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风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分析

2022-05-09海鸥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8期
关键词:秋水仙碱痛风用药

摘要:目的 探讨抗痛风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 检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相关文献报道的289例ADR发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型、用药途径、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统计,指出抗痛风药ADR发生的规律以及特点。结果 289例ADR发生患者中,男性164例(56.75%),女性125例(43.25%);50~5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60~69岁;有241例原发疾病为痛风(83.39%),其次为高尿酸血症(8.30%);引起ADR占比最高的为别嘌呤醇(69.20%),依次为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和丙磺舒;出现ADR例数最多时间段为用药后15~30d(54.67),其次为超过30d(26.99%);有15例合并用药(5.19%),为阿托伐他汀联合秋水仙碱、卡托普利联合别嘌呤醇,会引起横纹肌溶解与重症多形红斑;出现的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2.20%)、泌尿系统损害(25.08%)、全身性反应(10.85%),临床表现为皮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药物超敏综合征、双硫仑样反应等;有5例患者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有26例死亡(9.00%),主要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剥脱性皮炎、恶性组织细胞病,剩下患者均及时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获得有效好转或在痊愈。结论 抗痛风药较为容易引起ADR,需要密切随访患者,并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和说明书用药,及时治疗不良反应,才能提升患者的用药安全性,保证治疗效果。

关键词:抗痛风药;药品不良反应;规律;特点;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丙磺舒;全身性反应

【中图分类号】 R9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8--02

前言

痛风属于临床常见的慢性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单钠尿酸盐晶体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疾病,机体若长期摄入过多的嘌呤或者嘌呤代谢活跃,便容易诱发高尿酸血症,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痛风[1]。该病会引起患者痛风石、关节剧烈疼痛、血尿、肾区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痛风性肾病、急性肾衰竭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该病需要患者终身间歇性治疗,临床尚不能治愈,近几年我国痛风发生率逐年攀升,而且呈年轻化趋势发展,若不予以及时治疗,难以保证患者预后[2]。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痛风,常见的抗痛风药物包括别嘌呤醇、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和丙磺舒等,其能有效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减少机体中的尿酸生成,将尿酸溶解,避免尿酸结石沉积,以达到改善疾病的目的[3]。但抗痛风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容易引起皮疹、腹泻、呕吐、腹痛、全身性过敏性疾病、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疗痛苦,最终也不利于疾病的恢复[4]。因此,临床需要针对服用抗痛风药物患者实施有效的随访跟踪,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加重病情和增加死亡率,并通过有效的对症治疗缓解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次研究重点探究相关文献报道的289例抗痛风药致ADR患者的不良反应规律与特点,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检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相关文献报道的289例ADR发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的病例。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的病例;合并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例;对药物有过敏现象的病例。289例患者中,有男患者164例,女患者125例;年龄18~80(49.85±14.52)岁;病程1~10(4.52±1.69)年。

1.2方法

根据抗痛风药、不良反应等检索词在知网库、维普库、万方库等进行检索,并查阅文献全文,剔除重复性报道、不完整报道的文献,收集289例ADR发生患者的性别、年龄、用药情况、药品名称、不良反应情况、严重程度、累及脏器等导入Excel表格中,进行整理、归纳、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抗痛风药ADR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统计

289例ADR发生患者中,男性164例(56.75%),女性125例(43.25%);50~59岁占比最高,依次为60~69岁、70~80岁、40~49岁、30~39岁、18~29岁,详情见表1。

2.2  不同原发疾病治疗而引起的ADR发生统计

289例患者中,有241例原发疾病为痛风,占比最高(83.39%),其次为高尿酸血症(8.30%),详情见表2。

2.3  抗痛风药引起ADR种类统计

289例患者中,使用的抗痛风药分别为秋水仙碱、非布司他、别嘌呤醇、丙磺舒、苯溴马隆,而引起ADR占比最高的为别嘌呤醇,依次为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和丙磺舒,详情见表3。

2.4  ADR发生的时间统计

289例患者中,出现ADR例数最多的时间段用药后的15~30d,依次为超过30d、8~14d、5~7d、1~4d、低于1d,詳情见表4。

2.5  ADR发生患者合并用药情况分析

289例患者中,有15例为合并用药,占比为5.19%,为阿托伐他汀联合秋水仙碱、卡托普利联合别嘌呤醇,会引起横纹肌溶解与重症多形红斑。

2.6  ADR发生所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分析统计

289例患者中,出现的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泌尿系统损害、全身性反应,其中有5例患者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因此总例数超过289例,详情见表5。

2.7  抗痛风药物出现ADR的治疗和预后

289例患者中,有26例出现死亡,构成比为9.00%,主要表现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剥脱性皮炎、恶性组织细胞病,剩下263例患者均及时停药,并进行血液净化、糖皮质激素、抗过敏等对症治疗获得有效好转或在痊愈。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89例ADR发生患者中,男性164例(56.75%),女性125例(43.25%),50~59岁占比最高,其次为60~69岁,这表明男性出现ADR的几率高于女性,且高发于中老年人群。分析原因,是由于女性机体中的雌激素分泌较多,该激素能够抑制关节炎发作,促进尿酸排泄,在疾病预防中有积极作用;而男性受社会、生活压力的影响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加上酗酒、抽烟、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饮食习惯,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5]。此外,大部分患者年龄偏高,机体各器官功能呈下降趋势,对抗痛风药物的耐受度较低,多种因素综合下,50~69岁的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ADR,因此,临床应加强此类人群的用药指导和安全随访,保证患者的用药效果和用药安全性[6]。

