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

2022-06-07贾丽

会计之友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介效应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贾丽

【摘 要】 文章以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商关系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盈余管理,改善供应商关系,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可以通过供应商关系降低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其中中介效应占据总效应的比重为9.86%。进一步研究发现,国企、大规模公司等都会加重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采用工具变量法,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来缓解中介变量内生性问题。研究基于供应商关系视角,丰富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机制方面的文献,对于全面理解内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的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供应商关系; 盈余管理; 中介效应; 中介变量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2)12-0083-09

一、引言

自爆发安然、世通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丑闻以来,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通过强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促使公司管理層完善自身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重树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2006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发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内部控制已经成为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保障财务信息质量的有力保障[1-5],也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加剧,一方面,企业为加强公司治理水平,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降低代理成本,但是由于会计制度体系等因素影响,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来粉饰财务信息,当公司真实的经营活动无法满足需求时,管理层可能会通过会计政策或者安排真实的交易来达到误导利益相关者的目的。内部控制作为降低代理成本的一种手段,与盈余管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内部控制的缺陷可能为管理者进行盈余操纵提供便利机会。另外一方面,企业也注重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关系,形成自身的成本优势、商业信用优势等来提高竞争实力。由于企业普遍重视关系网络,那么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是利用供应商关系交易而进行盈余管理?还是为了维持与供应商关系之间的信任水平,提升供应商友好关系,而降低盈余管理?内部控制水平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信号传递,增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关系,提高利益相关者信任水平,进而考虑到声誉信任的机会成本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择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重点研究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中介作用,并且进一步探索了产权性质、规模以及公司亏损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国企、大规模公司对盈余管理程度更为敏感。

本文的可能贡献主要在于:(1)与以往研究单纯从内部控制这种正式的规则制度视角研究其与盈余管理关系文献不同,本文从供应商关系一种非正式的关系视角研究其治理机制。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关系纳入同一个框架,检验了供应商关系的中介效应,扩展了内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的路径机制。(2)考虑了产权性质、规模以及企业亏损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控制盈余管理提供依据。(3)考虑到中介变量供应商关系可能与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之间的内生性问题,采取2SLS方法进行检验,保证了中介效应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近年来,内部控制受到了理论界以及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内部控制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保证。研究指出,市场化程度、法律制度、媒体关注以及政府干预等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6-7],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组织结构、管理层、信息技术等内部因素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8]。Altamuro et al.[1]研究了银行业内部控制如何影响财务报告治理,并得出内部控制可以减少盈余管理活动的结论。方红星等[4]指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反向变动。杨有红等[6]指出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邹娟[9]指出内部控制质量对于应计以及真实盈余管理有不同的影响,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企业越不愿意进行应计盈余管理,但是会转向更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总的来说,内部控制可以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

(二)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

关于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之间的研究比较少,冯丽丽等[10]指出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能促进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于浩洋等[11]指出,内部控制可以在供应商波动程度与成本粘性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张春想[12]指出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向供应商传递出企业经营良好的信号,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应收款项安全性也越高,供应商与企业关系越好。

(三)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

徐虹等[13]指出供应商以及客户关系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有影响。王国平等[14]指出企业盈余管理的程度对供应商关系很敏感,供应商关系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彭晓洁等[15]指出内部控制可以通过社会责任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但是究竟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影响程度如何,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在公司控制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背景下,产生了代理问题。基于代理理论可知,管理者只是从股东的价值增值中获取部分利益,所以与所有者自己经营企业相比,管理者的努力程度会偏低。比起股东价值的增加,管理者也会更加注重企业规模资源的控制,但也可能产生掏空、财务造假行为,带来道德风险。代理问题的核心是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运用公司资源去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之外的目标,这往往会对股东的利益造成损坏。随着会计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优化完善,一些非法的造假行为得到了一定抑制,但是调整账面价值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还存在。由于企业普遍存在代理问题,管理层有动机通过操纵企业资源来获得私利,盈余管理通常会成为管理层实现其目的的手段。

国内外监管机构都认识到内部控制在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经理人机会主义行为,越是细致的内部控制制度,越能够防止各种投机、人情、关系等对于规则制度的冲击,真正将制度落到实处,进而防止管理层盈余操纵以及财务舞弊等问题的发生。其次,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Thomas et al.[2]指出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管理企业内部风险,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大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降低盈余管理水平。Garg et al.[3]指出,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反映了管理层对整体财务报告质量和公司业绩的态度。严格的外部监管审查也能促使管理层诉诸于不被外部利益相关者察觉的盈余管理策略。窦欢等[5]指出大股东会操纵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在内部控制较弱的公司这种操纵会更明显。内部控制机制的存在,明确了企业内部权责,减少管理层盈余操纵行为的发生。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内部控制程度越高,盈余管理水平越低。

