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改进

2022-04-21吴意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47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小学体育

吴意发

【摘要】随着当代体育教学理念的逐渐发展,中小体育教学的模式也从“学、练、考”转变为“学、赛、练+身体素质”。在此模式下,体育教育要求学生提升运动能力与体育素养。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通过具体实践发现这一教学模式需要学校、社區、家庭多方协助,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为“练”与“赛”提供条件,共同协助“学练赛”三者协同推进。利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学、练、赛+身体素质”这一教学模式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建设作用。通过“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让体育育人成为“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保证学生的身体素养培育与思想教育协调同步进行。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练赛;身体素质

随着当代体育教学理念的逐渐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转变,从以往要求学生掌握体育技能到如今要求学生提升运动能力。于素梅在《从“一体化”谈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运动能力是运动技能掌握到一定程度后的更高级阶段,是在生活或比赛等环境中运动时对运动技能的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是对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体育教育不再是简单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目标也从固定、静态、表层化逐渐向动态、深层化转变,以往的考试评分难以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素质,以往的“学、练、考”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体育教学。“学、赛、练+身体素质”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够在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发展,减小学生在体育学习的功利性,让学生体育学习的目的回到增强体育素质当中。虽然过去关于“学、赛、练+身体素质”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已经颇有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未能很好的提及:该教学模式开展落实中注重“学”而忽视了“练”“赛”,课内课外缺乏衔接与整合,以及过于注重加强身体素质而忽略在心理素质方面的发展。

一、“学、练、赛+身体素质”模式实践推动条件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多次强调体育学科课程要“教会、勤练、常赛”,而“学、练、赛+身体素质”教学模式则贯彻落实了其精神,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是体育技术技能学习的主要方式,“学”为“练”夯实基础,“练”是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必备环节,“练”将“学”投入到实践当中,“赛”是运动能力形成的重要手段,“赛”检验“学”“练”的成果并加以巩固,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在练习中不断将所学的技术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让其更熟练,最后通过定期的比赛让学生所学习的体育技术技能的阶段性成果反馈回给教师,通过比赛发现并找出在学习与练习中的问题,再在学习与练习中解决,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个循环当中,学生不断通过“学”“练”“赛”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并逐渐由掌握体育技术技能到提升运动能力。

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发现,该教学模式开展落实时易出现注重“学”而忽视“练”“赛”这一问题。以足球教学为例,在学校教学当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5个部分:1.足球运动介绍、竞赛规则等理论部分;2.运球、抢截球、射门等基本技术部分;3.局部进攻与防守、整体战术、阵型分析等基本战术部分;4.力量、速度、灵敏等发展专项素质的练习部分。通过整体系统的教学,实现体育课堂运动技术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通过由简到繁,层层递进,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足球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战术,锻炼学生的足球基本能力,以及注重足球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足球运动本身内容的涵盖面较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足球相关技术技能和知识,需要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占比变大之后,在课堂上的练习时间势必会有所下降。为达到效果,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一定的练习。而中小学生在课后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时间受家庭、社区、学校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练习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而“学”需要足够的“练”来进行巩固实践,当无法很好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则势必会影响在比赛中的状态表现,从而影响到了“学练赛”这个循环的教学质量。且“学练赛”教学模式的“反馈”在“赛”当中,因此,需要定期的阶段比赛。这也受学校内体育社团及相关竞赛的限制,同样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课内课外缺乏衔接与整合,由此“学练赛”三者协同推进具有一定的难度。

面对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学校、家庭、社区多方协调共同推动,加强家庭对体育教育的支持,提高家庭的体育素养,加强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并通过教师与父母的交流及社区的带动,建立良好的父母与教师的关系、社区与学生的关系、父母与社区的关系,以便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此外,还要注重学校、家庭教育的联合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为学生课余时间参与体育活动提供条件,增加学生课后练习的时间。其次,学校需要定期开展体育小竞赛或小型运动会,并将发现的一些优秀的体育苗子组建或吸纳到相应的体育社团中,让他们去带动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热情,与其它学校的校队进行交流、举行友谊赛,鼓励学生参与校外的正规体育竞赛,树立正确的体育竞赛观念,营造积极的竞赛氛围,从而使“学、练、赛”三者协同推进。

二、“学、练、赛+身体素质”模式与“立德树人”

