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22-05-18王从启

新闻世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高校

王从启

【摘    要】高校是培养摄影人才的重要平台,一些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学科开设了数字摄影教学课程。本文针对数字媒体艺术类专业学科特征,结合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特点及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从多个维度对优化摄影课程体系、搭建数字摄影教学实验室、探究数字摄影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等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创新性的策略,以实现高校摄影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高校;数字摄影;教学改革

一、摄影课程教学的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5G时代的到来,数字摄影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推广、普及以及摄影功能的不断强大,在降低了摄影技术门槛的同时,也促进了摄影艺术的传播,摄影艺术已经渐渐融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社交生活之中。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快速大量地涌入现代社会生活中,民众在物质需求基本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对精神领域的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伴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功能强大、价格亲民的摄影器材走入人们的生活,摄影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一种新颖的消费形式。不论是在新闻信息传播中,还是在大众娱乐、社交媒介和现实生活中,“有图有真相”这种利用影像呈现的方式成为语言沟通、交流的补充和替代,形成另外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交流方式。通过镜头中呈现出来的不同题材、类型的图像,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领略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彩。读图时代,与摄影相关的教育教学和视觉传播影像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

纵观高校,不仅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专业、绘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等也都开设了摄影课程。另外,很多高校里的摄影社团都吸纳了大量学生,通过各种摄影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随着摄影技术门槛的降低,如何与时俱进,把技术教育和艺术素养、美学教育广泛融入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显得愈加重要和紧迫。摄影课程是一门技术加艺术教育的综合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中,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技术的前提下,提升艺术素养,开阔眼界学会观察,去发现美、展现美,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性。摄影技术掌握相对简单,但艺术素养的提高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训练学习。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背景下,高校摄影课程教学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适应各个行业需要的优秀摄影人才。

二、数字媒体艺术类学科摄影实验室教学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和人文”的理念,同时也是一门注重视觉艺术表现和视觉语言运用的综合学科。数字媒体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如动画创作、电影特效、游戏设计等课程,不仅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视觉呈现能力。数字摄影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设,通过该课程的专业训练,能为学生的视觉语言表达和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呈现能力打下基础,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综合学科知识,还为多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学科基础。

高校數字媒体艺术专业摄影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摄影术发展历程、摄影基础知识、摄影创作技巧以及影棚布光、后期制作等等。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难题——需要在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数码相机操作、各种专业术语之后,才能进行更多内容讲授。受限于课时,很多教学细节无法一一实现,很难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传播方式的改变,部分高校以前开设的传统摄影暗房类实验室已经跟不上时代变化,逐渐游走在淘汰边缘,而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字摄影实验室建设往往花费不菲,很多高校受到场所、设备资金、师资等因素的影响,实验室建设跟不上时代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门槛降低,器材设备普及化程度提高,甚至手机都有很好的拍摄功能,但是在专业创作过程中,比如广告摄影、人像摄影对拍摄设备的要求却更加严格。摄影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加深理解和记忆,通过操作摄影器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才能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推动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实行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法可以弥补理论知识上理解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改善目前教学的质量和水平。[1]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专业摄影器材淘汰更新非常快,一般专业摄影器材3年左右就会出新品,并且价格不菲,而一些高校的摄影实验室建设远远达不到这样快的更新速度,导致前沿性不够。教学工作中陈旧老化的设备和不合理的教学时间安排,导致学生缺乏最新的摄影器材进行实践锻炼,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这给数字摄影相关人才培养带来困难。

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背景下,高校原有的摄影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等都需要进行一定的改变,要根据市场对数字摄影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相关软件、硬件的改变,否则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摄影课程的创新运用对策

(一)构建创新教育理念

数字时代行业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高校数字摄影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与开创性人才为教育目标,通过对摄影专业的学生进行意识上的培养与能力上的提升,让学生们在优质的环境下产生正确认知与实践经验,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大力鼓舞当代大学生体验创业过程中的创新型教学模式。[2]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摄影课,不仅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光线、影调、色调、线条和拍摄角度等丰富的摄影知识和对视觉语言的运用,还需要引领学生对数字摄影行业有新的认知,激发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探究思维和创业能力,让摄影作品既有新意富有个性化,又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传统的高校摄影课程教师大都是学术型、理论型的教师,他们普遍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理论基础教授、实验技术研究为主,教学过程中偏重传授摄影技术和理论知识。构建创新数字摄影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对高校师资力量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随着数字摄影的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自媒体、短视频等新的数字影像媒介出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摄影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最新的数字化摄影器材拍摄和相关后期制作技术等,更需要引导他们对影像呈现、视觉传播的创新与摄影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有所了解。

(二)构建数字化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摄影是一门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的交叉学科,摄影的魅力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摄影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和当代文学、历史、艺术、媒介、社会学等多个不同学科产生交叉融合。

