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混合式情景教学行动研究

2022-07-10陈建英邓俊丽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社会工作情景教学

陈建英 邓俊丽

摘  要: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务类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学习模式视域下,教师可依托线上与线下空间特性,将个人反思、集体反思、行动前反思、行动后反思有机整合于实务类课程教学逻辑中,形成集合了深度体验、情感注入、知识建构交融螺旋式反思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促成学生主动地理解与创造性诠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智慧,培养情境性思维,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关键词:社会工作;混合式学习;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7-0091-04

“互联网+教育”促进了教育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混合式情景教学正是对此理念的践行。混合学习模式也称“整合式学习”模式,是一种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体验学习进行融合从而发挥两者优势,并取得独特学习体验的教学模式[1]。混合式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热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学科教育领域。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学科,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实务类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实务类课程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共识,其中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专业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使学生在高仿真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教学方法[2]。本文旨在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有效开展实务课程情景模拟教学设计,提升专业实操技能的训练效能。

一、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特点

社会工作专业能力体系由基础知识、专业方法与实务领域三部分构成,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方法体系课程群与实务领域课程群,课程内容主要囊括了实务方法与技巧训练,相较于社会工作理论类课程,实务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有其鲜明特色。

(一)教学内容的内隐性

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主要讲授实践导向的专业知识内容,这类方法性知识的显著特点是文字表述通俗易懂,但是对其隐含的方法的实操性领会深度较难把握。例如“社区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之一,是典型的实务方法课。教材中明确指出,主持居民会议的“引导”技巧为“善于启发、引导参与者发表意见”,但是启发的时机与启发的方式则需要学生在实操训练中不断反思与实践才能深刻领悟其要领。因此,社会工作实务类知识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需要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动起来,边行动边领悟,从思辨层面掌握方法技巧的精髓,培养知行合一的职业素养。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熟练运用各种技能与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专业素养,也是社会工作学生技能积累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有效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实操训练的“教”与“学”,教学方法是关键。基于实务类课程性质与多元化的内容模块,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设计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例如讲授式教学、分组讨论式、项目式学习以及体验式教学等,目前已经构建了囊括不同样态教学方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系,从而为深入探索情景模拟教学行动研究奠定了丰富的课堂实践基础。

目前学者们对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教学的内容逻辑与形式逻辑进行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尝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与借鉴意义。但是针对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特点,以行动导向的情景模拟教学并运用于实务类课程教学的过程研究不足,因而关于“如何构筑社会工作实务课线上线下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需要系统地研究与实践。

二、教学理念

(一)行动研究與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实践教学契合

行动研究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将“行动研究”定义为: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3]。行动研究的本质在于行动者作为研究者,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行动方案与策略最大程度地符合情境逻辑,实现实践效果的有效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来,这些步骤被其他学者明确地解释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4]。行动研究范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抽象的演绎推理进行研究的技术理性思维,而是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实践者通过反思性而不断建构实践知识,通过行动与反思的持续互动,实践知识得以不断修正与完善,推进实践知识的发展,也弥补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鸿沟,为社会活动实践研究在研究范式、研究关系与研究角色提供了全新的认知视角,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

行动研究集研究、教育和实践于一体,从其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主张、研究目标到研究的手法都与社会工作的内在特质非常贴近[5]。这一理念与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教学“主体间性”的师生课堂教学逻辑相吻合,在这个“做中学”的行动过程中,教学行为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螺旋状逐步推进,形成了学生自我反思、与他人共同反思、理论反思、实践反思的多面向多层次的教学逻辑,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情境,通过学习行动与知识反思之间持续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进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知识迁移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线上线下“行动反思”情景模拟教学理念

混合学习视域下“行动反思”情景模拟教学理念的优势表现为反思性学习意识,即以解决情景场域具体问题为突破口,从实践知识的浅层认知开始,通过线上线下不同阶段的理论学习反思、角色模拟反思,深刻体认实践知识内涵,生成诠释性知识认知,实现深度学习。

