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实践探索

2022-06-23冯宇顺

关键词:元素体验媒介

冯宇顺

摘要:美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美育实践是时代的使命、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科教学的追求。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元素,积累教学的美育媒介,组织学生开展美育体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共享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美育;元素;媒介;体验

一、数学教学中美育实践的意义

(一)时代使命的召唤

1993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199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学科美育,是实践“以美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二)学生发展的需要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小学生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更需要养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需要塑造完善的人格,需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让自己成长为有信念、有情怀、有担当的人,全面发展的人。

(三)学科教学的追求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美育,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很有必要。我们应以日常教学为抓手,致力于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在学生有了美好的课堂学习体验之后,我们再引导他们进行数学知识学习和数学探究活动,并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现和感悟数学的美,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可以说,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对学生发展理性思维、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数学教学中美育实践的策略

(一)挖掘美育元素

1.感性显现——外在美

美是人类本质属性的感性显现,它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学生不一定都能发现,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数字符号、平面图形、立体图形、计算公式等大多形象简明,能给人以简洁美的感受。比如,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a×b,比文字表述更简洁明了,适用于所有的长方形,同时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提供了参照。还有很多数学图形具有对称美,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之前,可让学生收集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式精美图案,并模仿创作个性化图案,感受图形的运动和对称,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意识。

2.理性思维——本质美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应帮助学生运用理性思维,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可引导学生在运用数形结合、等量代换、举一反三等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最本质的内在美。比如,教学《间隔排列》一课,发现间隔规律的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间隔排列的不同情况以及间隔物体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用抽象符号的表达方式和“一一对应”的思考方法,感受数学的规律美。

3.与众不同——奇特美

数学的美还在于它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奇特之处。比如,任意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任意三角形的三条高也交于一点,于“巧合”中展现出数学的奇特美。又如,走马灯数142857被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数”,它乘1到6的结果是同样的6个数字(1、2、4、5、7、8)组成的数,只是调换了数字的位置,有着令人不可思议的美感。再如,六年级学生会学到“黄金分割比”。实际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黄金分割比”,如用来表示建筑物上很多线条的长度关系,甚至用来评判一个人身材的完美程度。可以说,“黄金分割比”完美诠释了数学的奇特美。

(二)積累美育媒介

1.教学具

精美的教学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辅助工具。比如,教学《升和毫升》一课,教师让学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有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矿泉水瓶作为量器的主体,在上面标好14升、12升、34升、1升的刻度。完成制作后,教师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怎样制作让这个量器更科学、更美观。量器的制作、交流和使用,不但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还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信息技术

我们可充分运用视频、线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问题趣味化、具体化,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中无处不在的美,实现“以美启真,寓真于美”。比如,教学《图形的密铺》一课,利用课件呈现能密铺图形的密铺过程及精美图案,再对比不能密铺的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快速掌握能密铺的秘诀。

3.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挖掘和传承数学文化本身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体现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可在教材中公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视频、图片向学生介绍农历和阴历的相关知识,促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生发民族自豪感。

(三)组织美育体验

1.情境——感知美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结合生活素材创设富有情趣和美感的数学情境。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带领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课件依次出现圆形的建筑、瓷器、中国结、标志、装饰等。教师巧妙地选择生活素材,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却又很少被留意的圆,引领学生发现美,并带着这种美走近数学。

2.操作——欣赏美

在感知美的数学情境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创设欣赏美的体验活动。比如,教学《黄金分割比》一课,教师组织“发现身边的‘黄金分割’”的动手操作活动(涉及测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经历思维的碰撞与升华,在学习活动中逐步欣赏数学美。

3.练习——创造美

练习不仅是巩固数学知识、熟练解题技能的途径,更是渗透美育的良好载体。比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之后,教师布置如下练习:你能根据旋转和轴对称的知识,利用硬纸板和牙签制作一个美丽的陀螺吗?这样的练习,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对美的想象,创作出不同形状、不同花纹的陀螺,更能在熟练旋转和轴对称画法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水平。

4.评价——共享美

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习得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评价的主动性、实效性、针对性和互动性,让学生感知、体验、创造的美得以共享。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让学生利用圆创作美丽的图案。在课堂展示交流环节,教师让学生采用互评的方式,围绕“他的图案美在哪?怎样可以更美?”展开讨论。这既是评价,又是互助。学生在评价中共享美,进一步树立美的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水平。

美育是五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美育实践是时代的使命、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科教学的追求。教师不但要重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元素,积累教学的美育媒介,组织学生开展美育体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共享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薛淑珍.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黑河教育,2017(9).

[2] 廖格丽,李华松.让学生拥有发现数学美的慧眼[J].湖南教育(C版),2019(6).

猜你喜欢

元素体验媒介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旅游业吸引游客的诸元素
徽州元素在手机界面设计中的应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王家卫电影中的后现代美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