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 教学 延伸

2022-05-30舒宏梅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拓展延伸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舒宏梅

摘  要:课堂教学要从文本起步,扎扎实实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课前深入钻研文本,把握文本精髓,提炼出关键的内容。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情况,针对性进行教学。实现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丰富学生语言,使其学以致用。

关键词:文本细读;深入教学;拓展延伸;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阵地,是双向的动态的过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自下而上的课堂。为了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学习,坚持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师必须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情况等的前提下,利用和发挥自身特长,体现自身特色,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渗透给学生。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实现知识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每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从文本起步,扎扎实实做到精心备课、用心教学、拓展延伸,这三个环节是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基础。

一、细读文本,钻研教材精髓

备课首先得钻研教材,深入地进行文本研读,真正把握文本的最大价值。于永正提出“五重”教学时说过,他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什么时候读出门道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读”教材,钻研教材,就是要与教材对话,既要做到“心中有书”,又要做到“心中有人”。这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心中有书”就是把握课标,明确教学要求,整合教材训练点。要熟练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才能做到学生与文本的结合,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反复地读课文,像教学生读书一样,不动笔墨不读书。划词语、划句子、做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妙处,直到能流利地诵读课文,这才是基本的过程。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通过熟读成诵,教师把作者写作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了个一清二楚。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在密密麻麻的划过的痕迹里,才能对课文有较深刻的感悟,才能弄明白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是文章的主旨;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常常会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蕴含的微妙之处忽然顿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王松舟教师备《草船借箭》时,一口气读了13遍,才终于有了自己的感觉,精妙的教学设计呼之欲出。于永正教师说读书读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人民日报社副社长、著名作家梁衡曾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大量阅读还不够,语文学习最基本最简便的方法是背书。要背下来才能把众多的资源转化成自身的营养。”另外,把课文熟记于心也有利于更好地驾驭课堂。

其次要做到“心中有人”。在做到“心中有书”后,需要了解自己教授的对象,做到“心中有人”。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了解学生的差异、兴趣和心理状况。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做好适当的启发和点拨,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有和蔼的态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还有限,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生对字词句的认识,让学生学会课程标准内需要掌握的字词,并学会使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会阅读,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了解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使自己的教学具有针对性和明确的目的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教学计划以及一整节课的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比如《手指》一文,用拟人化的手法和趣味盎然的语言,把五个性格各异的手指形象写得活灵活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也许会关注富有生趣的语句,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内涵,这时需要教师引导阅读,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创造性地、真实地去感受、理解、鉴赏、评价文章,进而懂得“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并可对学生进行延伸教育,让学生由物想到人,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团结协作。

二、深入教学,把握课堂灵魂

(一)做好课前激趣

有效把握语文课堂的人文性特点,创设符合当堂课教学的情境,课刚开始就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应当一步步引导学生,让学生逐步对作者、作品产生热情,再进行下面的导入环节。如果开头就吸引了学生,使其对课题及课文内容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阅读期待,使学生急于去文中找寻答案,他们就会兴趣盎然地主动去读通、读懂文本,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立体的感知,阅读的兴趣也会更大。“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笔者曾有幸去山东淄博观摩了“七彩语文杯”第三届五省区语文协作交流暨优课评选活动,常州市中山路小学的徐嫣然校长展示了一节生动的“大象的耳朵”课程。课前许老师出示了五把精美的扇子图,问:“你最喜欢哪一把?”学生兴趣盎然,男生喜欢帅气的题字扇。女生则纷纷表示喜欢唯美的丝绸扇,有的学生还表示上面的五把扇子都不喜欢,津津有味地说出其喜欢的扇子的模样。许老师见学生兴趣来了,话锋一转,“什么动物的耳朵像扇子?”自然引出课题,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切入点,整体感知大象耳朵的样子。

(二)抓住文章关键词

对一篇文章来说,关键词主要指的是能够显示文章脉络,体现文章内涵的词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词所呈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本身,更是深厚丰富的韵味。文章中的关键词能够概括文章主旨,显示结构脉络,标示句段关系。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就能把握文章的深度和广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跳水》时,笔者让学生一方面找出描写猴子“放肆”行为的词语,另一方面找出描写水手们“取乐”行为的词句,学生从“笑得很開心”找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等关键词,体会文中人物心情的不断变化。有些词在教学中不可深挖,越问“到底什么意思”,越是说不清。读多了,见多了,自会懂,自会用,比如“灰溜溜”“幽静”等词。又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着重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了让学生体会天都峰“高”和“陡”的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句子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更加理解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

