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学后教:重建自主探究型课堂的教学范式

2022-05-30潘瑶瑶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8期
关键词:结构分析先学后教自主探究

潘瑶瑶

[摘    要]传统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牢牢把握教学的主动权、话语权,而学生则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地位。教师将自己对文本一厢情愿的解读,通过预设的教案,以传送、灌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本文通过解读“先学后教”的内涵意义、践行原则,提出:紧扣认知起点,强化自主问题的设置;聚焦原生信息,强化先学成果地分析;依托分析结构,强化自主探究地指导。

[关键词]先学后教;自主探究;原生信息;结构分析

语文教学一直都积极倡导“以生为本”的理念,重在落实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将学生置放在最中央的位置。但从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仍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牢牢把握教学的主动权、话语权,而学生则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尴尬地位。教师将自己对文本一厢情愿地解读,通过预设的教案,以传送、灌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种“先教后学”的模式,一直都将教师之教置放在首要位置上,学生毫无选择、调控、自主、探究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学需要重新构建全新的模式,确定学生主动学的权利,将“学生之学”先于“教师之教”,以凸显教、学、评、做整体合一。

一、对比传统理念,解读“先学后教”的内涵意义

“先学后教”的核心,就是先让学生借助于自身的习惯、意识和经验,展现自主性先学,以便教师全面、清晰、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但由于小学生缺乏足够的经验、方法支撑,常常导致先学环节,无法得到真正实施,教师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理清“先学后教”丰富内涵,做到知根知底,才能更好地彰显“先学后教”的价值。

(一)践行“先学后教”的丰富内涵

所谓“先学后教”,指的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施教理念下,凸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照自我能力先行学习,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展开针对性教学的全新授课模式。“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之学更加自然,让教师之教更加聚焦。学生先学,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分享感受和体验、提出质疑和困惑,教师可以在学生分享经验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引领和提升;也可以紧扣学生的困惑,及时基于学生帮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正。因此,教师要精准把握“先学后教”的本质内涵,厘清“先学后教”的实施起点和最终归属点,充分关注学生在“先学”时的状态和需求,才能在“后教”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先学”基础上的“后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夺回主动权和话语权。虽说是“教”,但教师应该更多地发挥点拨、参与和导学的效能,而将主动权依然放在学生手中,遇到问题可以组织研讨、交流,甚至辩论,以互帮互助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达成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践行“先学后教”的价值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先学后教”,首先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唤醒学生的自主积极性。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和动力,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不能被激活,教学效益地提升就成为一句空话。一直以来,学生都被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深深毒害。该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学……这些都由不得学生自己做主,甚至自己最需要的内容得不到保障,而始终在已经掌握、早已了解的认知范围兜圈圈,这就难怪语文课堂常常死气沉沉。而“先学后教”模式的介入,让学生拥有了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凭借自己强烈的好奇心,朝着相应的方向探究、迈进。

其次,研讨交流的氛围更加浓郁。受传统教学“先教后学”模式的影响,由于教师之教在前,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研制,甚至学习策略地遴选,都需要听从老师摆布,因此,所谓的学习成果交流,其实都只能局限在看得见的范畴之中,学生所得有限,无法动态生成“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先学后教”则让学生的思维有了进一步拓展。不同的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有了对目标、内容和形式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原始经验等,形成不同的学习收获和体验,也就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彼此之间的交流自然也就更加富有实效,课堂自然就形成了良性互动,让交流的氛围更加浓郁,让交流的收获更加丰硕。

最后,凸显了高效减负的本质需求。自从2021年秋学期颁布“双减”政策以来,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呼声越发高涨。奉行“教师先教”的原则,导致教学没有任何的预见性,教师恨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一网打尽,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就失去了分辨和选择的余地,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都必须照单全收,其负担也就可想而知了。基于“先学后教”理念,教师通过学生先学,洞察了学生的不足,明晰了学生的缺漏,在很大程度上让教学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无须漫无目的满地撒网。因此,落实“先学后教”,就能针对于学生的具体实际,展开针对性教学,集中力量,攻坚重点,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落实“高效轻负”的“双减”政策要求。

二、依循认知规律,凸显“先学后教”的实施原则

(一)把握内在本质,凸显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就是指在教师教学之前的“先学”环节,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任何的点拨和指導,而是要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原始经验参与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最真实的学习状态,呈现出最真实的学习反馈。

著名特级教师高子阳先生针对统编版习作单元,曾经做过多次“先写后教”的实践和尝试。统编版习作单元旨在举单元之力,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习作,编者也设置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不同的栏目。但这些资源究竟该如何使用?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哪些有价值的资源?高子阳老师认为,这些都不应该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解读所能够呈现的,而要让学生在纯粹“裸写”的状态下,用自己的理解展现出最原生态的习作状态。教师根据学生的习作表现,提炼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共性问题,继而对单元教材进行捕捉、开掘、加工。

践行“先学后教”,一旦加入教师的指导和提醒,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就不再是最纯粹、最本真的状态。只有真正践行真实性原则,才能让“先学后教”呈现出最有价值效果。

(二)扩展思维含量,凸显活动性原则

落实“先学后教”,其核心用意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地提升。如果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活动板块相对死板、僵硬,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内在能力,让学生陷入机械主义的泥潭之中,导致其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完全受到限制。这就意味着“先学后教”的重点,要能够开发出更具思维含量和操作空间的大任务、大情境,在真实、可感的活动中展开“先学”,以便于学生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从而避免无法真正呈现学习状态,最终导致“先学后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编选了老舍先生的《母鸡》一文,作者老舍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表达了自己对母鸡的“讨厌”,然后细致描写了母鸡作为一位母亲的伟大、勇敢、勤劳,借助一开始的“讨厌”,凸显了最后的“敬仰”,情感真挚,充满了张力。鉴于这样的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在教学中,就设置了两个核心任务:一是为老舍先生写一封对母鸡的“控诉信”;二是为老舍先生写一封“表扬信”。这就是两个思维含量丰富的活动性任务,有此打底,学生的阅读、认知和思维现状,就能充分展现出来,教师就能准确发现学生理解文本的程度,从而在后续“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先学后教”的教学价值。

