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戏曲传承与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2022-07-10郭茈怡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常德曲艺美育

摘  要:常德丝弦作为湖南地方曲艺,具有典型湖湘特色,已于2006年被写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湖湘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湖湘文化群体的活态传承。如何将常德丝弦引入校园,让其与校园文化相互哺育,实现非遗传承和校园文化创新的双赢,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湖南机电职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常德絲弦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为载体,以校园内师生优秀事迹、红色革命传统、民族精神等为创作源泉,推出内容贴近师生生活的原创作品,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校园曲艺,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文章以湖南机电职业的特色美育为例,浅析地域性非遗戏曲融入校园文化的方法和路径,以求在发展、弘扬非遗文化和高校美育方面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遗;地方戏曲;美育;校园文化;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144-04

美育是心灵教育、审美教育,更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提升美育效果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并且要求“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美育教育不是狭隘的“吹拉弹唱”,而是通过艺术学习引导学生涵养心灵,培养审美和人文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1]。

高校除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更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责任。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湖南机电职院致力于“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在曲艺中融入美德教育,于实践中挖掘曲艺艺术的育人价值,打造特色曲艺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大学生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加强大学生内在修养的目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湖湘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德丝弦作为湖南地方曲艺,具有典型湖湘特色,已于2006年被纳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特定文化群体的活态审美经验[2]。开展相关的非遗美育教学,建立美育与非遗艺术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充分发挥非遗艺术的美育功能,实现非遗文化艺术的活态传承,让其走入高校校园,对其的保护、传承、创新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3]。

学校自2015年成立常德丝弦表演社团,发展至今社团人数已近百,由学校党委书记等领导干部牵头,校内师生共同加入,成立了稳定的创作团队和表演团队,每年都有新的原创作品问世。协会拥有固定的排练教室和完备的社团内授课体系,会定期在社团内进行表演方式和理论知识两方面的授课,与湖南省常德丝弦艺术剧院达成了长期合作,保证了作品的专业性。

把民族精神、红色革命传统、新时代新思想及校史校训融入常德丝弦的唱词和表演中,再通过“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推进机制,将美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到学生的日常培养和学习中,可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湖湘非遗戏曲融入美育的具体路径

湖南机电职院自2019年正式立项为湖南省思想政治精品项目后,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建立了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曲艺创新、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推进机制,力求使当代大学生能在零距离、多样化接触常德丝弦曲艺文化的同时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系上文化自觉的“扣子”,增加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课程教学——多样化授课

曾经,中国的曲艺传承讲究一个徒弟跟一个师傅的独门单传式授课,现今这种传承方式已经被打破。常德丝弦表演协会除了校内固定的指导教师外,更从校外聘请多个名师来校进行长期指导,他们有的来自常德丝弦艺术团,有的来自长沙市文化馆,也有经验丰富的民间大师,授课时间通常在周末,授课时长为1—2个月不等。每位老师擅长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各不相同,对作品进行编排时也有不同的风格,聆听每位老师的教导,吸收不同的曲艺精髓,使学子们对每次的授课都有期待和新鲜感,这是常德丝弦在校内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校内定期进行的授课中,学子们借助一本学校自编的活页教材《常德丝弦宝典》进行学习,这是指导老师以自己带领协会的经验和学生的真实学情为基础,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常德丝弦》及常德市文化馆出版的《芷兰新韵 常德丝弦曲目选》整理编撰而成的。教材中生动讲述了贺小坤、徐梅清等常德丝弦艺术奠基人的生平,也记录了黄辉等将丝弦发扬传承的老前辈的事迹;教材收录有《马马嘟嘟骑》《打水仗》等耳熟能详的常德丝弦童谣,也有《九连环》《采茶调》等经典曲目,更有《新事多》《又唱新事多》等创新作品,后来又加入了学校师生共创的原创作品《机电校歌故事多》《说唱新思想》等,内容丰富全面,易于接受,深受学子们喜爱。