(二)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

市场活动中参与者能够掌握的信息总是不一致的。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总是从信息优势一方向信息弱势一方传递。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盈余管理存在的基本前提。相比复杂的外部环境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供应商作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企业与其形成良好的供应链关系会帮助企业增强信息优势并且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一般情况下,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企业愿意通过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比如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等),向市场传递经营良好的信号,取得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当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稳定时,也会降低盈余操纵的水平,继续维持这种信任水平。

Klein et al.[16]指出企业将其与供应商或者客户的声誉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资产,企业会在声誉以及收益之间权衡,尽可能减少企业的欺诈等机会主义行为。Macleod[17]指出企业依靠非正式的机制来处理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关系”维持的时间越长,企业未来可以获得的溢价可能就越多。良好的关系支持也可能补充规则治理的不足。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的不完全性、法律体系不完备以及弱执行性都会使企业的投资人以及管理者向关系型交易靠近。徐虹等[13]指出关系型交易一方面可以使交易各方赢得跨组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可能带来更高的机会主义风险。企业有着很强的动机去维持与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强成本优势进而为企业带来正向的财务绩效,以降低外界不可抗力负面的影响。当企业从供应商处获得稳定的关系支持时,也更倾向降低盈余管理水平,追求更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形成一个较好的声望和信任水平,进一步吸引并维持供应商关系。方红星等[18]指出,供应商关系型交易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企业内部控制越好,企业的供应商关系越好。

(三)供应商关系的中介作用

在新兴市场,由于各类市场机制,企业可能通过关系型交易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及降低不完美市场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内部控制质量高可以提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导致企业与供应商维护友好关系的意愿比较高,这可能会进而降低盈余操纵的欲望。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传递出来的信号是负面的,管理层为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会向外界传递正面的信号以提高企业声誉资本,良好的内部控制水平、较好的供应商关系是传递正向信号的重要途径。

但供应商关系对盈余管理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供应商关系可能提高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从声誉角度去考虑,企业声誉的提高,也会增加企业以及管理层的声誉机会成本。如果企业进行盈余操纵,可能会使积累的声誉资本毁于一旦,对企业的价值造成损坏。企业考虑到供应商作为企业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主要的债权人之一,为了使供应商相信其良好的聲誉,也会保持其会计稳健性,降低盈余操纵的程度,因为盈余管理一旦被识破,可能降低供应商对其良好的印象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生态系统。基于上述分析,一方面,内部控制会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另一方面,内部控制也会影响供应商关系,进而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但由于供应商关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理论上并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

H3a: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中发挥中介效应。

H3b: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中具有遮掩效应。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来源

本文选取2011—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内部控制指数选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以及公司治理等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供应商关系数据通过手工整理而得。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和操作:(1)剔除了原始样本中金融业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了ST、?觹ST、PT上市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3)为了避免极端值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本文所有的核心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了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15 178条数据。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tata15.0。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应计盈余管理(DA)

相比较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对于公司或者管理层来说,可能代价高昂,因为它们涉及影响公司长期业绩的实际运营决策。本文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来展开分析,目前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的方法有多种,采用实证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修正后的Jones模型,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衡量公司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的指标。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采用事件期(即假设的盈余管理发生期)数据进行估计,其具体模型如下:

上式中NDAt是非操纵性应计利润,ASSETt-1表示t-1期期末总资产,ΔREVt表示第t期与第t-1期主营业务收入差额,ΔRECt表示第t期与第t-1期应收账款差额,PPEt表示第t期期末固定资产原值。α1、α2、α3是不同行业、不同年份的特征参数,在估计第一个方程时,行业公司数不得少于12个,这些特征参数的估计值根据以下模型回归取得。

其中,TAt为第t期总应计利润,为第t期净利润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差额。残差εt即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t,为总应计利润(TAt)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t)之差。

DAt=TAt-NDAt  (3)

2.解释变量:内部控制(IC)

本文采用迪博公司提供的内部控制指数来衡量,该指数被国内大多数研究所采用,被证明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3.中介变量:供应商关系(SR)