1. 实务类课程目标达成度问题

社会工作是一门行动取向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务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强调专业价值观的引领,突出专业方法与专业技能的训练,问题意识、专业技能、职业伦理等职业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的课程目标达成项。同时从专业整体课程体系来看,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与后续的实习教育的关联紧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在实习中得以体现,而从实务类课程目标出发,学生通过专业方法与技巧的反思进阶,知识—技能—能力的生成过程,做到“知、觉、行”三者的统一,提升职业能力。

2. 实践知识的进阶学习问题

社会工作实务类课程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与素养的综合培养,为了更好地体验与掌握社会工作实务技巧,缩小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差距,目前情境模拟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实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师生讨论为其基本的组成要素,但是“行动反思”在课前、课中、课后缺乏精细化组织,极大削弱了实践知识内化效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优势,课前在线学习方法理论知识,课中深度应用知识与训练技能,课后实践知识的反思内化,从而实现实务类课程知识的进阶学习。

3. 行动的表演性强、思辨性差的问题

情景模拟教学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类课堂教学中,但在学生角色表演后的行动反思形式单一化,如果不能将课堂情景模拟教学各环节做精、做实,持续激发学生个体反思及群体反思,角色模拟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技能知识学习的本真。教师应改进情景模拟教学中“角色模拟表演性强、思辨性差”的问题,强化课堂情景模拟的行动反思过程的探索性、修正性与自证性,实现“以演促练,以练思辨”,逐步推动学生内化深度学习,提升方法技能的学习成效。

三、教学行动实践

情景模拟是集情感激发、行动体验、群体互动等丰富的教学元素深度融合的教学方式。首先,线下课程学时合理规划。4学时连排的面授课时有助于学生进行情景角色模拟的深度体验,充分参与行动—计划—观察—反思的推进过程。其次,情境与情景的精心设计。实践知识渗入了“应当做什么”的价值关切[6],“为人民服务”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价值落脚点,教师要善于将与课程实务方法相关的时代问题有机嵌入课程内容中,按照知识点进行情景素材的分类设计,以时代情境的价值引领实践知识链条,将其融会贯通于情景素材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责任感与人生价值观,即以价值观导向(课程思政)为主线形成系统化的知识链条,实现“情境体现价值,情景体现知识”的价值引领与知识习得的双重功效。

行动研究理论的“行动中反思”与“对行动进行反思”重构了实务类课程的教学理念,依托线上与线下空间特性,将个人反思、集体反思、行动前反思、行动后反思有机整合于教学逻辑,形成深度体验、情感注入、知识建构交融螺旋式反思的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图1)。

(一)线上:课前预习与协作讨论

教师在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前上传导学单,详细介绍此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任务、学习评价方式,让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慕课、PPT讲解、短视频等方式,以实务方法与技巧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发表对于方法与技巧的疑惑,学生之间可以通过云端互动讨论答疑,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疑问与互动情况,针对共性难题给予解答。学生的发帖次数与答疑次数都计入平时成绩,以激励学生参与课前知识的反思性学习行动,为教师线下课堂讲授提供反馈性知识讲解的依据。

(二)线下:课中行动—计划—观察—反思的螺旋式推进

教师课前的线上引导性学习使学生形成了对于某一方法与技巧的初步了解,依据学生线上反馈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基于线上预习的初步认知,线下课堂则需要在情景模拟的螺旋式进程中实现实务类知识的进阶学习。课堂的行动反思情景模拟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展开:

1. 第一阶段的行动反思为“初步计划—行动1—观察1—反思1”

教师按照提前设计好的不同类型情景剧本进行角色抽签,学生被划分为不同的情景模拟小组,各小组依据问题情境要求进行组内排练,第一阶段的角色行动反思产生于各小组内部的角色模拟排练过程,教师可随时解答各小组排练过程中的疑问。“初步计划”始于解决情景问题的需要与设想,每个学生小组内部讨论对于问题的认识,课前预习所掌握的理论、方法与技術的初步掌握,有助于组员通过互动商讨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性初步计划和具体行动步骤的计划方案;“行动1”即按照初步计划实施行动。各模拟小组根据初步计划方案进行角色预演,通过对本组情景主题的情节进行角色排练,进行方法技巧的演练。“观察1”环节则是小组成员对于本人或其他成员角色预演的记录与观察,包括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结果、角色言行的考察,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充分交流,比较不同行动方法,排除不恰当行为策略,择优而行。“反思1”是第一阶段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第二阶段螺旋圈的中介。这个环节聚焦于学生整理描述本组情景剧本角色模拟全过程,对于问题解决结果做出判断评价,找出问题症结,从而修正初步行动计划方案,为第二阶段的现场表演做充分准备。