(二)实践活动——实地式赏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曲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曲艺更是区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常德丝弦表演协会不仅要让广大学子知道丝弦的唱腔美,更要理解其内涵美,进而窥一斑见全豹地领悟整个湖湘文化的韵味美。几年来,协会指导老师通过课堂讲述、经典赏析、对话访谈、调研等方式,带领学子们对常德丝弦的历史渊源、传统曲牌、丝竹演奏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学习,深入触摸浸润在常德丝弦声声丝竹中的文化精髓。

《常德是个好地方》是常德丝弦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在学习和赏析该作品时,学子们先是观看讲述湖湘抗日事迹的电影《喋血孤城》,影片伊始,演员安以轩抱着琵琶弹唱的丝弦“醴水清清沅水长,常德是个好地方……走到德山回头望,摸摸荷包,但只见当票两张,回不得家乡,见不得爹娘……”就是《常德是个好地方》改编版本。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丝弦唱词的内容自然是一片贫苦,后来的中国日益强大,唱词内容也随之改变,变成现代的“这地方打擂茶用的是花椒棒,这地方吃米粉泡的是牛肉汤,这地方说话谁都能听得懂,这地方待客都那么大方……”。这是一曲丝弦,但也不仅是一曲丝弦,青年学子们赏析的也不只有丝弦作品本身,而是以之为桥梁感受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和其在传承地方历史方面的独特价值。

暑假,协会成员通过集体三下乡调研、独立走访身边长辈和老人两种方式采集身边的丝弦故事。2019年夏天,一首被斯斯与帆乐队翻唱的常德丝弦童谣《马马嘟嘟骑》走红网络,还得到了明星微博转发点赞。调研记录中有一位家住桃源县的宋姓姐姐讲述了她与这首童谣的故事,宋姐姐快满40了,轻轻哼唱起丝弦来忍不住泪湿眼眶:“馬马嘟嘟骑,骑到那嘎嘎去,嘎嘎不杀鸡呀,娃娃我要回去……”宋姐姐说,这是她幼年听过的曲子,她的童年就是像童谣里面唱的这样度过的,如今的她已经成为母亲,她的女儿还像这唱词中一样,回到嘎嘎(外婆)家,嘎嘎(外婆)也杀鸡宰鹅地欢迎外孙女。看似简单的丝弦童谣,是点点滴滴穿越时光而来的乡愁,串起来的是几代人的情感记忆。在走近和记录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常德丝弦这种地方曲艺带着来自街头巷尾的熟悉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心灵。学子们通过走访对话,在观察中培养了思考能力,又在思考中与常德丝弦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共情。

(三)曲艺创新——参与式创作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在以往的曲艺推广过程中,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曲艺进校园通常都是开设专题讲座或是“送戏进校园”等,这种方式往往曲高和寡,大家看个热闹就结束了,曲艺中典雅的唱词、优美的曲调、浓郁的风味是很难被真正感受到的,学子们走进曲艺的意愿自然也就十分微弱。常德丝弦表演协会在几年的授课和表演中发现,许多学员一开始兴致缺缺,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加入协会,但是在深入接触,尤其是后期参与舞台、服装等创意后,兴趣变得浓厚起来,表演也更主动了,可见“参与”是学子们对丝弦由陌生到传承的重要转折。

2017年,学校15名师生用2个月的时间,采访校内各专业教师和学生,数易其稿后完成了常德丝弦原创作品《机电同唱发展歌》,作品时长9分钟,将校内各个二级学院的发展历史、名师名课、优秀学生等内容都讴歌了出来。作品曲调变化丰富,有活泼俏丽的段落,也有典雅优美的段落,加之唱词朗朗上口,极具传唱度。常德丝弦作为地方曲艺,本身便是身边人、身边事的传播载体,《同唱发展歌》传承了这一作用,将校园内值得赞颂的人和事通过丝弦演绎、传唱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曲艺的育人价值。在参与创作、演出的过程中,青年学子们不仅感受到了传统曲艺深厚的底蕴,更挖掘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结合创新后的巨大潜力,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典型体现。

(四)艺术展演——多维式宣传

常德丝弦作品不仅形成了每年在校元旦晚会上演出的传统,且将作品拍摄成为MV在学校官网和校内宣传投屏中长期播放。学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还会对常德丝弦进行宣传和介绍,普及相关理论知识,实现了宣传平台的多维度。

