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育人路径探究

2022-06-10单春林马悦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高校大学生

单春林 马悦

摘要: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劳动实践,它对于个人而言是体力与智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社会而言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无尽源泉。高校坚持以劳动育人为导向,构建“学会劳动”、“能够劳动”、“热爱劳动”三合一劳动育人路径,强化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意识培育、能力提升、氛围营造,对提升高校办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劳动育人;路径探究

一、高校开展劳动育人工作的时代背景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劳动育人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育人工作。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阶段,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出要求、指明方向。高校加强和推进劳动育人工作,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紧密结合,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2.高校劳动育人工作与时代需要存在差距

劳动育人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五育并举的新起点、凝结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育人价值,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高校在劳动育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受到众多历史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开展劳动育人工作中存在着“观念更新不及时,缺乏明确的实施方案与相关课程”、“体系建立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实践平台不丰富,缺乏必要的普及宣传”等问题,劳动育人工作在当前高校教育教學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仍处于“副课”、“冷门”状态。这与当前党和国家要求、人民群众期待、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强国的目标存在脱节,给高校厚植劳动教育观念,深化劳动育人时代内涵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与探索方向。

3.青年大学生群体劳动教育呈现被弱化

当前青年大学生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中后期至本世纪初期,这一代人成长的物质生活条件相对比较丰富,没有经历过艰苦奋斗的历史环境,缺乏必要的体力劳动和社会生产实践。近年来,学生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教育正在被淡化、弱化,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青年劳动教育正在被弱化具体体现为受教育过程中一味追求获得学分,把获取文凭当成在校学习的唯一导向。具体而言,高校大学生群体对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教育的认识、劳动实践开展、劳动实效获得、劳动精神提升等存在着群体行动逻辑表现偏差,不能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自身成长、成才的意义和价值,这将对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形成掣肘与严重制约。

二、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育人工作的价值探析

1.落实新形势下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需要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劳动育人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我们党把教育与劳动相结合这一原理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把爱劳动定为“五爱”国民公德之一,并将其写入国家宪法之中,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进行教育。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对劳动育人工作也进行了系列指示。党的十八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归劳动教育本质,做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一明确的工作要求,把劳动育人工作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爱劳动”与“爱学习”“爱祖国”放在同等的地位之上。高校强化劳动育人工作是促进劳动教育本质回归,充实劳动育人工作内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

2.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五大基本职能之一,高质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和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要靠人才的培养。没有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一切都沦为空谈。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强化劳动育人工作探索,重新认识劳动育人的价值与意义,重塑劳动文化,营造劳动育人氛围,整合育人资源,构建育人体系,调整评价路径,健全保障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健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学校阵地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中发挥聪明才智。营造人人关心劳动育人工作、人人树立劳动育人意识、人人掌握劳动实践技能的良好氛围,做到教劳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实需要。

3.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主力军,没有这一代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都将受到制约。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育人工作渐渐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被边缘化,当前高校大学生群体存在劳动意识弱化、劳动认识偏差、劳动能力不强、劳动精神状态不佳的普遍现象,对大学生而言,加强自我劳动教育既及时也很有必要。高校强化劳动育人工作,重新树立“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育人理念,从制度设计、思想引领、氛围营造等方面开展路径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青年大学生成长相融合,有利于科学引导大学生养成劳动理念,引导大学生群体摒弃“文凭至上”的错误理念,正确认识劳动价值,掌握劳动技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E9E29CC-8A0B-4E84-9D70-38A340F28BDA

三、构建高校“三合一”劳动育人路径--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

1.在总体目标上,以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

高校实施劳动育人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之余,通过参加劳动教育,学习提升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学会开展劳动。

要根据高校办学实际与特色,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深度融合,制定符合本校特点的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方案,健全劳动要素评价体系,把劳动教育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要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类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课程库,建立劳动教育专家资源库,利用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方式讲好劳动教育类课程,加强生活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懂生活、会生活、爱生活”的价值观念,构建家国情怀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体系。要开展体验式劳动教育,依托如校内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和校外志愿服务基地等建立“劳动体验站”,每一个“劳动体验站”选派专门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改变以往“讲习劳动”、“说教劳动”的现象,让学生在科学指导下参与躬耕劳动,撸起袖子一起干,在实践劳动中学会劳动的过程与方法。

2.在工作举措上,以专业实践锻炼学生能够劳动

劳动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核心都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获得客观上的成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都有自己的劳动素质、劳动技能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劳动育人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专业实践的专业性,将专业实践与劳动实践教育紧密融合。

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等,提升学生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立足人人成才、鼓励拔尖创新之理念,倡导因材施教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参加如“互联网+”等国内外竞赛,鼓励学术创新和创意创业。要推进行业劳动实践,聚焦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鼓励更多优秀学生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组织在校生到基层党政机关实习实践,加深对基层工作的认识。要充分挖掘校内外可用资源,建立多样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进田间、进社区、进厂房”集体生产劳动,组织学服务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促进产教融合,推动劳动育人向常态化和纵深化发展。

3.在氛围营造上,以环境浸润激励学生热爱劳动

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是推动高校劳动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开展劳动育人工作中,要善于从环境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有利于为劳动育人开展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形成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良好校风。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弘扬劳动精神,共创美好未来”为主题,设立劳动教育宣传周,发挥宣传栏、校园网、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优势,推出“我身边的最美劳动者”、“青年劳动之声”、“15秒正能量”等多媒体产品,提升劳动教育的感染力。开展协同育人活动,动员家庭、社会、行业或产业各方关心劳动教育,设立企业、科研院所、乡村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方协同,产教融合,引导家庭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生参加劳动锻炼。开展展示评选活动,动员学生广泛参与“实验技能大赛”、“芝兰之室”等劳动技能、成果展示、劳动竞赛活动,凸显劳动实践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投入劳动的热情,发掘劳动积极分子,进行宣传和表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刘泽,杨洁.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实践育人:内涵耦合及实践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1年4月.

[3]杨效泉,曾蓓蕾,白炳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4期.

[4]顾建军,毕文健.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设计[J].人民教育.2019(10):11-17.

[5]程莉.学校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的使命与价值承载[J].教学与管理.2021年5月1日

作者简介:

单春林,男(1989.01-),汉族,江西省宜春市,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与教育管理。

马悦,女(1998.01-),汉族,河南省洛阳市,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

1.中国药科大学机关党委2020党建思政课题: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研究,编号1301150005;

2.江苏2019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协同视域下高校好网民培养路径探究,编号2019SJB017;

3.中国药科大学2020年学生工作课题项目,高校劳动育人“四个一”实践路径探究,编号:1192060012。1E9E29CC-8A0B-4E84-9D70-38A340F28BDA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高校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