在过往的研究当中,多数研究者研究“学、赛、练”教学模式都着眼于身体素质方面,过于注重身体素质而忽略了心理素质的发展。随着当代体育教学理念的逐渐发展,体育教学的目的也从以往追求身体素质的发展到如今追求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共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体育本身具有其它科目所不能替代的“立德树人”的优势和条件,尤其是体育活动的举办和开展,还有本身多样性的项目特征,能使不同条件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和领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优越感,展示自己不一样的一面,能够使学生获得从文化学习所得不到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且能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而且,中小学生此时的阶段特征有:1.好奇心强、喜欢新事物;2.活泼好动;3.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增强;4.畏难情绪。而体育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从而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思想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因此,体育活动练习的本身就在教育和锻炼着学生,是德育的大平台。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学练赛”教学模式,让体育育人成为“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

1.“学练赛”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组织意识

与以往的“学练考”的教学模式不同,“学练赛”模式需要学生更加注重体育竞赛中的规则与纪律。如足球比赛,需要学生注重战术阵型与具体规则。这需要学生在“学”“练”当中就有意识地遵守战术纪律与比赛规则,否则会影响他们在比赛中的发挥,甚至失去比赛资格。因此,在“学练赛”教学模式中,学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纪律性和组织性,形成纪律意识和组织意识,贯彻遵纪守法的教育,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和品德。

2.“学练赛”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精神

与以往的“学练考”教学模式不同,“学练赛”模式需要学生更加注重团队合作与小组分工。再以足球比赛为例,以往考试更注重考验学生的个人技术,而在“学练赛”模式下的比赛中则更看重学生在团队的整体表现,如,学生对战术中要求的站位、跑位是否贯彻到位,包括规则的制订也是基于学生团队合作的基本要求進行的。由于个人在比赛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对团队产生影响,所以更看重学生在团队中的发挥及团队的分工协作。因此,在各类型比赛中,通过参与者、组织者、裁判员、啦啦队、后勤保障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和评价自我、评价团队、评价比赛。这有利于能让学生学会分享、勇于承担,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学练赛”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压力

与以往的“学练考”教学模式不同,“学练赛”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内心的压力,去面对焦虑。以往的“学练考”模式中,学生只需要认真地学习、练习,便足以进行考试并取得不错的成绩,没有过多的压力和焦虑。而在“学练赛”模式中,学生需要较多地进行比赛。而比赛的环境与考试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考试时,只有教师与要考试的学生,而在比赛中不仅有队友、对手和裁判,还有围观的人群,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感觉是相对陌生的。如何应对这种陌生感,让自己冷静下来专心去面对比赛,对于学生与教师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压力,给与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化压力为比赛的动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在困境中更好地鼓励自己,展现自我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面对焦虑,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4.“学练赛”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输赢观

与以往的“学练考”教学模式不同,“学练赛”模式需要学生以更为理性的视角去看待输赢。在过往的“学练考”的模式中,以分数为结果,学生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越娴熟,取得的分数则越高。而在“学练赛”模式中,更多以比赛的输赢为结果,比赛的输赢则受多方面的因素所影响,相对而言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学生个人较难控制比赛的结果。这要求学生以更为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比赛的结果,让学生客观地分析输赢背后的因素,进行自我反省,掌握分析、自省的能力,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输赢观。

三、结束语

“学、赛、练+身体素质”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够在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训练和比赛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体育素养得到发展。同时需要学校、社区、家庭多方协助,建立良好的培养机制,为“练”与“赛”提供条件,共同协助“学练赛”三者协同推进。利用体育育人的独特条件和优势,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思想教育,进行德育,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组织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精神,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心理压力,建立正确的输赢观。从而让“学、赛、练+身体素质”教学模式更好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建设,培育学生良好的品德,让体育育人成为“立德树人”的隐性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从“一体化”谈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4):6-8.

[2]于素梅.从一体化谈运动能力培养及其目标导向[J].中国学校体育,2021,40(5):3.

[3]刘存思.体育教学之渗德育人[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4):125-127.

[4]骆郁廷,郭莉.“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3(7):45-49.

[5]曹垚.从学校、社区、家庭视角探析中学生运动参与现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3):86-90.

[6]余立峰.“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转型[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2):29-30.

[7]黄凤,俞承宽.“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1(3):93-94.

责任编辑  陈小凤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小学体育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关于提升高中体育生身体素质的方法及策略研究
锻炼
新发现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快乐体育教学策略探讨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对我国中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体育锻炼也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