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维发展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取向

2022-07-04叶庆

高考·上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价值取向

叶庆

摘 要:校本作业是历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环节,其立足于学校学情、学生认知水平,更符合新课程及“最近发展区”理念,因此,明确校本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注重校本作业的开发实施,有助于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和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历史校本作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历史课程要“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历史思维的发展,成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1]。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除日常的课堂教学之外,优质的作业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特别是契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校本化作业,以其自身的层次性、适度性和针对性,在发展学生历史思维,凝练历史核心素养方面大有裨益。

一、高中历史作业问题分析

(一)多多益善而不精练

学生“题海战术”为人诟病已久,也早已落伍于新高考的能力考查要求。如今倡导的是“老师跳入题海,学生跳出题海”,言外之意是教师在作业的选择布置上要弃量保质,使其更有针对性。过量的作业会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适度、精练的作业更符合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面面俱到而未取舍

《课标》中强调“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目前的高中历史作业布置,大多采取“扫荡”的方式而未敢大胆取舍,即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涉及,生怕遗漏了哪一个,从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核心素养的考查。教师在作业讲解环节也力求面面俱到,就知识点而讲解知识点,没有跳出知识本身去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生搬硬套”而少创新

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大多为“生搬硬套”的模式。在作业的选择上,以教材后的思考题或教辅书作业为主,未能做到对现有作业进行整合重构,也没有创新一些更符合本校学生思维发展和综合成长的校本作业,抑或没有从大单元的视域对作业进行梳理。在作业的类型上,缺乏创新性的作业设计,仍然以选择题、问答题、材料题为主,这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平淡无奇而无分层

现行的高中作业,较少关注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造成了知识内容千篇一律,能力考查不分层次,作业设计平淡无奇,评价方式混乱无序的现象,这既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充分发挥作业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应有的作用。

这些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在“双减”政策的实施下变得更为突出与棘手。想要破解这些难题,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即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另一方面则要重视并加强校本作业的开发与实施,让校本作业成为课堂教学延续与拓展的主要路径,同时也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凝练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

二、校本作业价值取向定位

“作业本身是个自我相对完整的系统。作业包括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讲评、统计分析等要素。其中作业设计是核心要素,在作业系统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2]。”为此,如何做好价值取向的定位,是把握校本作业开发与实施的“指挥棒”“风向标”。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校本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要服务于高中历史课程,正因如此,它也要契合高中历史课程所承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校本作业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作业结构的设计、作业内容的选择、作业的实施等,使学生能够在体系化的校本作业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同时关注世界发展与潮流,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本校学情为主体依托

从学校发展角度来看,每个学校文化传统不同,教育教学的氛围不同,生源的质量不同,因此实际学情也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校本作业必然与校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来看,其具有渐进性、阶段性和差异性,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有所区别,“因材施教”作业的布置也要依此规律。从历史课程所承载的教育功能来看,历史课程旨在让学生开阔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也是有水平差异的,需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作业的要求也自然不同。因此,校本作业的设计始终要以本校学情为主体依托,才能更符合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有利于形成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助力学校长远发展。

(三)以发展思维为基本目标

“历史課程的学习不能仅注重历史知识目标的达成,还应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历史教学中能力目标的达成,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其综合体现于历史思维的发展。校本作业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部分,也应该从知识目标的达成转变为思维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在校本作业的实践中,将作业考查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实施过程及作业评价等聚集于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上面来。

(四)以循序渐进为实施原则

高中历史作业分层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校本作业的设计不能功利主义,不能贪快求多,不能企求通过一份或者几份校本作业就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实现既定的目标。要把校本作业当作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结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活动,在实施评价过程中不断修改与调整,以期能更贴合本校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落实根本任务,立足主体依托,明确基本目标,遵循循序渐进,才能为校本作业的制订实施明晰方向,厘清思路,才能更好地制订校本作业设计的策略,探寻实施的路径。

三、校本作业设计实施策略与路径

在分析现有作业存在的问题,以及明确校本作业设计的价值取向定位的基础上,探索校本作业设计实施的策略与路径便成为最核心的一环。

(一)紧扣《课标》要求,转变作业理念

《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及校本作业设计实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教师设计校本作业时,要树立新的作业观和认知评价观,实现作业功能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校本作业应该从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思维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如针对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设计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使学生能客观分析与论述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并依据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类作业,学会通过材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基于个性发展,设计分层作业