本次结果有指出,有241例原发疾病为痛风(83.39%),其次为高尿酸血症(8.30%);引起ADR占比最高的为别嘌呤醇(89.27%),依次为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和丙磺舒,主要是因为抗痛风药本来就是治疗痛风的药物,而且用药剂量相对别的疾病大,因此才会出现上述情况。从此次ADR时间分布情况分析,大部分患者服用抗痛风药后的第二周才会出现不良反应,占比超过50%,这表明抗痛风药物出现ADR具有一定的迟发性[7]。研究结果还提示,有15例为合并用药(5.19%),为阿托伐他汀联合秋水仙碱、卡托普利联合别嘌呤醇,会引起横纹肌溶解与重症多形红斑。分析原因是因为横纹肌溶解属于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引起并不全是抗痛风药导致的ADR;正常情况下,抗痛风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都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能够有所保证,而出现重症多形红斑的因素可能为患者伴有高血压,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抗高血压药与别嘌呤醇联用会增加此类ADR风险,若必须联用临床应密切留意患者后期的用药情况,保证用药安全[8]。此次抗痛风药中还包含非布司他、秋水仙碱、苯溴马隆和丙磺舒,其中非布司他是痛风症状的高尿酸血症的长期治疗药物,于2018年被国家药品监管管理局批准上市,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肝功能异常、恶心、关节痛、皮疹等,因此在用药前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根据说明书用药,避免药物剂量过量增加不良反应。秋水仙碱属于传统抗痛风药物,其安全范围较窄,容易在机体中代谢转为二秋水仙碱,增加毒性,用药时应严格遵循适应症或者尽量避免使用[9]。别嘌呤醇是抗痛风指南推荐的首选治疗药物,若选择其他药物治疗,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排除禁忌症,最大限度降低或避免ADR发生,同时加强用药随访[10]。

本次研究结果还有指出,ADR损害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2.20%)、泌尿系统损害(25.08%)、全身性反应(10.85%),临床表现为皮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药物超敏综合征、双硫仑样反应等,这主要是与因为别嘌呤醇中含有一些巯基,会激活机体的免疫生化反应而引起药物性皮炎,或者诱发某种疾病。同时,别嘌呤醇的半衰期较长,且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尿液代谢,药物代谢率较低,容易引起体内蓄积引起ADR[11]。人体中的核糖核苷酸容易与别嘌呤醇的代谢产物有效结合,继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与机体中的生物活性分子发生交叉免疫反应进一步诱发ADR。服用抗痛风药物患者出现皮炎的概率较高,因此在临床用药时,应从小剂量逐渐增加,并嘱咐患者定期复查,加强随访,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ADR,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抗痛风药物引起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原因是药物会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坏死,或者与人体中的相关基因有一定联系。患者首次服用抗痛风药时,容易出现致敏反应导致淋巴因子大量释放,增加血管通透性,从而引起继发性免疫反应引起水疱、皮疹、皮炎等ADR[12]。

为降低抗痛风药出现ADR,用药期间临床应注意以下几点:(1)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现病史、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2)对于中老年人群,应严格用药,加强用药随访,防范ADR发生;(3)对于中老年人尽量避免使用两种或者多种抗痛风药物,以降低ADR发生;(4)严格按照说明书、相关指南合理使用抗痛风药;(5)患者长期服用抗痛风药,应嘱咐其定期复查,留意用药后的反应;(6)在使用苯溴马隆这类抗痛风药时,要注意起始剂量要小,再逐渐增加药量,用药期间嘱咐患者大量饮用水,避免尿酸过多产生结晶出现尿痛、尿血等不良反应;(7)秋水仙碱具有一定的毒性,必要时再使用,且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8)患者伴有急性炎症时,不可使用别嘌呤醇,待急性炎症消失之后再使用,否则容易加重关节炎急性反应,增加治疗难度;(9)使用非布司他抗痛风药时,要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且不能与硫唑嘌呤、巯嘌呤同用,同时留意患者痛风发作次数,若次数增加患者耐受度较低,可以选择与别的抗痛风药联合治疗。

综上所述,抗痛风药出现ADR的几率较大,临床在用药期间应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详细了解其既往史、过敏史、用药史等,根据相关指南或者说明书合理用药,并密切留意患者的用药反应,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最大限度降低ADR发生,提升患者的用药安全性。

參考文献:

[1]杨进红.非布司他治疗老年痛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16):56-57.

[2]牟伦盼.秋水仙碱联合非布司他治疗痛风伴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34):5-8.

[3]孙伟.秋水仙碱联合苯溴马隆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21):3631-3633.

[4]王丽满,蒋婷婷,黄玲芳,等.某院4年间296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分析[J].抗感染药学,2020,17(10):1493-1496.

[5]王明媚,马建丽,王心慧,等.117例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7):872-875.

[6]张谭畅,闵红燕,刘晓园.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在治疗痛风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J].北方药学,2020,17(5):152-153.

[7]阿孜古力·司马义,巴合提努尔·坎加库力,沙热万古丽·铁兰迪.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及规律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0):139+142.

[8]胡波.痛风灵汤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程度及炎症反应的影响[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9,40(4):395-397.

[9]杨东升,杨锡燕,王鹏军.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致多发不良反应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317+319.

[10]孙迎燕,张景利,唐杰露,等.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结果研究[J].世界复合医学,2019,5(7):19-21.

[11]仲新岩.分析肿瘤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及特点[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6):73.

[12]刘春瑞,沈琼芳.玉溪市第三人民医院2015—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规律及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9):117-119.

作者简介:海鸥(1970.9),女,回族,广西柳州市,主管药师,本科,研究方向:药学

猜你喜欢

秋水仙碱痛风用药
心脑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黄花菜“凉了”
治痛风不能“见好就收”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精神压力大可诱发痛风
临床用药不得不说的抗生素耐药性
中药四黄水蜜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依托考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