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经》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之研究

2022-06-20李冰

今古文创 2022年21期
关键词:比兴桑树物象

【摘要】在《诗经》所处时代,人们往往以朴素直观的心理,借自然外物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绪,“比兴”是《诗经》中最常见的文学艺术表现方式。《诗经》将自然界大量的植物物象作为“外物”援引入诗,成为隐喻意义的“比兴意象”,借助比兴的艺术方式,使客观的植物与人们的主观情绪之间产生了内在的联系,通过这种别致的文学修辞形式,或触物起兴,或托物喻意,或遥寄情思等等,《诗经》比兴之美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诗经》为起点,把一个精彩绝伦的草木意象天地开辟了出来,并形成《诗经》中特有的植物美学。本文在对诗经以及其中的比兴修辞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就《诗经》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展开了研究。

【关键字】诗经;草木意象;比兴;植物特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21-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1.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诗经》中的植物起兴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ZZJH-693)阶段性成果。

《诗经》中有关自然生命力的意象中,植物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也是农耕社会背景下特有的社会心理。《诗经》中一些作品是以植物意象作为人类生命的参照,通过描写植物的生存状态,表达出上古先民心中的感情体验,并将自身抽象的生命实现了多样化和物象化,诗经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相丰富多彩,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教人认识植物的教科书。其借助植物意象的审美功用也体现的尤其鲜明,《诗经》中运用植物特性来比兴寄托,是诗经修辞的一大特色。

一、《诗经》中的植物意象与比兴运用概述

在以诗词为主流的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经》是当之无愧的奠基之作,自结集成书开始,就是各朝历代的文学研究评论的重要内容,他们各自用不同的思路和观点,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掘这部代表我国诗歌历史上第一个巅峰之中丰富的审美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旺盛的生命力直到今天还让人们动容。《诗经》之所以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固然得益于众多研究者坚持不懈的探究与发掘,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诗经》作为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就发散蓬勃的生命意蕴。这种意蕴在其中对植物意象的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诗经》中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生命力的感悟与体验。在《诗经 》浑朴原始而又绚烂多彩的植物描写中,蕴涵着大自然和谐而又热烈的生命律动。诗经中有花园中娇艳夺目的花朵,有青山上挺拔茏葱的树木,有悦耳的空山鸟语,有溪涧中流淌的浅斟低唱低……这千姿百态的自然景物,把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鲜活地展示给了读者。在《诗经》所处的时代,先民们就是从这些生活中与其朝夕相伴,耳熟能详的自然景观中感受生命的律动与嬗变,使得自己对生命内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丰富之中。《诗经》是诗歌总集,作为诗歌艺术形式,它以诗歌独有的特色贯通了人与物之间的生命的联系,并成了人与物之间联系的重要载体。

通常看来,把主观感情客观化、物象化是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使人们的主观思想与物象相融合,进而把物我相谐、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营造出来。借助于外物表现主观感情,通过景语写情语是诗歌把主观思想物象化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在诗歌艺术形式中,“外物”从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而《诗经》丰富多彩的植物意象正是“外物”重要体现形式。具备了植物这一外物,诗经中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呢?

“比兴”是《诗经》中最为常用的艺术表现方式。对于“比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明确地将“比”分为“比义”与“比类”两种。“比类”指的是以物比物,“比义”指的是借物言志;而皎然在《诗式》也有“取义曰兴,义即象下之意”提法,指的都是把感情融入了物象之中。朱熹在《诗集传》正式提出了“兴而比”的说法,指出先言他物引申到诗词创作之中为“兴”。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诗经》中的“比兴”,指的就是客观外物与主观感情深度融合的一种文学艺术手法,可以使得人们的主观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化。《诗经》将自然界中植物物象作为比兴中的“外物”,使其作为一种“比兴意象”存在着象征意义,《诗经》借助比兴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使植物与人的主观感情之间建立了桥梁。借助这些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比兴意象,传达出那个时代先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诗经》在浓墨重彩地描绘植物意象的自然生命力时,还充分对植物的色彩、气味、形态、声音等元素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全方位调动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将生命的不同形态中体现出的生命情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专门针对《诗经》不同类型的植物意象进行了分类梳理,从“比兴”的视角分析了植物典型特性中蕴含的人们的思想感情。

