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本体性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路径

2022-05-30刘岚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刘岚

摘  要: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着力围绕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严重缺失的现象,部分语文教师把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了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过多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出现了重“人文性”而轻“工具性”的倾向,这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区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切实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语言學习搭建平台,引领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本体性教学;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核心课程,不仅承担了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基于此,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就可分为两大类:本体性教学和非本体性教学,其中,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是语文学科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能力等,是各门学科乃至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学习任务。可是在语文课堂中,一些语文教师常常围绕非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制定目标并展开教学,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如以下课例:

案例一:执教《爬山虎的脚》一课,揭示课题之后,教师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接着播放图片欣赏那绿绿的爬山虎,然后学生自主读文,让学生画爬山虎的脚,最后全班交流评价谁画得最好。

案例二:一位教师执教说明文《鲸》一课,学生读文后,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鲸有多大?鲸是怎么吃小鱼小虾的?鲸有哪些种类?鲸是怎么睡觉的……然后出示一些关于鲸常识的判断题,让学生分辨对错。

从以上两个课例中,都能感觉到课堂气氛很活跃,孩子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但是仔细想想,这样的课堂有“语文味”吗?案例一,语文课成了美术课;案例二,语文课成了自然常识课。当然,学生在画爬山虎脚的时候,在回答关于鲸常识的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去读文本,学完之后,也获得了一些关于爬山虎和鲸的知识。但是仔细想想,学生学会了哪些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在语文技能方面究竟有哪些提高?显然,这两个课例都是围绕“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的,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是严重缺失的。

语文教师必须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区别,必须紧紧地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根本,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下功夫。那么如何去做?结合笔者的教学,浅谈一下经验。

一、确定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指出:“语言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地熟练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从叶圣陶的这两句话中,应当意识到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本就是学生学习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要靠教师依据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去寻找和发掘本体性的教学内容,要求语文教师必须紧紧扣住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去确定基础性教学内容和发展性教学内容,并由此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如《搭船的鸟》一课,文章以儿童的视角,写了他眼中的翠鸟,重点写了翠鸟的色彩之美和捕鱼时的动作之快,语言浅显、朴素,文风恬淡、清新。本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观察和表达方法的获取,凸显“阅读铺路,读写结合”的理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教材的特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会认“鹦、鹉、悄”等5个生字,会写“搭、亲、父、沙”等11个生字,学会“沙啦、搭船、静悄悄”等新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作者的描写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和场景。

3. 紧扣关键词句厘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学习观察和描写事物外形、动作的方法。

4.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积极情感。

其中,目标1、2、3都是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制定的,紧扣“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展开教学,这样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会大大提升。

二、紧扣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以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为重点。要在充分认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涵的基础上,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首先就是语言的积累。小学生正处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处于记忆的黄金期,小学阶段必须将大量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基本任务,多读、多背、多听,重视语言的输入;其次就是要加强语言的运用。加强言语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构建自己的言语系统,掌握语言运用规则,做好语言的提取和输出工作;再次就是要关注语文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最后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爱上读书。

课程标准中没有本体性教学的相关规定,这主要靠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语文专业素养,去寻找并发掘本体性内容。语文课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是学习语文本体性知识的材料,语文课是用语文教会学生阅读、写作。本体性知识不仅包括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朗读、概括,还有阅读、写作方法、语文技能练习和语言能力的学习,在课堂中进行本体性教学必须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迁移练习。

以《巨人的花园》为例,围绕非本体性与本体性教学,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区别还是很大的。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 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1. 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2)这是一座怎样的花园?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精读感悟巨人的行为和语言。

3. 探究花园由美丽变寒冷的原因。

4. 研读巨人的改变,读懂快乐来自分享。

而如果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话,教学重点就是学习表达的同时进行表达实践,将课文当作学生练习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表达方法,也就渗进了语言积累。具体如下: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 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并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4. 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1. 揭示课题,了解巨人的花园中快乐的来源。

2. 整体感知课文,教学生新字新词,理清表达顺序,概括主要内容。

3. 围绕巨人心理描写,进行表达实践。

(1)读巨人的心理变化,知晓快乐的来源是分享,学习品读方法。

(2)去掉心理描写与原文对比,体会心理描写的好处。

(3)修改一段话,在适当的地方添上心理描写,并与原文进行对比。

4.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第三环节时,通过读巨人的变化,主要聚焦品读巨人的心理变化,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心理描写在整个文章主旨思想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继而修改一段话,要求写作时注意运用文章中学到的心理描写方法,学生自觉地将阅读中习得的写作方法有机地迁移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最后再与学生讨论这堂课的收获,学生自然学会了品读人物心理描写,明白了写作文该如何运用心理描写。

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要提高课程意识,在每一篇的课文教学中选择有价值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围绕着本体性的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语文课就应该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应该要把语文自身的本质知识,学习方法或技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从而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以达到语文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目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具有其他任何交际工具所达不到的作用,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所以说,语言是语文的本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因此,语言学习就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语文教师应该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搭建平台。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丰富的、灵动的、有效的语言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文本语言的“亮点”开展教学

一篇文章中写得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文本语言的亮点,抓住这些亮点语言进行背诵和品味,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教学《荷花》时,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重点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其中“冒”字运用得很准确传神。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用换词法来理解,学生说出的词有“长”“钻”“探”“伸”等。再相继提问:“你认为那个词运用得好,好在哪里?”通过对比,学生感悟到“冒”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艳丽夺目、卓尔不群和勃勃生机。然后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一朵白荷花从荷叶之间冒出来了,心里会想些什么?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回答令人惊喜,对“冒”字这点睛之笔的理解水到渠成。

(二)寻找文本语言的“空白点”开展教学

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和“空白”,这些“空白点”是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独运。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空白点”。如童话故事《去年的树》开头这样写道:“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鸟儿唱。”引导学生品味开头,体会“天天”相伴的美好,引导学生想一想,鸟儿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唱歌给树听?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可能是早上或傍晚;有的说可能是树高兴的时候或不高兴的时候;有的说可能在万物复苏的春天或黄叶飞舞的秋天……之后,让学生以“当_____的时候,鸟儿唱歌给树听”的句式练习写作。这样,学生既体会到了树和鸟儿的友情,又利用文本的“空白点”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表达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发现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开展教学

“撞击点”就是文本中能够引起学生产生强烈共鸣的地方,最能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找得准,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掌声》一课中,“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句话中,“犹豫”一词就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英子的一个情感的“撞击点”。笔者以此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英子会犹豫些什么?”让学生联系“慢吞吞”“眼圈红红的”,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触摸英子的心灵。学生畅所欲言,既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又进行了语言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一根本,把握教材,用智慧去发掘语文,用创造去丰富语文,用行动去实践语文,从而对学生实施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这就是每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献:

[1]吴忠豪.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J]. 小学语文教学,2013(16):4-6.

[2]包思榕. 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实施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6(03):141-142.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