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主要以培养数字媒体可视化传播类的人才或辅助艺术设计、影像传播的视觉表现人才为目的,对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着丰富行业经验的教师。高校可以尝试通过邀请行业专家讲授、教师实践、课程研读等方式,提高教师视野和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侧重数字化教学。摄影课程教学队伍可以围绕策划学术型师资、实验技术型师资、影像行业实战型师资,组建动态混合型团队,根据课程设计可以采用多种师资组合开展教学。

数字摄影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摄影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的摄影实践训练,要将专业技术操作理论教学与艺术创新思维相结合,引领学生将艺术思维建立在技术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达到贴近市场需求的目的。具体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构建数字化教学模式,加强网络化和智慧化教学模式的使用,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和交互的特点,积极引进并合理运用网络、手机APP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强对国内外优秀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技术性、观念性、纪实性等方面的演示教育,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立一个轻松、新颖的能够体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掌握摄影基础知识,激发创新思维,提升摄影艺术素养。

(三)构建多种教学资源整合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资源共享以及媒介传播的大众化,使摄影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网站视频、实用摄影教程微信订阅号、远程教育网站等互联网资源以传授摄影器材的具体操作技巧为主,通过简单易懂的视频演示和便捷直观的案例讲解进行分析。往往用图片加上文字解说的方式,展示在不同拍摄环境下快速掌握摄影技术,利用多变的拍摄方式去呈现出不同的拍摄效果,减少了时间、空间、环境的限制等束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以梳理,整合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线下和线上时间学习,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摄影课程关于“摄影曝光”的章节中,教师可以提前将梳理好的网络课件发给学生预习,然后再进行课堂讲授,增加实践环节,最后通过摄影作品进行总结讨论,这样会有利于学生消化相对晦涩的操作理论。通过这种网络资源知识要点整合,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由于条件限制,专业昂贵的摄影设备相对匮乏,很多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提高摄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组建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工作坊(Work Shop)教學模式,发韧于 1919 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德国设计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包豪斯学院,孕育了众多享誉全球的顶级设计师,为世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设计。包豪斯学院秉承“技术与艺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的教育理念,在其培养模式中,担任技术、手工艺制作课程的教师被称为“工作室师傅”,负责辅导实践教学。[3]学生们日常在一个固定的场地中进行动手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也被视为 “工作坊教学” 的典型范式。这种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成为传统数字摄影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学生凭兴趣或者通过选拔加入工作坊,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使用实验室专业摄影器材等教学设备资源,以任务为导向,独立或者分小组进行协作,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地进行学习和创作。

(四)构建以赛促学的竞技氛围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和摄影技术门槛降低,摄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参与人群逐渐增长。各种摄影网站、期刊、摄影器材商店等成为了广大摄影发烧友和专业摄影人员的学习交流平台;不同形式、类型的摄影比赛、摄影采风活动也越来越多。同时,市级、省级、国家级摄影协会的积分制入会原则,也促使各类摄影人热衷积极参加有积分制的摄影大赛活动。另外,商业摄影比赛的高额奖金,也大大激发了摄影人创作、参赛的热情。

现代教育背景下,高校摄影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的开展迎来新的契机。以往传统课堂授课模式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相对比较封闭,不仅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与同行业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造成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艺术、人文视野难以拓宽,创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调动。而把“以赛促教”的方式导入摄影课程,在摄影课程实践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以某一个赛事的内容要求为目标,进行相关创作实践,让学生融入到学习交流的氛围中去,激发他们主动创作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摄影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

对于社会上一些商业性、公益性的摄影活动和比赛,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比赛让学生走出“象牙塔”,感受同台竞技的氛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眼高手低的问题,增强实践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比如:全省、全国性的大学生摄影大赛、地方行业主题类摄影创作等等,网络上都可以查阅到,学生们在参赛过程中通过学习以前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提升审美能力,还能增强学生对主题摄影实践的理解以及艺术表达的手法创新呈现,达到教学过程中的“知行合一、教学相长”。除了学习交流,学生如果在比赛中能获取一定的奖项名次,还会给自己带来奖励和荣誉,为就业增加竞争力。

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教育离不开网络技术的加持。作为融入市场、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最好方式之一,积极加强校企合作,有助于让学生走出去,用实践的方式来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摄影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高校摄影课程教学中,除了技术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强艺术审美教育也不可或缺。

结语

数字摄影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视觉影像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不同学科背景融合、不同媒介互动传播都反映出当今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与时俱进地开展摄影课程教学、优化摄影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数字摄影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迅速适应市场达到行业要求的摄影人才。

注释:

[1]吴民庆.高校摄影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7(07):132-133.

[2]向莉.刍议教育技术学数媒专业摄影课程教学改革[J].数码世界,2020(03):169.

[3]赵敬雷.工作坊教学模式刍议[A].刘春,屈波.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