二、《诗经》中植物特性与比兴关系

(一)草木丰茂,思念与爱恋

《诗经》中以思念为主题的诗歌并不少见,为了把至深的思念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就会用花草植物比兴爱情中的男女,葛是我国比较常见的多年生藤本植物,我国古代劳动妇女采葛、制葛已经成为常态。《诗经》中以“葛”作为比兴意象的描述也是较为常见的。除去葛的自然物象特征,其中还有着深刻的比喻和象征意義,即以葛来比喻思念,并用葛来进行祝福。这是我国古代先民针对其生命形态及生长习性类比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以葛喻思念”是对葛蔓绵延不绝的直观形态与人的思绪持续悠长的相似性充分的加以借鉴和利用。前人对葛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扩展形态的态势,与人远离亲人的生活际遇的相似之处进行了类比。用葛有形的生命形态把绵绵无尽的思念具体化,以有形的植物比喻无形的思想,使绵绵不绝的思绪转化为具体可以感知的形象,生动形象展示给读者,以葛藤生长越来越远离根基,来比喻人远走他乡无依无靠的境遇,进而把浓郁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达出来。例如在《邶风.旄丘》就是一篇以“葛”起兴的代表作品: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诞”是“延”的通假字,取延长之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高丘,看见生长茂盛绵延向周围的葛藤,心中充满了惆怅的情怀,想到自己思念的人在远方一直未归,心中的愁绪就像葛藤一样蔓延不绝。这里用土山上的葛藤起兴,以葛来比拟思念远方亲人的感情,将“葛”所兴起的愁绪与“登高怀人”的思想深度融合,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形象动人。词人将植物的生长特性恰如其分的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中,将无形的愁绪转化为可以具体感知的物象,为诗歌的主题增色不少。

《唐风·杖杜》还用孤零的赤棠树比兴人孤单无依的状态。流浪诗人如一棵独自生长的杜树,在他乡“独行踽踽”“独行農晨”,处于孤独、无助的状态中,没有人帮助和同情他。在这样孤独寂寞的情绪中,一个远在他乡处境窘迫游子思念亲人的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字里行间蕴含着对亲情的渴望与眷恋,让人读起来情真意切,产生无限的怜悯与同情。《唐风》中还有一首林杜诗,比兴的内容同样是由“孤单”引发的,《唐风·有林之杜》以“有林之杜,生于道左;有林之杜,生于道周”起兴,作者把自己比作杖杜,其意指的是自己一个人的孤单,这种孤单不仅存在“孤独”感,而是期对爱情的渴慕,以及对与爱人在一起酸甜苦辣的思念,不愿意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彼其君子,噬肯适我”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想念,担心自己条件有限,不能对君子产生吸引力。“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则写诗人对所爱之人的感情是淳朴和坚定的,而且希望可以和他共同生活在一起。

(二)春华秋实,福德象征

春天意味是一个百花盛开欣欣向荣的季节,秋天是百果成熟的收获季节。春的繁花与秋的果实都会让人心神荡漾。在《诗经》的植物比兴中,以春华秋实起兴的也占到了关键的位置。福德是我国古人非常看重的传统,古人通常也会使用植物来比兴福德方面的内容,这在《诗经》中也有体现,如植物的枝、花、果都可以作为福德的象征,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先民对美好生活追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其中“灼”是通假字,指的是“悼”,其中蘊含着鲜艳明丽的意思。这里起兴的植物是桃花,赞美的对象是女子,就是今天看来也是十分贴切合适的。此诗主要以出嫁的新娘为描写对象,从新郎的视角对所娶的新娘进行了描写,这里的新娘是一个“灼灼其华”“宜室宜家”,也就是明丽动人、很会持家的好妻子,故整首诗中充满着喜庆的色彩,欢快明丽是这首诗的感情主基调,同时在视觉上也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使看到美丽的桃花,想象出婚姻如同春天一般美好。

《唐风·椒聊》对古代妇女多子进行了倾情描述。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全诗描述的都是花椒这种植物,然后用比兴的手法。《唐风·椒聊》中说道: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这对结实累累的花椒进行了描述。诗人不厌其烦地描绘花椒的果实。“椒之实,蕃衍盈升。”古语中把草木聚生成丛叫作聊,这是对花椒树的果实累累进行了描述,然后写到“彼其之子,硕大无朋”,这主要是对花椒果实的描述,描写了花椒的果实不仅数量多而且品质好。最后“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且”和首句“椒聊之实”之间可以呼应,并发出发出由衷的感叹,“远条且”描写的是花椒果实的芬香,指出了椒之气日益远长甸。全诗从数量、大小、香气的视角对花椒进行了倾情的描述。诗人不仅把一副花椒结子图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 同时以花椒的子多、子好起兴,对妇女多子多福进行了倾情的描述。“ 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不仅是对花椒之子的描述,同时也是对妇人进行描述的句子,硕大是先秦时期美的重要标准,此句诗借用花椒之子的饱满对妇人的肥硕进行了活灵活现的描绘。

