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数学理解的两个基本点

2022-06-23姚华

关键词:数学理解认知结构

姚华

摘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至少要厘清两个基本点:一是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即数学知识内蕴的具有普遍性、关键性的“核心概念”或“通性通法”;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以及从动作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跃升。

关键词:数学理解;知识本质;认知结构

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我认为,围绕这个中心,至少要厘清两个基本点:一是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二是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我的思考与实践。

一、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关于“本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過现象掌握本质。”可见,所谓“本质”,既是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具有普遍性或一致性;也是起主要作用的属性,具有关键性或决定性。

数学知识,无论是代数的还是几何的,无论是陈述性的还是程序性的,都有其内蕴的本质。它们往往就是数学学科的“核心概念”或“通性通法”(即当下常说的“大概念”或“大观念”)。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才能打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建构起符合数学核心素养要求的、简化的、内在逻辑性较强的、对未来学习更有迁移作用和支持意义的数学基础知识结构,才算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达到了融会贯通。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曾说:“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因而,教师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例如,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除法计算的本质是逆用乘法口诀“试商”。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不论除数是整十数还是一般的两位数,计算的本质都是,依据乘法口诀思考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几十”(即便除数是一般的两位数,也应该被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本质设计一定的专项训练,如:85里面最多有()个20,乘法口诀是;76里面最多有()个30,乘法口诀是;285里面最多有()个40,乘法口诀是;785里面最多有()个90,乘法口诀是。通过专项练习,学生把握本质后,便会对除法的笔算程序、技能有深刻、牢固的理解和掌握。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大部分学生很容易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需要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但是他们往往不理解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公式探究的过程中,侧重于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长和宽的关系,而忽视了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本质:计量或测算平面图形里包含多少个面积单位。而把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本质,才能为后续灵活得到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包括转化推导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分割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打好基础。

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有必要设计正反对比的案例,追问学生计算正确或错误的道理,促进学生对公式本质的理解。具体教学设计为:

师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预设:4×3=12(平方分米)。

师为什么长4分米、宽3分米相乘之后的得数12平方分米,就是所求的面积?

师长4分米意味着一行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宽3分米又意味着什么呢?

师面积12平方分米,其实就相当于12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拼起来。

师一个长4米、宽30分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

预设:4×30=120……

师单位是什么?这样计算对吗?

师为什么不对?

预设:因为长和宽的单位不统一,所以无法计算。

师为什么单位不统一,就不能计算?

师长4米,意味着一行可以摆4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那么,从宽看,每列也应该摆若干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其个数就不是按分米单位计数的30,而应该是按米单位计数的3。因此,长和宽必须用同样的计量单位,才和面积计量的操作过程相符合。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用量角器量角”时,一些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操作步骤“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再看另一边(里外要分清)”,把重点放在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上,细化分解量角器的组成部件,甚至直观展示量角器关键部件的创生次序和改良过程,试图让学生理解测量操作的道理。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学生在用量角器量角时还是会犯各种错误。实际上,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理解用量角器量角的本质上,让学生认识到:用量角器量角,实质上是在量角器上找到一个和所测角大小相等的角,并通过量角器的刻度读出它的度数。由此,学生便能理解各个操作步骤的意义:“中心对顶点”就是让两个角的顶点重合,“‘零线’对一边”就是让两个角的一条边重合,“再看另一边(里外要分清)”就是根据另一边对应的刻度线(分清里圈、外圈)读准度数。

为了让学生感悟到用量角器量角的本质,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量角器构造的基础上,设计如下活动:

活动一:在印有量角器刻度的纸上描指定度数的角。

从中感知两点:一是描法很多,最便捷的是把零刻度线定为所描角的起始边;二是零刻度边定的方向不同,所画角的朝向也不同。由此,引导学生学会读准度数。

活动二:用量角器量透明胶片纸上角的度数。

有了前面的活动经验,学生自然想到使胶片纸上的角与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具体操作就是把所测角放在量角器的上面。这个活动与真正的量角活动本质一样,比真正的量角活动操作简单一些。

