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新授课常见导入策略探析

2022-05-30高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授课导入兴趣

高璐

[摘  要]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基于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提出高中数学新授课常见的导入策略,即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类比导入,促进知识迁移;立足最近发展区,促进思维发展;渗透文化,彰显数学底蕴.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授课;导入;兴趣;思维;文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未成曲调先有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消弭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状态. 本文拟对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导入问题展开论述,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学界同人.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學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 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路径,在课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实例、数学故事等形式创设情境,使枯燥的知识“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整节课学习奠定基调.

比如,讲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通过数学小故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的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17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爱妃慕塔芝·玛哈尔所建造. 泰姬陵气势宏伟壮观,由纯白大理石砌成的主体建筑令人心驰神往. 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在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如图1所示),它是由大小相同的圆宝石镶嵌而成,一共有100层,其奢靡之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算一算,镶嵌这个三角形图案一共用了多少圆宝石吗?

(学生兴趣盎然)

生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3+4+5+6+…+100,这是一个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

师: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1:我们可以这样计算,因为1+100=2+99=3+98=…=50+51,这样一共是50个101,即1+2+3+4+5+6+…+100=50×101=5050.

师:这种求和办法有什么缺点?

生2:运算起来还是比较麻烦,容易出错.

生3:如果等差数列是奇数个项,那么这种方法就不适用了.

生4:如果能有一种既简便又通用的计算方法就好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

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故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图中算数,形象直观,这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当学生意识到现有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的“愤悱”状态,教师则趁势引导学生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可谓是水到渠成.

[?]复习导入,温故而知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数学新旧知识之间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要努力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和交接点,将旧知识的复习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由此实现新授课的导入.

比如,讲到“对数函数的性质”时,教师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学习指数函数性质的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习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和单调性;有的学生说,我们学了指数函数的值域和特殊点,等等. 教师趁势追问:“关于对数函数,我们是否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学习研究呢?”由此导入新授课的学习. 又如,讲到“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温习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定义与公式等“旧知识”,然后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垂直和平行的两组直线,让学生自主计算每条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它们的斜率有什么关系?如果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它们的斜率又是怎样的关系?”由此实现新授课的导入.

复习导入法是一种常见的知识导入方法,其可以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引导学生通过复习相关的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认知坡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

[?]类比导入,促进知识迁移

类比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规律的有效手段. 康德曾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类比导入法指的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引发学生丰富联想,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因此,在新授内容与已学内容比较类似时,教师可以考虑采用类比导入法,以促进知识迁移,实现比旧出新,自然过渡.

比如,讲到“等比数列”时,教师这样导入:“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这样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 那么,如果我把‘差改成‘比,那么这样的数列可以称为什么数列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等比数列”. 这样以类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概念,联想并初步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由此实现了知识迁移. 又如,讲到“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由于方程的解法和不等式的解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复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和方法,然后把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等号变成不等号,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再让学生尝试解答. 这样的导入,学生就能够把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知识去,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中,通过类比,学生能把握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使知识向更广阔、更深层的领域迁移和发展,从而启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思路.

[?]立足最近发展区,促进思维发展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现有发展区”,它指的是学生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它指的是学生潜在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在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设计的难度要恰到好处. 如果问题设计难度过低,难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果问题设计难度太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设问时,要从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出发,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比如,讲到“函数的零点”时,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

①你能画出函数y=2x+7的图像吗?

②你能画出函数y=x2-x-6的图像吗?

③你能画出函数y=x3-2x2-x+2的图像吗?

看似简单的3个问题,实际上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渡. 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画出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像,对三次函数也有了初步了解,能够借助已有经验画出y=x3的图像,但是对于像y=x3-2x2-x+2这样略微复杂的三次函数仍然缺乏足够认知,因此第③问恰好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动力和潜力.

[?]渗透文化,彰显数学底蕴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注意阐明数学产生和发展历史,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各国古今的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探索历程. 教學中,教师可通过深挖某些数学知识的探究史,找到古今研究的共同之处,从而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导入环节中.

比如,讲到“等差数列”时,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张丘建算经》中关于等差数列的记载:“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 ”其意思为:现有一善于织布的女子,从第2天开始,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已知第1天织5尺布,现在一月(按30天计算)共织布九匹三丈(注:1匹=4丈,1丈=10尺). 教师设问:“从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多少尺布?”由此导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 讲到“极限”时,教师可以用我国魏晋时期刘徽所著的《九章算术注》导入,这是我国关于极限思想研究的最早著作. 讲到“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可以用教材中的“杨辉三角”导入,也可以用我国北宋时期著名数学家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深挖蕴含于数学知识的文化,通过渗透数学文化,使得学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数学学科,彰显了数学学科厚重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课堂导入亦是如此. 教师在导入环节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基本学情,找到课堂导入的切入口,灵活科学地选择导入方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

猜你喜欢

新授课导入兴趣
基于降低学习难度的初中化学新授课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议高中数学新授课的多样化课堂模式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上好历史“三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