篇指出,夫军不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3]122。诸葛亮提出要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戒之以典刑,威之以赏罚。诸葛亮强调了练兵的重要性,若士兵不经过教育和训练,那么一百名士兵也抵不上一个敌兵,反之亦然;他还强调了练兵的第一要务是提升士兵的思想道德修养,在训练时要让士兵明白何为“礼”、何为“义”,要教诲他们培植忠信思想,要讲明军队的规章戒律,要赏罚分明以约束他们的行为和督促他们的上进。简言之,练兵之法首在思想品德教育,让士兵明晓国家大义,秉承精忠报国的信念,如此便可军魂永驻。对于现代组织机构而言,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亦是思想道德教育,如学校通过校训、校歌、校徽等载体,向学生宣传学校的治学精神和办校理念;企业通过品牌形象、员工守则、竞争机制等向员工宣传企业文化。无论是何种组织机构,都要悉心教育和提升人才的精神和品德,让其变得更为正直、更为忠诚、更为坚定。

第三,用兵之道在于人和,方能上下齐心、一呼百应。如《和人》篇主张,“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谋不用,群下谤议,谗慝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3]70诸葛亮告诫将帅,要注意部队内部官兵之间、官官之间、兵兵之间的和谐、团结,只要有了人和,部下会竭尽全力冲锋杀敌。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谋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议论纷纷,谗言与恶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过人的智慧,也不能打败一般的庸人,更何况是人数众多的敌军呢?现代组织机构的管理者们也要重视组织内部的和睦,关键还是在于以仁德为先、以诚信为本,构建领导者和追随者的相互信任关系,上下同心同德,则政令通达。

简言之,诸葛亮强调以仁德治军,为将者以德服人,为士者以德为战魂,将士关系因德而和,此乃诸葛亮的克敌制胜法宝。以一次诸葛亮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例,魏王亲率二十多万大军征讨蜀国,诸葛亮祁山屯兵仅有十余万兵马,且其中有四万人因服役期满即将还乡。蜀魏两军力量悬殊,有將领建议让老兵们延期服役一个月,诸葛亮断然拒绝,他认为统兵作战,以信用为根本。即使大敌来临,战事严峻,也不能耽误服役人员的行程,道义不可偏废。于是,诸葛亮下令各部让服役期满的老兵速速返乡,早日和家人团聚。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兵们深受感动,坚持留下作战,其他士兵也被诸葛亮的信义打动,都愿意以死相报,士气高昂,在战场上以一当十、奋勇杀敌,最后将魏军击败。

诸葛亮的养人之术强调领导是道德型管理者,具有诚实、公正、仁义的特性,通过明确表达伦理、价值观信息,有意识地表现出行为楷模式的伦理行为,来赢得追随者的信任,从而使组织凝聚力最大化。

三、励人

所谓励人,即指约束和激励人才。在《心书》中,励人法则主要有二:整肃纪律和激励士气。第一,整肃纪律是用制度去约束人才,关键在于纪律严明和赏罚分明。如《整师》篇所言,“夫出师行军,以整为胜,若赏罚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进,虽有百万之师,无益于用。”[3]136诸葛亮指出,行军打仗,靠法令严明、令行禁止取胜,若赏罚不分明,法令没有威信,鸣金不能使兵卒止步,击鼓不能使兵卒前进,即使有百万大军,也不堪一击。在现代社会,组织纪律制度同样重要,要赏罚并用、恩威兼施,全体组织成员的行动才会高度统一、步调一致,增强组织行动力。

第二,激励士气是用物质奖励和诚信精神来激励人才,重点在于有功必赏和以诚待人。如《励士》篇所言:“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接之以礼,励之以信,则士无不死矣。”[3]67简单来说,将帅对待自己的士兵,要委之以高位,封赏以钱财,这样士卒就没有不来投奔归顺于你的;要以礼相待士卒,这样士卒就没有不为你拼死效力的。在现代组织管理制度中,对组织成员的嘉奖、记功、晋升和授予荣誉称号业已形成比较完善的规章条例,管理者们要尊重部属,为他们树立诚信榜样,而部属则会服从指令,积极完成任务以作回报。

诸葛亮治军向来以赏罚分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而著称,为他的部属所敬仰。例如,公元228年,诸葛亮亲率大军第一次北伐,却因错用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不得已而退回汉中。为明军令,诸葛亮斩杀马谡,还将与马谡一起逃跑的偏将张休和李盛一同斩首,黄袭被夺了兵权,参军陈式被判髡刑。在惩处了有罪之人后,诸葛亮又表彰了有功的王平,封其为讨寇将军,封亭侯,统五部。最后,他还一再上书,申斥自己用人不当的罪责,主动要求降职三级。刘禅收到书信后,将诸葛亮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务。

由上可知,诸葛亮的励人之法重在以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激励和约束将士,强调组织目标、行动结果、部属的顺从和绩效,并依靠组织的赏罚手段来影响部属。领导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来指挥部属,以某种奖励和利益作为部属努力完成任务的交换条件。事实上,这种领导方式十分适用于军队组织,使将士在战场上可以做到令行禁止、尽忠职守、奋勇当先。

四、用人

所谓用人,即指选拔和任用人才。在《心书》中,用人法则主要有三:以德为先、充分授权和培植心腹。第一,诸葛亮的用人原则是以德为先,如《将弊》篇详述了将帅应该力戒的“八弊”:“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能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之而不以礼。”[3]50详细说来,身为将帅,有八种弊病是大忌:一是对财物的需求永远不满足,贪得无厌;二是妒忌有贤德和才能的人;三是听信谗言,亲近能说会道、巧言谄媚的小人;四是只能分析敌情,却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实力;五是遇事犹豫不决;六是沉迷于酒色而不能自拔;七是为人虚伪奸诈而自己又胆怯懦弱;八是狡猾巧辩而又傲慢无礼,不按制度办事。对于现代企业选拔管理者,这些考察标准仍然适用。

