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2022-06-24杜文琪李斌吴子怡王睿辰张海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9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杜文琪 李斌 吴子怡 王睿辰 张海青

[摘 要] 随着近几年新型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对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目前,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基本都具有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能力,如何培养有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是培养的关键。通过考察全国部分知名高校,采用访谈的方式,从教学方法、研究方向、师资力量、导师队伍、教学质量评价、毕业论文考核等方面,对全国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初步探讨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提高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青海大学研究生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现代流行病学’课程建设”(qhyk-190304)

[作者简介] 杜文琪(1980—),女,青海西宁人,硕士,青海大学医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流行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李 斌(1983—),男(蒙古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青海大学医学部讲师,主要从事流行病与行为医学研究;张海青(1969—),女,甘肃武威人,学士,青海大学医学部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卫生管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9-0165-04 [收稿日期] 2021-10-10

引言

为了不断完善和改进中国医学学位制度,进一步推动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公共卫生应用型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02年正式设立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进行了非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教育培养。2010年,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研究生教学结构做出了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全日制教育,即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1]。相较于欧美国家,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2]。公共卫生硕士(master of public health, MPH)是全球认可的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主流学位,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管理能力,主要负责培养国家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行的专门人才[3]。两个“中国梦”的其一是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迄今为止,我们已实现“全面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实现“全民健康”才是“全面小康”,而加大公共卫生事业的投资与建设,加强全民保健才会为实现“全民健康”提供更大的可能性。面对医学院校预防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服务工作中的问题,给出了改善预防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与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既适应当前国情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预防医学发展的战略需要[4]。

2019年“双万计划”的提出,给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即在2019—2021年期间,全国将先后建设一万个左右国家重点和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其中预防医学专业占有26个,后又增加至43个。当今社会需要的公共卫生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博大的人文精神、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多元的文化特征、严格的伦理原则和法律规范、人与环境的和谐、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以及管理和信息技术的交叉应用等。由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研究生专业技术的不足、研究脱离临床、应急能力较差等各种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5]。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硕士数量不够,质量不高

21世纪初,全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随着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扩大,研究生培养出现“批量化”的生产模式,部分院校的研究生培养方式沿用对本科生的教育方式,教学方式依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未能得到提升,此方式培养的研究生明显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

(二)针对性教学难以体现

学术学位研究生与MPH培养方式差异不大。由于招生人数限制,MPH多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共同进行课程学习,教学未体现差异性和针对性。根据培养方案,MPH应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培养,而学术学位研究生应以解决科学问题为导向进行培养。但大多数院校MPH和学术学位硕士课程区别不大,在教学层面就未能达到MPH培养职业化和个性化的要求[6]。

(三)公共卫生专业学位导师队伍不完善

在扩招的背景下,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数量不断增长,而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导师数量不足。现存导师队伍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校内导师大多数科研能力较强,但缺乏公共衛生领域的实践;校外导师一般由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医院等高级职称教师组成,其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实践能力较强。校内导师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科研指导较多,以实验室和理论研究为主,培养方式与学术性硕士没有明显差别,难以达到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校外导师由于缺乏经费、地域限制等原因,难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指导。

(四)教学质量评价依旧存在不足

教学质量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教学评价,忽视学生对课堂内容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方法评价;现有评价指标不合理,缺乏对专业课程考核的针对性[7]。

(五)毕业考核要求未突出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2003年关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强调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工作,根据公共卫生的实际需求开展研究选题,以凸显课题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价值。选题应紧密结合卫生工作的具体实践,因此MPH毕业论文的主要形式既可以是高质量的现场调研报告,也可以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的科学合理的研究设计方案,或其他科研文章[8]。论文应体现研究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供一定的措施与改善办法,具备相当的实践运用价值。如今,对公共卫生硕士专业论文考核要求仍与科学学位论文要求相同,没有针对性的实施考核标准。

二、解决实施方法

(一)“5+3”模式

大部分院校招收预防医学学生均为五年制,都是本科毕业,待遇无差别,所以可能会有招生困难、学生就业无差别的弊端。95%以上院校是五年制,在此基础上,出现“5+3”模式,即五年本科与三年硕士。临床专业早已实施并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对于预防专业,“5+3”模式仍难以实施,因为临床专业的三年硕士培养是在医院进行的,学生有经济来源,而预防医学若采用此模式,三年的经济压力可能需要学生与家长自己承担。为了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发展,仍需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二)合理改善教学

学校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单位,师生需及时沟通,采纳合理的教学建议。在制定和修订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方案时,应积极征询一线教师的意见。合理设置课程,除专业必修课外,提高研究生选课的个性化,减少专业关联不强的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设置统一的考核标准。增加案例分析、专题讲座等学时,使学生了解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发展[9]。