分层作业的设计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认知水平、学习目标等而确定的。分层作业的设计实施应注意实施对象的全体性、差异性,既要认识到全体学生都是作业的实施对象,也要注意区分不同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高、目标达成等方面的需求差异。如:同样是高二年级的学生,选考物理的学生只要参加合格性考试(会考),而选考历史的学生,除了要参加合格性考试之外,还必须在高三参加等级性考试(高考)。这两类学生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达成的目标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具体来说可从知识分层、能力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入手。

1.知识分层。分层作业的设计并非要以等级来区分学生,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因此作业分层设计应秉持选择性、发展性原则。特别是在基础性的知识考查方面,要明确不同学生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和程度,把《课标》中对应的教材内容进一步细化,列出知识清单,以便在设计分层作业时进行取舍。

2.能力分层。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力的分层考查也要遵循这一规律。依据《课标》中学业质量水平的内涵及等级划分,区分不同类型的学生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并以此为依据设计相应的作业。如物理系列的学生,一般只要达到水平1~2的能力要求。而历史系列的学生则要达到3~4的能力要求。

3.评价分层。一方面要制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作业的评价体系与标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必须运用综合多元的评价手段,全面客观地评判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的能力水平和目标诉求不一样,对他们的评价也应该不一样。分层的作业评价体系,应该以不同学生在基本层次内的努力表现、达成效果为判断的标准。另一方面要构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不能只由教师来完成,更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并为学生的参与创造渠道,可采用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小组共评等模式。让学生在评价体系中也有一定的话语权,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作业形式,助推思维转化

分层作业的设计应遵循创新性的原则。从思维能力提高角度,可以把作业区分为基础型作业、提升型作业和拓展型作业,这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要求。从转化学生思维角度,需要创新更多的校本作業形式。传统的高中历史作业主要以选择题、材料阅读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学生长期训练此类题型,已经形成了思维的定式,不利于进一步拓宽历史思维的广度。校本作业的灵活性为题型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如设计思维导图题型,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线索的把握能力。还可以设计情境类的题目,这也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趋势,即通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或者场景,并以此为背景阐述相关的历史现象。比如:概念解释类的题型,即对某一个名词概念进行阐述和评析,如“简要评析‘辛亥革命”,这类题型看似简单,但学生往往不知该如何下手,说明学生对基本的史实概念没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这就需要加强对这类题型的训练。多元化的创新作业类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积累,以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能力需求。

(四)树立整体思维,创设单元模块

“单元作业设计,是指教师以单元为基本单位,依据一定的学习目的,选择重组、改编完善或自主开发等多种形式形成作业的过程[4]。”在制订校本作业过程中,不能把作业碎片化,应该在《课标》和学情的依托下,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编制校本作业,以大单元模块为主线,梳理主干知识的同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重新构建新的作业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学生对固有知识体系的限定,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学生重塑新的知识模块。学生既能从整体知识框架上把握局部内容,也可以从局部内容映射出整体线索脉络。这样构建出的校本作业体系就更具有整体性与完整度。

(五)拓展作业广度,涵养家国情怀

传统的作业往往局限于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层面的考查,作业形式不仅单一,观念也较为陈旧。校本作业作为课堂教学个性化的补充和外延部分,如果不具备涵养家国情怀的功能,那么作业本身是没有“血肉”的,历史课程的完整度也要大打折扣。拓展校本作业的广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作业本身在扩展知识方面的优势,即让作业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之外做一些补充,同时进行深度的挖掘,强化校本作业的系统性,助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进行思维的训练,并达成深层次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要融合渗透历史学科应有的人文追求与价值关怀,即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

(六)确立更新机制,力求日益精进

校本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应随着学情的改变而进行调整。建立校本作业定期更新机制,有利于完善作业体系,提升作业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确立更新机制,在内容上需要控制作业的“量”与“度”。在“量”方面,要按比例定期调整更新校本作业的内容,如每学期更新其中的30%~50%。“度”方面则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综合考量,更换符合新一批学生学习需要的作业。在形式上也要大胆创新,不能只局限于书面作业,还可以创新地尝试对话型的作业和实践型的作业等。学生在多元化的作业形式中更容易打开思维。

结束语

校本作业在发展学生历史思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设计开发基于思维发展的校本作业,尽量规避现有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明晰正确的价值取向,定位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学情出发,转变作业理念,设计作业分层,创新作业形式,构建单元体系,拓宽作业广度,定期更新内容。通过校本作业的开发,不仅有利于辅助教学实践操作,也能使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达成历史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静茹.新课改理念下学生历史学业增值性评价研究: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探索[J].教育观察,2021,10(35):22-25.

[2]范太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策略[J].历史教学问题,2021(3):139-142.

[3]彭芳.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21.

[4]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13):33-35.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基于思维发展的中学历史作业设计取向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2-06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价值取向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研究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重视听心算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