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农村养老服务探析

2022-07-08白磊高延春

西部学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现状

白磊 高延春

摘要:马克思需要理论认为,人在满足物质与交往需要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性需要。如今农村养老服务呈现出老年群体日益增长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和养老服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三个路径:(一)以物质需要为基础,精准实施和规范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管理;(二)以社会需要为关键,动员老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三)以精神需要为目标,充分调动农村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生活的幸福感。

关键词:马克思需要理论;农村养老服务;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A81;F323.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055-04

农村养老服务的需要是马克思需要理论在现实问题的反映,事关老年群体的切身利益,关乎社会的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和提升是国家应对老龄化现状的必然之举,本文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视角,对农村养老服务需要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探讨农村养老服务的解决路径,以期能对改善农村养老服务有一定的启示。

一、马克思需要理论的理论逻辑

人的需要是人对其生存、社会交往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发展推动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历史的进步。马克思的物质性需要是基础需要,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生存依赖于社会性需要,在满足物质与交往需要的同时,人也同样需要精神性需要,这三种需要层层递进,组成一个有机体,不可分裂地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1.物质生产需要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求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1]531。在马克思看来,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吃得饱、喝得足、穿得暖和住得安全是第一需要,“第一需要”的满足必然引起“新的需要”的产生,人的需要是动态发展的,新的需要的变化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之前需要的满足总是蕴含着之后更多新的需要的出现和发展。“当然,物质生活的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每次都取决于已经发达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产生,也像它们的满足一样,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这种历史过程在羊或狗那里是没有的”[2]。需要的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背景下发展的,体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2.社会交往需要

人需要社会关系,因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社会交往。家庭是人类在生产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初级阶段,“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这种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1]532。由家庭关系发展而来的社会交往关系,随着需要的动态发展而发展,“当需要的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而人口的增多又产生了新的需要的时候,这种家庭便成为从属的关系了”[1]532。由此可以看出实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交换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由社会生产和交换产生的需要,既有平等交往、相互尊重的需要,也包含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方面的,以及社会活动、社会生活的需要。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还迫切需要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需要把现实的人连接为统一的整体,任何生产活动和发展都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绕开社会交往谈论物质生产是不现实的。

3.精神层面需要

当温饱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眼睛只会盯着肚子、脑子只会想着食物;当温饱问题解决后,人的思维就会被解放出来,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需要理论将精神层次需要放在重要的位置,与物质需要、社会需要相比,精神需要是更本质、更深层的需要。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需要构成中精神需要所占据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越来越密切的结合起来。“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3]。人们对服饰、食物、家居裝饰、住房等方面的物质需要中,包含着受时代发展影响的审美标准,体现着精神需要的追求和向往。马克思说:“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已开始发展起来了,这时已经创造出神话、故事和传说等等口头文学”[4]。精神层面的需要也和物质、社会需要一同发展着,并不是只有在物质与社会需要满足的条件下才会产生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不同的物质和社会需要决定着相应发展水平之下的精神需要,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力量。

二、农村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一)农村养老服务的不平衡不充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村60岁老人的比重为23.81%,65岁及以上老人比重为17.72%,比城市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逐渐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农村养老服务存在老年群体日益增长对美好养老生活的需要和养老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的最主要的矛盾。

1.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面临着养老需要快速增长与满足需要的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资源分配不平衡。与城市相比,农村存在养老金、生活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均低于城市标准的问题。就拿养老金来说,2016年我国农民养老金仅仅只有141.2元,而城镇居民养老金为1387.2元,城乡养老金差距较大,造成农村老年群体内心不平衡、增加了其心理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养老金收缴工作带来阻力;二是经济发展与现实需要不平衡。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满足需要的手段未能同步,我国养老服务的市场机制相对滞后,市场在养老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还没有确立,从而导致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东南沿海地区、北上广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较快,政府补贴较高,而西部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现有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快速增加的老年群体需要;三是在村人口年龄比例不平衡。传统的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内部供给方式,始终发挥着维系乡村社会运作的基础作用,也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选择。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对父母的生活照料存在相处时间少、重物质帮助、轻情感交流、代际关系疏离等问题,从而导致家庭养老资源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都在降低,传统的依靠子女养老的家庭模式正在日益减弱,同时养儿防老的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家庭养老供给不足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农村养老服务发展不充分

农村养老服务不仅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一是配套养老设施发展不充分。农村养老服务压力较大,现有养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医疗、娱乐、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互助幸福院闲置、利用率低、缺乏专人管理,无法发挥互助养老的实际功能。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显示,超四分之一的农村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农村老年人长期从事劳苦的体力劳动,身体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养,进入老年后,身体状况变差,各项生理机能指标都会随之下降。身体和思维都会变得迟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遭遇一些突发意外事件,如有的老年人在平常走路过程中不小心摔倒,诸如此类的不确定性因素使养老安全成为隐患。目前,农村现有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健全难以满足老年群体对于医疗护理康复的急切需求。二是精神供给发展不充分。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互相之间交流有限,缺少以往的被尊重、被关注和嘘寒问暖,加上村庄内部文化生活非常空洞,以大众文化宣传为主,缺少针对老年群体的文化宣传和适应老年群体的文化产品,没有切实考虑到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要;缺乏“孝”文化的传播,导致农村老年人精神空虚、孤独感严重、情感匮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老年群体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精神慰藉的需要难以满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的特点