(三)转变培养方式

在社会实践方面,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安排一个月进行实践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实践报告;在理论知识课程方面,应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并采用学分制度;在课题研究成果方面,要求毕业论文撰写切合实际,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对现实生活具有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0]。首先,学生要深入基层,于疾控中心、医院等单位实习6个月以上。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进行定期汇报,提高实践成绩在研究生总成绩中的比例。其次,建立“双导师”制度,即校内导师与行业单位教师联合指导。校内导师负责理论知识学习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负责实习实践、项目研究、实际调研、政策研究等实践环节的指导,促进研究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进一步健全“双导师”评价机制,对导师设置具体的申请、考核标准,以推动“双导师”制度和合理课程设置的和谐发展[11]。

(四)转变教学方式

研究生教学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从上到下的“填鸭式”教学;另一种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对某个专题进行文献查阅,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后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因而在设置研究生课程时,应当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如引导研究生关注本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同时也应当在授课方式上做出调整,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提倡研究生自主讨论,提高课堂参与性[12]。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课时,聘请或邀请拥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对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指导,讨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对前沿学科进行探讨。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公共卫生领域实际问题进行思考[13]。

(五)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作为研究生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明确了研究生的课程内容、学时及学习进程[14]。合理的课程体系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有重要影响。全国各高等院校MPH课程通常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组成,院校之间的课程设置有较大差异,但综合来说我国MPH课程设置与国外MPH课程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由于我国MPH培养还处在探索期,每个院校的培养人数有限,根据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开设多门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暂时还无法实现。但MPH的课程设置应围绕能力培养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并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强调重视方法学课程。借鉴欧美成熟的课程体系,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模块。充分利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开设MPH网络课程,各院校积极合作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并建立起合理、可行的网络课程考核制度,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个性化、多样化。

同时,培养单位按照实际发展需求,积极与各高校、行业单位合作,共同开设课程。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层次分明、交叉渗透、形式多样、立体开放的课程结构。鉴于公共预防事业的特殊性,后期会深入人群进行基础调研,学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比如传播学的应用,本专业的学生没有开设相关课程,这也是一种缺失。所以应该考虑开设人际交往、传播学等相关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学科间重复教学的问题,这就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讨论,将重复内容做到一次教学,再次加深印象,而后交叉应用。加大实验教学设备投资,努力筹备高端教学、实验设备。

(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的教学素质决定了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学管理工作的良好实施是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5]。實习单位指导教师是促进全日制毕业生实践性和适用性的重要力量,但目前校外导师队伍建设投入明显不足,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建设规范严谨的导师考评与奖惩制度,强化对基地与导师的有效监督管理,细化对实习基地的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同时要强化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校内教师到实践单位学习实践,增加对实际工作的认知,了解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理论学习,提高所培养研究生的岗位胜任能力。最后,要加强“双导师”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密切联系,形成交叉培养模式。

(七)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能力的水平,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设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评价指标可以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课程评价包括:政治课统考成绩、获奖情况、违纪情况、外语水平、入学成绩、心理健康及体检情况等;(2)导师评价指标包括:导师学历职称、在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情况、发表文章数目及层次等;(3)教学指标包括:教学制度、教学计划、授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实践性及交叉性、考核制度的严格程度等;(4)实践指标包括:实践管理制度、实习大纲、轮转安排、出勤情况、相关科研、医德医风讲座、教学督导组评价等;(5)毕业考核包括:论文选题、开题、预答辩、答辩要求严格程度;论文规范程度、盲评情况,优秀硕士论文比例、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等。

总之,通过不断的探索,我们期望能探索出适合我国的MPH培养道路,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迟慧敏,翟庆峰.我国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69-71.

[2]裴蓓,董媛媛,蔡泳.全日制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与探讨[J].时代教育,2018(1):97-98.

[3]刘博.高等中医院校公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65-67.

[4]黄沛力,吴萍.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及提升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5,23(6):976-979.

[5]马婉贞,苏荣健,葛炳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对于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20,37(35):81-84.

[6]王玖,赵拥军,曹高芳,等.公共卫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9,42(4):307-308+315.

[7]刘丽芳.医学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3-4.

[8]任晓娟,苏泽强,张越,等.国内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及思考[J].慢性病学杂志,2019,20(6):827-830.

[9]蔡映辉.评估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5):49-54.

[10]景素霞,张爱莲.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卫生软科学,2015,29(12):780-782.

[11]何畅,左军,关晓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10):446+448.

[12]汤锐,余宏杰,王明辉,等.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预防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1):55-58+85.

[13]黄丽华,张楠,赵红英,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后的MPH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9):181+183.

[14]王重建,李玉倩,周浩,等.医学硕士科学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8):1350-1353.

[15]毛振兴,霍文倩,魏丹丹,等.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10):734-738.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of Public Health Major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DU Wen-qi, LI Bin, WU Zi-yi, WANG Rui-chen, ZHANG Hai-qing

(College of Medicin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81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occurrence of new infectious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demand for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talents is imminent. At present, the national medical schools have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public health talents. How to cultivate competent public health talents is very critical.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well-know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rough interviews, this paper analyzes public health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our country from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the teachers and tutors, the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the graduation thesis assessment, etc., and preliminary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health postgraduate training in medi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f public health postgraduat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public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graduate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