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命题初探

2022-07-08余昆仑

语文建设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余昆仑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

长期以来,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由于其测评结构的“泛高考化”、测评内容的“课外化”以及评价标准的“模糊化”而饱受诟病,也影响着阶段性测评的效度。阶段性测评不同于高考,一味套用高考试题结构及题型,会造成试题难度失衡,与学生高一高二阶段的语文学习不匹配,从长远来看,对日常的语文学科教学势必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如果测评内容局限于课外知识,固然能形成“陌生化”的考查而带來测评的公正性,但淡化对课内知识的考查,会导致考试评价与日常教学的现实脱节。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也存在模糊、粗放的弊端,尤其是对于主观题的评价,评卷教师凭个人主观判断的“自由裁量权”往往有较大空间,导致主观题的区分度不够,这一现象在作文评改时尤为突出。因此,在阶段性测评中如何平衡高考的影响与日常教学的需求,把握好测评导向、测评结构和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这些都是值得命题人员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深化考试命题改革”部分明确指出:要优化考试内容,突出立德树人导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创新试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命题要符合相应学业质量标准,体现不同考试功能。[1]文件从试题内容、试题形式和试题难度方面对考试命题提出了要求,这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提升考试命题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未来无论是高考还是阶段性测评,都应该以此为标准进行更规范、更科学的考试命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测评与考试的目的作了明确界定,并指出测评与考试是语文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真实反映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对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发挥积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可以看出,阶段性测评作为过程性评价,其主要功能是测评并诊断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原因”,理应与学生的学习阶段相适应、相吻合,以诊断和反馈为主,不宜随意拔高或直接向高考看齐。另外,课程标准中包括了学业质量标准,并划分出五层不同的学业质量水平,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其中,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也是高校考试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这也就意味着高一高二的阶段性测评应该以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为命题依据,同时要关注高考改革的导向性和创新性。因此,切实贴合阶段性教学实际同时内含高考改革精神,应是当下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的命题要求。

具体来说,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的试题命制应该做好如下四个方面。

一、以文化人,精心选择命题语料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个人成长的作用需要长期浸润、不断强化,而语文试题在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通过精心选取试题命制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完成测评的过程中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对于当代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语文学科命题的文本内容本身即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所以命题语料的选取要体现“以文化人”的特殊功效和价值引领。一是选取文学经典作品,拉近学生与经典作品的距离,接受经典文学的熏陶。以论述类文本为例,多选自我国学者撰写的学术著作,如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也有选自报刊的学术论文;要求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学术性强、语言简练、内涵丰富。文学类文本选取则既有经典的小说或散文作品,也有当代作家的新作,要求文学气息浓郁,文质兼美,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文学的熏陶,感悟经典文学的美感。二是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达到文化理解与传承的目标。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古诗文阅读中,古诗词和文言文(包括名句默写)选取的皆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既有二十四史中的良吏传记,也有名家名作,内容醇正、厚重。三是结合时代热点,选取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时事,自觉将语文学习融入现实生活。例如,实用类文本多围绕当下社会热点选取材料组成非连续性文本,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文字材料也多选取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新鲜而活泼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热点。四是弘扬正能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写作试题中,作文素材多与社会生活相关,如疫情防控阻击战、三军仪仗队擎旗手张自轩的事迹、钟南山院士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演讲、励志少年岩坎香的故事、2021年十大流行语之“破防”等,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体现出作文试题紧扣时代脉搏,彰显高中语文测评的育人价值。

二、教考衔接,发挥教学导向作用

注重常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阶段性学习情况,发挥促进教学优化功能,应是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的重要目标。只有真正发挥阶段性考试评价的反馈、矫正功能,才能实现“学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良性循环,以考试评价“倒逼”课堂改革,促进课堂教学真正优化。近年来的高考也很注重关联教材,这给命制阶段性测评试题很多启示。

例如,文学类文本阅读选项“本文描写秋果突出其果熟季节的色彩斑斓、果实众多,《故都的秋》则突出秋果淡绿微黄的清静之色”,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分析能力,学生要正确理解此选项,一要对“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理解透彻,进而准确识别文本中是否运用此手法;二要对教材内容理解到位。这样,就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勾连起来,达到以课外文本考查课内所学知识与方法的目的。

又如诗歌鉴赏题,有的试题给出白居易的诗作《五弦》,让学生思考:“本诗与《琵琶行》同是白居易描写音乐的作品,两部作品描写音乐运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琵琶行》作为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也是描写音乐的经典文章,让学生比较同一作者描写音乐的不同作品,有利于学生对诗人描写音乐的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内所学的考查。还有的试题让学生赏析苏轼的《南歌子》,设置了“‘寓身’句中词人以‘尘沙’自喻,与《赤壁赋》中‘渺沧海之一粟’营造的意境相似”的客观题选项,还设置了“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的主观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对教材中的苏轼作品的学习情况。