借鉴Zhang et al.[19]的做法,本文采用应付账款与总资产比值来衡量供应商关系,应付账款代表着无偿占用供应商的货币资源,应付账款金额高也说明该企业商业信用较高,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维持得较好。张新民等[20]也指出可以通过应付账款来透视与供应商之间讨价还价关系,如果应付账款占比较高,说明供应商关系较好。关于供应商关系的衡量,也有一些研究是用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比例来衡量。本文将用前五大供应商采购比例做稳健性检验。

4.控制变量

参考其他相关文献,本文选取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总资产收益率(ROA)、企业亏损(LOSS)、股权集中度(TOP1)以及产权性质(SOE)等作为控制变量。

具体变量定义见表1。

(三)模型构建

为了检验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影响盈余管理中的路径作用,借鉴温忠麟等[21]提出的依次检验法检验供应商关系的中介效应,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假设以及相关文献,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五、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盈余管理程度(DA)是通过修正的Jones模型求得,其均值为0.003,中位数为0.001,说明整个数据分布形态是左偏;最小值为-0.210,最大值为0.240,说明不同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较大区别。衡量公司内部控制水平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480,中位数为6.510,基本接近,最小值为5.860,最大值为6.740,由于取了指数,整个差距变小,整个内部控制水平良好。供应商关系均值与中位数相差不大,最小值0.004,最大值0.340,说明上市公司供应商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公司规模由于取了绝对值,最小值为20.000,最大值为26.220,存在一定的差异。除此之外,ROA、TOP1也呈现出较大的差距特征,国企占整个数据的比重大约为39%。整体来看,这些变量的统计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

(二)相关性分析

表3为主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以及供应商关系都有着比较强的相关性,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均小于0.6,并且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来判定自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所有自变量的VIF值均小于10,说明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多元回归分析

1.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

考虑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相互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模型4在回归时,采用内部控制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4中Adj.R2为0.084,且F值为38.330,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4与变量之间的拟合度较好,模型构建比较合理。具体来看,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系数为-0.012,t值为-2.22,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充分证明了本文的H1。公司规模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较大规模的公司可能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行為。这为进一步研究公司规模以及企业性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打下基础。

2.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

考虑内生性问题,模型5采用内部控制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模型5中Adj.R2为0.318,且F值为210.82,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5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说明模型5构建合理。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024,t值为5.01,在1%的水平上正向显著。说明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会提高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充分证明了本文的H2成立。

3.内部控制、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

中介效应的检验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温忠麟等[21]提出的依次检验法,通过此检验方法可以分析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或者遮掩效应。由第一步检验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系数显著性,由模型4已经得到证实;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第二步检验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的系数显著性,由模型5得出,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显著正相关;第三步检验内部控制、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系数显著性,模型6中Adj.R2为0.086,且F值为37.75,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模型5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拟合度,说明模型构建合理。并且供应商关系与模型5中系数乘积的正负性与内部控制正负性相同,说明为部分中介效应。通过分析表4模型6的实证检验结果可知,其中直接效应为-0.011,中介效应为-0.001,中介效应占据总效应的比重为9.86%。其次,利用Sobel方法、Bootstrap进行检验,得出的结论基本不变。内部控制与供应商关系显著为负,结合模型4以及模型5的相关结果发现,供应商关系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H3a成立。

六、进一步分析

(一)产权性质调节作用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数量和规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也在逐渐增强,但是,相比较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获得政府的支持较低,民营企业倾向于不断提高自身治理水平、维持较好声誉、获得公众较高评价从而获得竞争优势。建立以下模型:

为了使加入交互项之后,内部控制的系数仍然有意义,对变量内部控制与产权性质交互项中心化后进行回归。由表5模型7实证检验结果可知,交乘项IC×SOE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产权性质增强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负向作用。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抑制盈余管理的程度更高。

(二)企业规模的调节作用

不同规模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也不同,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其内部控制机制比较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也比较完善,对管理层的违规操作监控比较强。按照企业规模进行分组,并设置哑变量,规模大于平均数取值为1,为大规模组;规模小于平均数取值为0,为小规模组。建立以下模型:

由表5模型8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交乘项IC×SIZE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负,说明公司规模增强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负向作用。

(三)企业亏损变量的调节作用

当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时,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操纵的动机很强烈,建立以下模型来检验亏损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

由表5模型9实证检验结果可以发现,交乘项IC×LOSS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公司亏损减弱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负向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公司已经亏损,处于强有力的法规监督之下,如果过高的盈余管理可能造成声誉的进一步破坏以及处罚,所以呈现出相反的调节方向。

