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

2022-04-14蒙冬花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策略

【摘 要】问题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教学模式。构建小学数学高质量的问题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率、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引入悬念问题、提出核心问题、创设情境问题、设计分层问题、适当追问问题、拓展实践问题、反馈学习问题等角度提出有效的问题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教学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06-0208-02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将知识要点循序渐进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

1   引入悬念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上开门见山的提问方式,通过引入悬念问题,成功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1]。

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关于“圆”的知识点时,笔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我昨天买了一个圆形的足球,踢上去脚感特别不错。”随后又立刻反驳自己刚才说过的话:“对不起,刚才说错了,足球不能说成是圆形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在大部分学生的固有认知中,足球就是圆形的,因此对于足球为什么不能用圆形来形容很容易产生疑惑,从而迸发出强烈的探究欲望。以此為基础,笔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关于圆的新知识,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来理解圆的概念,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提出核心问题,确定教学重点

数学问题应当分清主次,有条理、有目的地提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地提问,很容易打乱学生的思考节奏,而基于一定的教学计划,有秩序地设计提问环节,学生的思考过程会更为流畅。对此,笔者在教学中会首先提出核心问题,然后再围绕着核心问题不断拓展问题内容,深化问题层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抓准新知识的核心要素[2]。

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关于“比”的知识点时,笔者提出了核心问题:“‘比是什么?”这个问题贯穿了本堂课的所有教学过程。首先,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按照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比”的概念,有的学生尝试从分数的角度进行分析,把“比”转化成了几分之几的形式;有的学生尝试将其代入生活中的事物,解释“比”的具体意思。与此同时,笔者在核心问题的基础上,将问题的内涵不断深化,进而提出了“‘比可以是什么?‘比究竟是什么?”等问题,保证每一个问答环节都与核心问题密切相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比”的知识点与学过的小数、百分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拓展教学深度。

3   创设情境问题,优化学习体验

使用问题教学法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让问题内容生动有趣。对此,笔者打破了平铺直叙的传统提问方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问题,为学生营造“情景交融”的问答环境,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加强学生的学习沉浸感[3]。

如在教学部编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的知识点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引入了一些生活情境作为本堂课的教学背景,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布置练习题。笔者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运输队搬送物资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某家运输公司为贫困地区送水壶500箱,每箱有6只水壶,已知每只水壶运费为5元。若出现损坏,运输公司不仅得不到损坏水壶的运费,还要倒赔10元。运输结束后,运输公司得到了1350元,请问损坏了多少水壶?”由此,在多媒体情境的渲染下,这些思考问题会变得更加鲜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讨论热情。

4   设计分层问题,贯彻因材施教

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实际学情,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相应难度的问题。如果所提问题的难度过于平均化,很容易出现“学优生不够吃、学困生不会吃”的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专门设计了分层问题。以部编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综合起来,将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层级:①思维十分敏捷,数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学优生;②思维能力中等,数学基础一般的中等生;③思维灵活度较差,数学基础不足的学困生。在课堂练习环节,基于学生的三个学习层次,笔者分别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讲台上作答。对学困生的提问比较基础:“直接写出105x+1.3x、0.6a?0.13a、b+1.45b这些式子的结果。”对中等生笔者会提出生活化的应用题:“五班一共有60人,男生是女生的3倍,问男生有多少人?”让中等生分析怎样假设未知数可以更好的算出结果。对于学优生,笔者进一步提高了问题的难度:“小明从家里去动物园,走了的路程后,又走了150米,正好走了整个路程的,试问小明家到动物园有多远。”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图来判断150米在整个路程中所占的比例。由此,笔者通过层次分明的问题,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体验。

5   适当追问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笔者在应用问题教学时,会适当追问学生,让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同时还会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以更好地传递解析问题的思路。

以部编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教学为例,笔者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对学生提出以下提问:“自行车的车架是什么形状?为什么是三角形?三角形的车架有什么优点?与三角形的什么性质相对应?在生活中,你还能看到其他应用到这个三角形性质的物体吗?”通过以上层层递进的提问,逐渐延伸学生的思考深度。

6   拓展实践问题,鼓励合作交流10237165-92E6-4296-A92A-22867F4D81E7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尽管许多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做题技巧,但一旦应用于生活实践,往往还是会手足无措。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完成课堂教学之后,通常会在作业环节为学生布置一些拓展性的实践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经验,汲取他人的优点,完成学习任务。

以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为例,笔者为学生布置了实践任务形式的课后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任意选择1~2个,估一估面积的大小,准确进行测量,并计算出面积。”并提示学生在课后可以自行与他人合作,观察和寻找生活中的事物,尝试将学习过的测量知识应用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中。这个实践问题主要针对学生对面积定义理解不到位、动手操作能力偏差等学习上的薄弱点。由此,学生能深入理解面积单位概念,在脑海中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印象。

7   反馈学习问题,做好查缺补漏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要重视反思的过程。因此,每次完成问题教学,笔者都会带领学生回顾解答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分享学习过程的收获。在此基础上,笔者会进行全面的总结,指出每名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地方以及思维上的薄弱点,并提出改进的方案,确定下阶段的学习计划。除此之外,笔者还会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鼓励学生对笔者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为问题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议,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好查缺补漏工作。

总之,教师不仅要准确把握实际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提出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必须要着重做好备课工作,合理设计提问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升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广建.以数学问题引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基于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对策[J].新课程,2021(32).

[2]王霞.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理导航(中旬),2021(7).

[3]蔡爱珍.问题驱動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实践探究[J].求知导刊,2021(25).

【作者简介】

蒙冬花(1980~),女,汉族,甘肃庄浪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10237165-92E6-4296-A92A-22867F4D81E7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