协会成员还携原创作品进入周边社区和三下乡对点地区进行展演,形成文化育人辐射圈,在传播文化的同时锻炼学子们的实践能力。

二、美育成效显著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一个校园文化品牌,本着“来自本校、面向本校、服务本校”的宗旨,结合常德丝弦本身的艺术特点,在传承中发展,不断推出符合校内师生实际、宣传中华优秀文化、歌颂校园先进事迹的原创作品;与湖南省常德丝弦剧院合作,在校内建成一支师生共同组成的专业常德丝弦表演团,将其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

学校实现了常德丝弦校园原创作品和常德丝弦表演团队共同“走出去”。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和媒体宣传平台,让优秀作品和表演团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参赛、参演,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圈,达到既发扬传统曲艺文化,又在实践中育人的目的。

学校建立了三种机制,本案例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为指导,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和条件,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了活动长效机制、活动保障机制、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常德丝弦校园曲艺文化育人的合力。

学校探索了四个结合,常德丝弦作为地方曲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案例中注重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选修课等校本课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通过课堂、实践、德育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愿景。

学校校园丝弦原创作品参赛获得一定成绩:2016年,原创作品《XX是个好学校》获湖南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三等奖;2018年,原创作品《校歌故事多》获湖南省高校校歌演绎大赛三等奖;2019年,常德丝弦表演协会通过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精品项目正式立项(编号:19JP069);2019年,原创作品《说唱新思想》参加中国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高校廉洁教育活动,获得省级复评二等奖;2022年,该育人案例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美育创新案例一等奖。

学校育人成效明显,常德丝弦表演社团副社长张某,原本是个很害羞的孩子,在多次的舞台表演中增强了自信,积极参与各项校园活动,后获得湖南省第二届大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二等奖;社团骨干成员陈某,获得“校园十大孝子”称号;社团成员李娟,优秀事迹被红网报道等。常德丝弦社团的成功更在校内掀起一股“中华优秀文化创新风”,其他各学生社团皆纷纷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将之融入全校的社团活动中。在社会实践方面,常德丝弦社团成员与校“夏语”三下乡社团共同进入湘西十八洞村,表演之余更完成了调研报告,在2019年团中央举办的三下乡“千校千项”活动中获得“优秀社团”称号。

三、地方曲艺引入校园的相关探讨

将地方曲艺引入校园,背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师生为活动主体,凸显校园精神的同时大胆创新,既完善了校园文化体系构成,又推动了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达到双赢的效果,对校园文化和地方曲艺文化皆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具有文化传承价值[4]。

通过以社团为单位的文化团体建设,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素质提升渗透到日常活动中,在曲艺中融入美德教育,发挥价值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内在修养,具有文化育人价值。

常德丝弦唱腔优美、舞姿活泼灵动,与新时代新思想结合后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取向,具有审美价值[5]。

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校园文化高雅的文化氛围、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校园文化也赋予了传统文化新颖的内容和形式,使其与时俱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案例中“常德絲弦——校园曲艺”,作为高校特色文化品牌,不仅是校园文化新载体,也赋予了传统曲艺新生命,取得了不错的文化育人效果,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新探索。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常德丝弦作为地方曲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广、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四大结合——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与选修课等校本课程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立德树人相结合,通过课堂、实践、德育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展,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育人的愿景。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常德丝弦作为独具特色的地方曲艺文化,是人民在自己的劳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人民熟悉的、习以为常的,它与校园文化进行融合之后,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资料,而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不仅是曲艺的新传承路径,更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兴文化,育新人”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 程刚.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途径探析[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0):136-139.

[2] 蔡泽慧. 常德丝弦校园传承现状调查研究[J]. 快乐课堂,2018(08):32-35.

[3] 夏雪,殷筱. 论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及有效融合[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1-43.

[4] 方瑞,闵永新. 新时代高校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多维审视[J]. 广西社会科学,2021(07):183-188.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01).

[6] 尤西林. 美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58.

(荐稿人:宋利敏,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副部长,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精品项目“‘丝弦声声唱我心’——地方曲艺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探索与实践” (项目编号:19JP069)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茈怡(1990—),女,硕士,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常德曲艺美育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曲艺泉城》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