(三)草枯叶落:痛苦与欢愉

春华秋实的季节过去以后,冬天开始到来,放眼望去,树木上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杈,新绿又要等到来年。人们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情景,心中就会产生慨叹。这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兴手法的来源,在《诗经》产生的时代,伤春悲秋还不是文学的主基调,但是对草枯叶落也会发出了感叹。虽然这种感叹并不是十分强烈,但它确实运用比兴的手法打开了秋思之门。阔叶树春夏和秋冬之间的区别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感伤的植物。《卫风·氓》中就是以春夏和秋冬的桑树起兴,女主人因为年老色衰而被丈夫嫌弃,对女子的“无以士耽”进行劝诫。桑树在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中,是妇女们最熟悉和常见的植物之一,她们熟悉和喜爱桑树,因此诗经中把桑树选做了重要的比兴对象。《卫风·氓》中写道: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卫风·氓》是一首典型的弃妇诗。全诗描述了女主人和氓相遇、结合、被冷落以及被抛弃的过程。主人公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对其他女子进行了劝诫,要求他们不能被爱情蒙蔽双眼,看错人会耽误自己一辈子。诗中用女子们熟悉的桑树起兴,使读者一开始就产生亲切感,诗歌中提到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之落,其黄而陨。”也是人们常见的桑树在各个季节的景象。夏天树叶青翠茂密,是饲蚕的精品,采满箩筐后桑田间充满着欢声笑语。但是到了秋风以后,桑叶开始变得枯黄,并在秋风中陨落,桑田里中变得冷冷清清,再也没有人们的欢声笑语。诗人用桑树起兴,对这样一个过程进行了倾情的描述。

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兴青春风华正茂的少年,这时氓对她温存体贴,但是诗人也对女子们做出了劝诫:

于嗟鸠兮,无以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让她们不要像鸠鸟吃桑葚一样被甜言蜜语所迷惑,如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沉溺在爱情中失去自我和理智,就会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并把自己的作为典型的例子告诫给大家,自己就是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季节被抛弃的,就像桑树在夏天把自己的能量充分的贡献了出来,待到秋冬来临的时候,却被无情地抛弃和忘却了,诗人通过自己这样的经历,当她把自己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氓,在帮助对方成就家业后,自己人老珠黄逝去了青春,在这样的背景下,氓忘记了女子以前的一切的好,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无情抛弃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自己的女子。全诗借助桑树起兴,进入议论环节,给人一种自然而不突兀的感觉,且比兴的对象是他们熟悉的桑树的生长过程,因此这样的比兴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还可以起到非常明显的效果。让人们明白娶妻要看重她品质和道德,而不是沉迷于女性的姿色,不能因为妻子年老色衰就抛弃她。

由上可知,《诗经》中的植物意象特性的运用,是其比兴修辞的重要手段,《诗经》中充分运用了植物的各种特性,把先民真实的精神世界了准确、全面、形象地展示了出来,也达到了较高的文学艺术审美境界。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植物美学思维,激发了后人运用植物意象的创作欲望,同时对我国古代先民的生活的环境和习惯做了最好的纪录,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直到今天依旧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腾飞.《诗经》草本植物类意象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2]任晓萌.《诗经》中的植物及其意象分析——以《诗经·国风》中的植物为例[J].学周刊,2021,(07):20-22.

[3]丁佐湘,何秋霞.《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文化解读——以“萧”为例[J].新余学院学报,2018,(06):40-42.

[4]李姣.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0):24-26.

[5]李燊. 《诗集传》“赋比兴”次序发微——兼谈论比,兴兼用与专用问题[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8,(4):

50-52.

[6]张万民.A Revisit of Zhu Xi's Systematic Fu-bi-xing from His Discussion on “Bi”[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6(001):8-99..

[7]邱美.《诗经》中的植物意象及其影响[D].苏州大学,2008.

[8]曹然.浅析中国古代自然崇拜对《诗经》中植物意象的影响[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91-94.

作者简介:

李冰,女,河南温县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比兴桑树物象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桑树下的快乐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我的小桑树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孔雀东南飞》开篇二句考释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