活动三:用量角器量普通纸上的角。

引导学生思考:纸不再是透明的,把角放在量角器上量角不方便了,怎么办?学生自然想到反过来:把量角器放在所测角的上面。这就是真正的用量角器量角。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

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不断“同化”“顺应”外界信息,从而达到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此外,布鲁纳从认知表征的角度给出了认知发展的路径,即“从动作表征经图像表征而达到符号表征的世界”。因此,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以及从动作表征到符号表征的跃升。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不进位)”是學生学习乘法竖式计算的起始内容。教学中,学生对例题要求计算的12×3,基本上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转化成12+12+12;也能通过摆小棒的操作,得到“先算10×3=30,再算2×3=6,最后算30+6=36”的分步算法。然而,接下来,学习乘法竖式计算时,学生会遇到两个障碍:一是怎样从分步算法中的“从十位算起”变成竖式计算中的“从个位算起”,二是怎样对由分步算法初步构建的竖式雏形进行简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现已有的加法竖式计算经验出发迁移学习,结合乘法与加法的关系,构建乘法竖式避免口算方法(摆小棒操作)的负迁移。具体教学片段如下:

师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大雁开始飞往南方了。星期一,小东看到天上飞过2行大雁,每行12只,一共有多少只大雁?

生12+12=24(只)。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我是口算的:10+10=20,2+2=4,20+4=24。

师还记得这样的口算方法是怎样得到的吗?

生用小棒摆一摆。

生也可以列竖式计算。

师竖式怎样写?

生列竖式计算,首先做到数位对齐,然后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上2+2=4,再算十位上1+1=2,所以,结果是24。

(教师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星期二,小东看到天上飞过3行大雁,每行12只,一共有多少只大雁?

生12+12+12。

师列竖式算一算12+12+12等于多少。

(学生快速完成。)

师如果天上飞过4行大雁,每行12只,那么,一共有多少只大雁?加法计算竖式怎样写?变成5行呢?9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生竖式太长了!计算太麻烦了!

……

师我们知道,相同的加数相加用乘法来计算更简便,这就是乘法的意义。因此,上面这些加法竖式用乘法竖式计算更简便,大家想学吗?

生(齐)想!

师那我们还是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先来研究12×2的计算方法。

生转化成12+12=24。

师这个方法不用说,前面研究过了。

生先算10×2=20,再算2×2=4,最后算20+4=24。

师这个方法是怎样得到的?

生用小棒摆一摆。

师很好!再来研究竖式计算方法。其实,乘法竖式计算的过程跟加法竖式计算是一致的。(同步板演竖式)首先,写竖式的要求是一致的,即数位对齐。其次,计算的顺序也是一致的,即从个位算起。加法里,先算个位上的2+2=4。乘法里,也先算——

生2个一乘2个一等于4个一。

师所以,在得数的个位上写——

生4。

师加法里,接着算十位上的“1+1=2”。乘法里,也接着算——

生1个十乘2个一等于2个十。

师所以,在得数的十位上写——

生2。

师所以,12×2=?

生24。

师请大家像这样试着自己写一写12×2的竖式。

(学生快速完成。)

师现在,你能试着写一写12×3的竖式吗?

……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首位不能整除)”时,学生难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包括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以及商的数位、余数的意义等,从而难以建构竖式计算的算法。对此,出示教材例题,引出算式52÷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分小棒的操作活动展开探究,从动作表征逐渐上升到符号表征。具体来说,首先可以通过“先分整捆,再分散根”和“先分散根,再分整捆”两种分小棒方法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从高位算起的优势。其次,可以结合“先分整捆,再分散根”的具体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形成算法:先分5捆,每人分得2捆,就是2个十,所以,商2写在十位上;还剩1捆,拆开成10根才能分,与散的2根合成12根继续分,每人分得6根,就是6个一,所以,商6写在个位上……

参考文献:

[1] 徐斌艳,等.数学核心能力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 郜舒竹.小学数学这样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数学理解认知结构
巧用纠错,提升英语教学实效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注重动手实践,实现数学理解
一题多解,认清思维树之“根、枝、叶”
认知结构同化论适用于生物教学
中学生体育认知结构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