七、稳健性检验

(一)内生性检验

根据研究假设,内部控制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内部控制制度会降低管理层盈余管理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是企业存在盈余管理,从而加强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所以也需要考慮反向因果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来缓解内生性问题,使用工具变量的前提是存在内生解释变量,必须先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卡方值为48,在1%的水平上拒绝所有解释变量均为外生的原假设。本文采取同行业同年度其他公司的IC_IV作为工具变量,过度识别检验和弱工具变量检验结果表明,选择滞后变量是合适的,二阶段结果显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显著负向关系。

其次,考虑到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可能存在的中介变量供应商关系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内生性问题,采用Christian Dippel et al.[23]指出的中介效应能够利用基础的2SLS来进行评估。此时采用的工具变量仍然是同行业同年度其他公司的IC_IV,具体思路阐述如下:

1.利用2SLS来检验内部控制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10与模型11。

2.利用2SLS来检验来检验供应商关系、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12与模型13。

由表6实证检验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工具变量IC_IV之后,各个阶段的回归结果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可以证明相关结论的可靠性。

(二)其他稳健性检验

1.更换盈余管理以及供应商关系的计量方式,采用陆建桥模型下加入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盈余管理变量替代修正的Jones模型,并且采用前五大供应商合计值代替前文应付账款与总资产比值作为供应商关系的替代变量,结论依然成立。

2.为了解决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又加入了一些控制变量再次进行检验,比如:上市公司年限(AGE)、董事会独立性(INDEP)、董事会规模(BSIZE)以及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DUAL)等,尽量减少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加入之后,内部控制系数变为0.013,比原来不加入管理层内部控制变量,其对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程度变大,整个模型的F值也增大,且在1%水平上显著。

八、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采集2011—2019年上市公司年度数据,研究了内部控制、供应商关系以及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盈余管理程度越低,为了探究内部控制质量如何影响盈余管理,从供应商关系的角度切入,检验了供应商关系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质量会形成较好的供应商关系,内部控制质量可以通过供应商关系进而影响到盈余管理,供应商关系可以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结论依然成立,除此之外,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企业性质、公司规模、企业的亏损程度都可以一定程度上调节盈余管理的水平。

综合上述结论,本文获得如下启示:(1)为了避免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上市公司应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提高公司治理水平;(2)公司管理层在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加强“正式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也需要重视与供应商关系的维护,重视“非正式关系”的建立,形成较好的战略联盟,合理利用商业信用,进一步抵抗外部不可预见风险,也可以进一步降低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水平;(3)职能部门应定期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及监督机制,加大对于盈余管理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 ALTAMURO J,BEATTY.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2):58-74.

[2] THOMAS Z L,et al.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 Sarbanes-Oxley period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8,83(3):757-787.

[3] GARG M.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certification regulatory changes on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18,27(5):817-844.

[4]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研究,2011(8):53-60.

[5] 窦欢,陆正飞.大股东代理问题与上市公司的盈余持续性[J].会计研究,2017(5):32-39.

[6] 杨有红,毛新述.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与投资者保护——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贸经济,2011(8):44-58.

[7] 赵渊贤,吴伟荣.企业外部规制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4(4):126-137.

[8] 张继德,纪佃波,孙永波.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8):179-183.

[9] 邹娟.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J].财会通讯,2020(21):48-52.

[10] 冯丽丽,廖海霞,宋绍清.内部控制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5(20):175-178.

[11] 于浩洋,王满,黄波.内部控制质量、供应商关系与成本粘性[J].管理科学,2017(3):122-135.

[12] 张春想.供应商关系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对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行为的影响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3):204-205.

[13] 徐虹,林钟高,王鑫.关系型交易、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3):57-77.

[14] 王国平,张丽斐.供应商/客户关系与企业盈余管理——基于完整产业链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17(12):23-26.

[15] 彭晓洁,潘元伟.内部控制、企业社会责任與真实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9(16):35-40.

[16] KLEIN,LEFFER.The role of market forces in assuring contractu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1,89(4):615-639.

[17] MACLEOD W B.Reputations,relationships,and contract enforce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7,45(3):595-628.

[18] 方红星,张勇.供应商/客户关系型交易、盈余管理与审计师决策[J].会计研究,2016(1):79-96.

[19] ZHANG MIN,MA LIJUN.Do suppliers applau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4,121(4):543-557.

[20]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21] 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22] CHRISTIAN DIPPEL,ROBERT GOLD.Mediation analysis in IV settings with a single instrument[D].UCLA Working Paper,2020.

猜你喜欢

中介效应盈余管理内部控制
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人际互动的中介效应
职高生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