写作题的命制也要紧扣教材内容,做好对课内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考查。比如以《那一刻,我破防了》为题目,让学生选取学习和生活中令其“破防”的某些人、某些事、某些景物、某些时刻等,写一篇记叙文。因为高一必修上册教材中对于记叙文写作有多次体现,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细节描写”,所以这道题把“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作为一项明确要求,是对教材很好的回应。再看另一道作文题:语文老师拟开展一场“我看‘套路’作文”的班级讨论会,请学生思考“套路”作文有哪些表现?其本质的特征又是什么?应该如何对待?写一篇讨论会的发言稿,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道作文题既设置了具体情境,又联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让学生有思路可循、有真话可说;其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的要求,是高一学生写规范议论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发表对“套路”作文的看法,强调了议论的针对性,这也正是高一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部分的明确要求。

三、素养立意,重视关键能力考查

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应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体现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紧紧围绕语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侧重考查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科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命题。同时,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应以学业质量评价的水平二、三为参考,以近年来高考改革方向为导向进行命题,如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阅读与鉴赏”活动侧重考查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述、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

強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比如,2019 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2]2020 年高考语文命题聚焦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3]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通过对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考查的科学布局,强化融会贯通,体现对关键能力的评价。[4]可见,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语文学科关键能力考查,考查形式也越来越“外显”。这对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高考的这种改革趋势表明,学科关键能力考查是素养立意评价的重要策略和手段,在考试评价中越来越凸显其现实价值。

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评命题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尤其注重对理解分析、鉴赏评价及表达运用能力的考查。比如,文言文断句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能力,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着重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正确解读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名句默写题考查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识记能力,语言文字运用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实践能力,等等。命题还应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的一道客观题要求选出不能体现所给两则材料中关于我国乡土社会的观点的俗语,考查学生的推断能力;而让学生分析材料的论证思路一题,考查的则是学生的论证能力。另外,写作试题应侧重对议论文写作能力的考查,以上述语文老师拟开展一场“我看‘套路’作文”班级讨论会的题目为例,学生可围绕提示中的三个问题展开写作,也可围绕其中一两个问题着重论述,写作时要注意议论的现实针对性以及发言稿的文体特征,要有读者意识。这些要求都指向学生写作规范议论文的基本能力。

四、创新形式,注重情境任务设计

课程标准中的“命题思路和框架”部分明确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5]《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指出,在试题命制层面,要进一步强调情境化设计,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扩展素材选取范围,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从而推动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实。[6]可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测试情境以及符合学科特质的典型的测试任务,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须要注意的是,情境设置应该是自然的、贴切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有效的测试情境应具备三个特征:一是真实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为问题解决提供影响因素,便于学生综合考虑解决问题;二是在情境中创造“矛盾冲突”;三是情境为解决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视角,为多样化问题解决路径提供条件。[7]

例如,疫情期间为检测学生“停课不停学”的学习效果,在复学检测题中设置拟真而富有意义的写作任务。让学生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相应的当事人身份完成写作:作为学生,为“齐战‘疫’,‘逆’最美”主题班会写一篇发言稿;作为记者,给某省级报纸《共同战“疫”》专栏写一篇评论文章;作为市民,给我市抗疫医护人员写一封感谢信。这些写作情境任务的设计切合社会情境,能够让学生结合个人真实体验,自然地完成测试任务,同时增强责任担当。

又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为情境设置的主要载体,在学生完成四项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展现阅读效果,很好地体现出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首先,试题设置了拟真的情境:“为了推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活动的开展,使同学们对《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校学生会计划开展校园读书月系列活动。假如你是校学生会学习部门负责人,请你组织部门成员积极策划,并完成四项任务。”其次,试题设计了典型的任务。四项任务分别是:修改学生会拟在校刊上刊载的题为《红楼谁宝和氏璧》的文章,为学生会拟组织的有奖竞答活动的题目(为五副对联选择对应的悬挂场所)拟定正确答案,讨论学生会征集的《红楼梦》读书感悟的逻辑性并修改,为学生会拟向全体同学发出的阅读文学名著的倡议书草稿提出修改意见。最后,任务的指向性很明确。比如,任务二是列出五副出自《红楼梦》的对联,它们分别悬挂于稻香村、大观园正殿、沁芳亭、藕香榭、潇湘馆,让学生选出与悬挂场所相匹配的对联,既深入考查学生阅读《红楼梦》的情况,又不失活泼性和趣味性。

此外,对于主观题还需要科学制定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表,借助“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评价法,分维度、分层级赋分,为各层次的作答进行明确科学、准确的评价,避免因评价的模糊和粗放而带来的隐形不公平性和不科学性。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