(三)教学需要“浅引”

文本的解读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教学必须由浅入深,恰当运用好“浅引”。把文本融入生活,既活用文本,又回归文本。《月是故乡明》一文,作者以“月”为线索,回忆故乡的童年生活,以及长大后各地美丽的月景,衬托出故乡月亮的美,表达“月是故乡明”的思乡之情。在教学开始,以“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为引子,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直抒胸臆的语言和细节描写中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既读懂了文章内容,又学习了语言的表达方式。课尾,布置拓展任务: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利用班级文化墙或课前三分钟汇报等形式和同学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还丰富了学生的阅读体验,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背中积累。《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虽说故事性很强,但文言文的阅读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困难的。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在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让学生在阅读、表演的过程中,真正将书本中的文言文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从说到演,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真正体会到王戎的机智、冷静。

(四)情感须渗透

《祖父的园子》是一篇寓情于景的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各种植物和动物,通过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蝴蝶飞舞等,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包含着作者萧红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表达了她对祖父深沉的热爱与依恋。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景物的语言文字,借助插图,融入想象,让学生的心灵走进祖父的园子,体会蕴含在一景一物中的思想感情。反思整个教学,由于注重了情感在此文中的渗透,让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考中感悟作者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性,不仅让学生精读感悟了显性的语言文字,还让学生领会到文字中隐性存在的情感。课堂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的延伸

有时,教师不能只注重课堂教学,更要注意将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应善于联系实际,利用有利资源对课本知识进行适当拓展,构建起学生与知识之间的桥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在《麻雀》教学的结尾阶段,当学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母爱之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爱,把思想感情迁移到生活中来,勾起学生回想父母对他们点点滴滴的爱,使同学表达出真情实感。升华文章感情的同时,也使母爱这个话题得到了延伸,让学生明白要对父母的爱怀着感恩之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古诗教学更要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理解诗意,但也不是让学生去单纯的理解,其真正意图还在于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了解历史和文学。在教学《山居秋暝》时,笔者通过分析意象,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古诗的内容。对古诗画面的描述,能让学生梳理思路,并表达出来,从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的灵魂和智慧充满整个古诗教学课堂,完成古诗教学的第一层面。

教学《题临安邸》,除了让学生感知诗歌的意境,还要让其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历史背景,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课堂上,抓住“醉”“杭州”“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出拓展古诗《示儿》,与之做比较。一个写的是南宋权贵,一个写的是北宋遗民,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诉自己的心愿。通过分析,学生深深体会到两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再步步深入展示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并做简单介绍,让学生看到当时汴州的繁华、兴盛,看到昔日国泰民安的宋朝,想到遗民的生活,学生感到着急、担忧、愤怒,质问声脱口而出:“西湖歌舞几时休?”此时,学生的情感在拓展的画面以及想象中完全走进诗中去了。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恨诗人所恨。古诗创作的背景明晰起来,诗人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诗句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生,一泻千里。

(二)学生灵感的延伸

课堂教学环节是可以预设的,但学生的课堂行为是预设不了的。教学预设不能框定一个僵化的路线,很多的拓展需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而设定。有时要抓住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灵感,把它作为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动态延伸以激起千层浪。学生的阅读兴趣又会被重新激活,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对课文原有的理解,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他们的争辩时,又一次对文本进行理解,吸收并超越了文本。

(三)课后作业的延伸

一节课结尾的作业设置,也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打开思路,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特点及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后,课后布置给学生一项作业,让学生说说实际生活中哪些发明与太阳有关。既升华了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对太阳充满感恩的情怀,又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

四、结语

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走进这片广阔的语文天地,实现学习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丰富语言,学以致用。细细回想,在课堂中,曾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失落。但凡是自认为比较精彩、学生很投入的课堂,都首先是从内心出发,先与文本进行彻底交流,获得自我认同;然后精心准备、斟酌,采取最适合学生也最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再针对具体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的延伸。因此,那时课堂中的我是自信的。教學的过程变成了师生心与心对话、心与心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亚宁. 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 学周刊,2022(04):73-74.

[2]尹南飞. 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浅探[J]. 读写算,2021(33):191-192.

[3]方婕妤. 小学语文阅读高效课堂的构建[J]. 新课程,2021(44):162.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拓展延伸文本细读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拓展延伸”环节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