1.发展性与历史性

农村养老服务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止步于某一历史阶段,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无限的发展性。農村养老服务的需要蕴含在党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之中。例如,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发展进程加快,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也侧重于物质文化的需要;十九大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年群体对农村养老服务的需要就发展成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那些落后的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思想关系,压抑着人的发展,阻碍老年群体正当需要的满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只能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需要,才有利于推动人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养老服务需要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多样性和变化性

农村养老服务不仅仅满足于最基础的物质需要,如安全舒适的住房、营养均衡的食物,同时也需要正常的社会交往、受尊重的社会氛围和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农村老年群体对于物质、社会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始终具有变化性,即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随时随地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具有变化性,也就是与时俱进性;在某一确定的历史阶段,农村老年群体对于物质、社会和精神层次的需要体现了需要的多样性,即不仅仅需要某一种层次的,三个层次的需要都有涉及,只是侧重程度略有差异。

三、马克思需要理论视域下提升农村养老服务的路径

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完善老龄工作体系,强化基层力量配备,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要大力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落实好老年优待政策,维护好老年人合法权益,发挥好老年人积极作用,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5]。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和重视,老年群体需要更加可靠的社会保障、覆盖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较为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等。本文基于马克思需要理论,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探索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现状的路径。

(一)以物质需要为基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村养老对物质生活的文化性提出更高要求,如舒适的衣服、营养健康的饮食、安静的居住环境以及便捷的出行方式等,以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好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事业,一是多元主体形成合力为养老服务保驾护航。政府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的顶层设计,把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满足老年群体需要之中,整合农村现有资源,因地制宜,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满足养老需要;适当提高农村养老金发放比例,满足老年群体的物质需要;社会公益慈善机构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关爱老年群体活动,推动爱心公益事业进社区、进村庄和进家门;赡养老人的子女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孝老敬亲的重要性,不能只注重自身发展而忽略老人的养老需要。二是精准实施和规范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管理。不同健康状况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需求的强度也有所区别,因此需要精准服务。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可以借鉴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为每一位老人建档立卡,安排家庭医生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了解老人身体情况、关心老人健康问题,通过精准帮扶提升基础性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帮助老人获得应有的尊重,让老人获得应有的心理慰藉,确保农村养老服务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

(二)以社会需要为关键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在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重视发展老年群体的社会需要,使其获得尊重、实现自我价值。一是鼓励外出务工子女回乡创业照顾老人。家庭关系是最基础的社会关系,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对养老服务的顺利推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号召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例如有些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快,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务工自由,一方面满足了物质需要,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的在家照顾老人。二是村两委应主动担当作为,邀请老人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村两委要重视老年群体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和管理,充分考虑老人行动不便,智能设备使用困难等情况,提前主动到老人家中通知,定期邀请其参加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参与两委班子选举、投票的全过程,调动老年群体参与集体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老人的选举权,让其获得应有的尊重。

(三)以精神需要为目标

农村养老服务中满足老年群体精神需要,更好的医疗和社会保障条件,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确保精神的愉悦和舒畅,充分调动农村老年群体参与互助养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生活的幸福感,让老年群体有更多的获得感。解决农村养老服务精神需要问题,实现老年群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弘扬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宣传传统优秀文化。加强对“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采用多种渠道,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对孝老敬亲模范的宣传,形成良好的爱老、敬老、尊老、孝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注重将传统优秀文化与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相结合,例如陕北传统的扭秧歌、关中地区的华阴老腔和皮影戏等;发展适合老年群体的休闲娱乐活动,如练习太极拳、跳广场舞和健身操等,關注了解老年群体对于文化方面的需求,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文化资源的适配性。二是由村集体牵头,发展互助养老。互助养老归根到底要靠发挥老年群体自身的力量,通过互相帮助,激发内生动力,村集体牵头,村民自行组织,互助幸福院集吃、喝、住和娱乐于一体,通过互助养老的模式能够有效改善老年群体吃饭难、关注少和娱乐活动缺乏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老年群体心理健康发展,改变老年群体的传统养老思维观念,在互助养老过程中老年群体既参与过程,又发挥自身积极作用,让其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同时也要注重农村养老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服务的常态化和服务品质的优良化。

结语

农村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是不可扭转的时代发展趋势。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将给政府工作和社会发展带来更为复杂严峻的考验。要深刻梳理认识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明确农村养老服务的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因此,在改善农村养老服务水平过程中,不仅要牢牢抓住老年群体的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次的需要,更要重视更高层次的需要,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才会使农村养老服务更好地服务于老年群体,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84.

[5]习近平对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N].人民日报,2021-10-14(01).

作者简介:白磊(1995—),女,汉族,陕西延长人,单位为延安大学,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高延春(1970—),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马列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与幸福思想。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现状
黔东农村地区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状况与调查研究
卫生类高职校“专接本”的现状和管理对策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高职数学中微积分的教法讨论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探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