如此设计,教师就把握了“先学后教”的重点,既让学生经历了实实在在的“先学”过程,然后又把握了全文教学的整体性质量。

三、依循实施序列,践行“先学后教”的应用策略

(一)紧扣认知起点,强化自主问题的设置

閱读教学本质,是师生双方围绕着文本展开积极对话的过程。处理好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是践行“先学后教”的重要基础。因此,教师不能打着自主学习、学生先学的幌子,理所当然地做起“甩手掌柜”,而要充分发挥教师该有的导学和点拨效能,让学生在“先学”的状态下,有基本的方向和策略可循。教师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展开阅读“试水”,为学生明确基本方向。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很多教师常常将这一语文要素,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或者作为问题抛给学生。事实上,如此生硬、机械且粗暴地设置问题,学生往往一下子难以达成相应的要求,甚至还会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因此,教师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加工、调整,以更加柔性的方式,介入到学生“先学”体系之中。如针对这个单元中的经典课文“猫”为例,教师就可以在紧扣单元要素的基础上,设置这样的问题链:1.阅读了课文,你觉得老舍先生是“讨厌”猫呢,还是“喜欢”猫呢?2.你觉得老舍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3.如果让你也来写一篇关于动物的文章,你从这篇课文中会学到哪些习作方法?

很显然,这三个问题最终都指向单元要素,但教师并没有直接照搬,而是设置了富有层级的问题群,同时这三个问题也是教学本节课所要着力解决的任务,组织学生“先学”,就能够更好地凸显教学价值,助力学生的认知调整。其中,第一个问题侧重于阅读与理解,为深入习得方法奠定基础;第二个问题则关注作者的表达手法,是单元语文要素最为直接的体现;第三个问题则将课文价值与自身所需进行融合。

利用这三个问题作为“先学后教”的前锋,保障了学生在“先学”时不迷失方向,为教师精准把握学情提供了学生探究的框架,可谓一举两得。

(二)聚焦原生信息,强化先学成果地分析

高效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不能规避、忽略教师作为点拨者的效能。学生自主性先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高挂免战牌,而需要从学生的过程性表现和最终展现的“先学”成果,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和抉择,以准确评判学生现有认知与预设目标之间的差异,从而科学研制教学内容、遴选教学策略,以顺利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你的想象世界”。这就意味着本单元的习作以童话故事为主体,重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能够基于学生认知。为此,践行“先学后教”时,教师要调整教学的顺序,先引导学生关注单元最后的习作,自行审题,写一篇想象类的童话故事;随后,教师再对学生原生态的单元习作进行审视,从而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1.想象杂乱,缺乏基本的故事逻辑和条理;2.缺乏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导致想象不充实;3.想象缺少相应的中心,常常有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之感。

鉴于此,教师就需要针对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从单元课文中开掘相应的教学资源。如第一个问题,就可以借助单元“变成了一棵树”为例,了解故事情节发展,探寻不同阶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梳理故事中的基本逻辑;针对暴露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可以借助于从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感受其中想象细节的表达魅力,突破学生原本的认知局限,将想象朝着更深处漫溯;针对暴露出来的第三个问题,就可以利用精读课文“宇宙的另一边”,感受作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想象,指向于一个中心,即宇宙这边和宇宙那边是相反的。

由此来看,“先学后教”实施,教师不仅要在学生“先学”之前,设定好框架性问题,同时还需要紧扣文本的内在价值,以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彰显教材文本的范例效能。纵观整个过程,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规划者,更是积极参与者、调整者。由此一来,学生先学就有了鲜明的意义,而教师“后教”也就有了强烈的针对性。

(三)依托分析结构,强化自主探究地指导

从架构“先学”问题,到细致分析反馈信息,“先学后教”还需要制订明确的指导性方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之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意识,改善认知、修缮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编者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地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地观察”。这一语文要素将两个关键性词语“观察”和“语言”,作为本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要让学生体会“语言”、感受“观察”,同时还要认识到“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自于连续细致的“观察”。但从“先学”的效果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爬山虎的脚”一文时,只能看到语言外显出来的表面意思,能够从内容了解层面理解爬山虎叶片、脚、爬之过程的特点,却无法穿越文本语言的藩篱,借助语言还原作者的观察方式,更无法关联语言和观察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后教”板块时,针对“爬山虎是怎样一步步向上爬”的语段,为学生搭建实践化的平台:首先,展开言语实践,从课文语段中提炼出相应的顺序:巴住墙——拉一把——紧贴墙;其次,进行语言的内化和复述,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一步步向上爬的经过;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爬的速度非常慢,有时候甚至一天都难以看到变化,作者是怎样发现的?这些语言又是怎么形成的?这些问题都针对于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此时在教师两步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紧扣现有的认知经验,用自己的努力突破原始的障碍,让“后教”真正为学生的“先学”服务,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

“先学后教”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核心,以凸显教师的点拨和引领为路径,教师要紧扣学生先学所得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集中性,从而教在学生的认知起点处、内在需要处,真正推动学生综合性素养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先云.课程观引领下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78-87.

[2]罗明娇.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先学后教,创建高效课堂”[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7(11):36-37.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结构分析先学后教自主探究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浅议“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正视“先学后教”教育理论的弊端
疲劳分析在核电站核承压设备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