2.第二阶段的行动反思为“修正后的计划—行动2—观察2—反思2”

第二阶段的行动反思则产生于课堂中各小组轮流进行情景模拟展示环节,较之第一阶段,行动计划的完善与观察主体的扩展,促使学生对方法技巧要领的领悟深化。“修正后的计划”直接承接第一阶段的行动反思成果,模拟小组经过对问题情境的充分理解与行为探究后,共同修正初步行动计划,以更好地回应情景主题的问题与需求。“行动2”要求各小组轮流向全班展演本组的微情景剧,通过对第一阶段的专业技能预演的调整及组员间的角色磨合,各小组将展示出最佳的模拟场景,教师将现场模拟表现计入学习评价,激励学生具身参与。“观察2”则是在各小组模拟过程中,教师和表演组外的学生作为观察主体,对工作思路、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精细化的记录与观察,为下一步的集体反思互动讨论积累素材,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一环节,可将后续讨论发言表现计入平时成绩。“反思2”是第二阶段螺旋圈的结束,也是连接课后实践知识反思总结的中介。每组学生现场表演结束后,陈述情景中运用到的专业方法与技巧,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适时引导所有同学参与讨论。

(三)线上,课后反思总结

课后反思总结可以通过学生个人线上提交总结作业与讨论区答疑两种方式完成。课后总结阶段是实践知识学习的高阶思维阶段,高阶性体现在这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情景角色模拟的回顾式反思中,诠释问题解决的处境性思考与实践知识的实操性领悟两个核心问题。处境性思考旨在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智慧”意识,即现实社会情境的不确定性,问题解决过程不能简单化为理论知识的程式化的应用。实践智慧要求行动者从独特的实践场域出发,通过主动的诠释和创造性理解,将普遍性知识转化和融入独特的实践场域之中[7];实操性领悟则旨在强化实践知识内化,为课堂的角色模拟行动提供行动体验,学生以知识建构者的姿态参与到课堂知识探究中,结合课堂模拟过程及合作性集体反思,分析专业方法运用效果及调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行动力。

四、结语

社会工作专业技能知识习得必须以情景为依托,因而情景模拟的行动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践知识学习是一种主动探究式的而非灌输式的,是在情境理解中激发出追问与探诘而形成的。在混合学习视域下,数字化工具有力支撑学生更有效的主动探究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行动反思”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将实务知识转化和融入特定的实践情境场域中,促成学生主动的理解与创造性诠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实践智慧,突破了理论简单应用的局限。现实实践场域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赋予了方法技巧学习必须是高度创造性的,学会弹性思维,适应環境的行动改善。从根本上说,行动研究旨在加强学生参与实务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行动中主动解决面临的问题,培养情境性思维,增进学生对实务知识的理解力。

参考文献:

[1] Garrison,D.R.,Kanuka,H.. Blended Learning: A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4,7(02):95-105.

[2] 戴国良,周永平. 情景模拟教学研究与实践[J]. 南方论刊,2010(03):106-107.

[3] Kemmis,S.. Action research[A]//Husén,T.,Posttlehwate,T.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C]. Researchand Studies (Pergamon),1983:3.

[4] 陈向明. 什么是“行动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02):60-67+73.

[5] 古学斌. 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J].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13(01):1-30.

[6] 杨国荣. 论实践智慧[J]. 中国社会科学,2012(04):4-22+205.

[7] 苏鸿. 实践理性视野下的教育行动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21(09):51-57.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实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245);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高级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项目编号:YHX2018021)。

作者简介:陈建英(1976—),女,硕士,内蒙古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学校社会工作;邓俊丽(1979—),女,博士,内蒙古工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混合式学习社会工作情景教学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
混合式教学法在《现代通信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应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模拟情景 重在参与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的应用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