第二,诸葛亮的用人原则要求充分授权,如《出师》篇中记载,“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3]5这段话阐述了君主授权于将领的情景。古时,在国家危难之秋,国君就选拔有品德才干的人担任将领保家卫国。出师之前,君主先斋戒三日,进入君主的祖庙祝祷,面朝南方而立,将领则面向北方,太师将象征权利的斧钺献于君主。君主将钺柄授予将领,即指从现在起,军队由将军全权指挥。当企业陷入危机时,应选出德才兼备之人,委以重任、授予大权,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第三,诸葛亮的用人原则讲求培植心腹,如《腹心》篇明言,故善将者,必有博闻多识者为心腹,沉审谨密者为耳目,勇悍善敌者为爪牙[3]61。睿智的将帅一定会选用学识渊博、足智多谋的人做自己的心腹,选用机智聪明、谨慎保密、有很强判断力的人做自己的“耳目”,还会选择勇敢、彪悍的士兵做自己的“爪牙”。诸葛亮的这种用人原则仍被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大小不一的组织机构中,但鉴于诸葛亮后期苦于无接班人,组织领导者应培养两种类型的部下:一为互补型的,可做助手;二为替代型的,可做接班人。

平心而论,诸葛亮的用人法则是有利有弊的。首先,他的以德为先准则,与伦理型领导思想相通,强调领导者以德服人。依此准则,诸葛亮为刘备任用了一大批“忠直之士”,除孟达和魏延有过反叛外,朝中一直比较安定、平稳,没有出现内讧、篡权事件;军中也很少有人闹独立、搞分裂,少有投敌叛国者。然而,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过于重德让蜀汉错失了魏延,用人唯贤让一批有德却才不配位的人占据要职,如马谡、王平等人。总之,由于诸葛亮采用重德行而轻才干的政策,对所选拔人才的德行要求严格,不允许德行上有任何过失,这不仅阻碍了人才个性的发展,也加剧了蜀汉政权后期的人才匮乏[5]。

其次,关于他的充分授权原则,诸葛亮关于“授权”有一套“双重标准”,对己是要求全权授予,对部属则是事必躬亲。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自接受顾命大臣的任命后还身兼数职,封武乡侯,领益州牧,既是三军统帅,还是制定战略战术的军师;为北伐南征,他将所有事务揽到自己身上,甚至对军中士兵杖罚二十以上都要亲自过问审察。陈小赤直言不讳地指出,这种事必躬亲的做法不仅拖垮了诸葛亮的身体,而且抑制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6]。当代组织领导者们应引以为戒,要善于授权,以调动组织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

再次,着重分析他的培植心腹法则,即诸葛亮区别关照部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得失也在于这种领导方式,他的得即通过培养心腹,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控蜀汉政权军权,并压制地方豪强,稳固汉中局势,集中力量南征北伐。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亮的心腹论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利益,但也为日后蜀汉政权的颠覆埋下了隐患,他的用人方略“使后期的蜀汉政权缺乏政治凝聚力,让益州当地士人对其的认同程度降低”[8],甚至产生“身在汉营心在曹”的投敌叛国心理,加速蜀汉政权的最终颠覆。

领导者由于部属贡献、时间压力、个人喜好等原因将下属区别对待,并形成质量不同的领导者-成员交换关系,高质量的领导者-成员交换关系使领导者将部属看作“圈内成员”,低质量的交换关系中的部属被看作“圈外成员”。“圈内成员”与领导之间有更多的感情联系,更受领导信任和关照,他在服从领导时更为积极、主动,更能发挥最大的才智完成工作任务。“圈外成员”与领导之间的关系是在权利系统基础上形成的,是一种纯粹的工作关系,与领导接触少,受到的奖励和机遇也少。这种领导方式本身是有利有弊的。在组织遭遇危机时,或有高难度的任务要完成时,需要能力强、忠诚度高的部属。但长久来看,这种领导方式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对小部分“圈内成员”的特殊关照,会使其他大多数“圈外成员”感到不平、不满,缺乏归属感,从而破坏了组织内部的合作与和谐,甚至导致整个组织的消亡。

五、结语

诚然,诸葛亮凭借杰出的领导能力和指挥才华,建立了赫赫功勋,从隆中对到孙刘联盟,从赤壁之战到南征北伐,从治国理政到治军掌兵,他似乎无所不能,常常算无遗策、克敌制胜。他所提出的识人、养人、励人和用人原则,都与现代领导力理论有不谋而合之处,对现代组织领导者仍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文茂伟.当代英美组织领导力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陈翔,戴淑芬.《心书》识人用人学——诸葛亮用人之道[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6).

[3]張堃,章理佳.诸葛亮兵书——《心书》新编译评[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1.

[4]莫培军.诸葛亮、曹操、刘备不同用人观之镜鉴[J].领导科学,2011(11).

[5]黄鹂.蜀汉政权荆襄人才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2.

[6]陈小赤.论诸葛亮识人用人之失[J].领导科学,2019(5).

[7]李倩雯.领导用人艺术研究——以杨时斋、林肯、诸葛亮用人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2).

[8]葛伟.曹操与诸葛亮的人才观对比[J].领导文萃,2012(17).

责任编辑:周玉婷

猜你喜欢

诸葛亮领导力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诸葛亮隆中决策
诸葛亮喂鸡求学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