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域下初中英语听说教学实践探究

2022-03-30秦英

校园英语·中旬 2022年2期
关键词:听说课多模态教学实践

摘 要:本文讨论了使用多模态资源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效果的理论依据,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索了教学实践的可能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多模态的合理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师生互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模态;听说课;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秦英,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引言

模态是指所有交际活动中使用的渠道和媒介,除了语言符号外,还包括视频、歌曲、图像、动作等。多模态是把各种不同的符号资源协同进行情境化,构成特定文本的不同表达,是人们运用多种感官与外部情境所建立的互动方式。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是指实现意义传达的多种编码符号,包含文本、图表等静态资源和动作、声音等动态资源。多模态语篇包括具有视觉意义、音频意义和手势意义的资源。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模态资源能激发学习者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帮助学生接受有效的语言输入并提高其听说能力。

二、英语听说教学现状及归因分析

笔者观察发现,当前初中英语听说课的基本教学模式为教师结合教材听力内容设计相关任务,播放听力录音,学生听录音后完成练习,师生核对答案。教学过程较为乏味,学生兴趣不浓。主要原因为:

(一)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的范围很广,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手段。当前,国内使用范围较广的初中英语教材有人教版、外研社版、北师大版等。这些教材大多采用“任务链”式活动设计,小步推进,螺旋上升。以贵阳市使用的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为例,该教材分为Section A 和Section B两个部分,两部分均涵盖听说任务。笔者从课堂观摩中发现,很多一线教师都是“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材编写体例开展听说教学活动,对教材内容缺乏适当的补充、替换及整合等,学生未能获得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学效果不佳。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资源,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教师需要基于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听、说、读、看、写融合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构建人际关系、表达特定意义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堂模态使用单一

教学中,教师能适时使用黑板、教学挂图、实物等传统教学媒体。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单一的模态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進教学目标的达成,且课堂氛围略显沉闷。多媒体及网络等现代教学资源能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使教学情境更加适应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对象的需求,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和内化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意义的构建和理解。教师在听说教学中有效运用多模态理论,积极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等现代教学资源,能帮助学生在形成学习期待的同时更好地理解教学材料,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三)听说测试效度不高

对全国各地中考英语试卷进行分析可知,目前运用计算机辅助形式进行学生听说能力测试的区域占比较低。从中考试卷结构和体例来看,听力测试是各省市中考英语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为15到25分不等,其赋分比例远低于阅读和写作部分的总和。受硬件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区域都是通过“静态”的文本“动态”地考查学生的口语能力,如口语能力的考查以情境交际的形式呈现。在这样的测评背景下,教师将教学重心落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听说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各地积极探索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路径。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于2018年印发了关于《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的相关通知。自2021年起,贵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英语学科考试由听说能力考试(计算机辅助测试,满分30分)和笔试(纸笔测试,满分90分)两个部分组成。在此改革背景下,贵阳市的英语听说教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开始高度重视语音教学,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听力及口语微技能的培养。学业水平考试英语试卷的听说板块着重考查学生在听说任务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包含语言知识、听说技能、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

三、多模态语篇理论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世界呈现出以语言、图像、声音等模态共同构建的多模态化特点。多模态语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着重探索语篇内部符号资源的意义以及它们建构意义的整合方式。在英语听说课堂中,教师可以适时多种模态的符号资源创设多模态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下面以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 “This is my sister.”听说课为例,探讨多模态语篇理论在初中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实践。

本节课是为贵阳市中考听说改革背景下的一节听说教学研讨课。研讨聚焦如何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适时使用多模态符号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汲取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实现意义的构建、传输和表达,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设计中,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设置了以下具体的、可测量的、能力层级有梯度的和可评价的教学目标:

倾听与理解:听懂同学用英语描述的家庭,理解话里话外的意义。

阅读与鉴赏:读懂同学用英语描写的家庭,挖掘字里行间的意义。

表达与交流:用简单的英语口头介绍自己的家庭,表达真情实感,与同学分享“家庭之美”。

在听前、听中和听后三个教学环节适时运用多模态符号或语篇,帮助学生搭建学习的情境支架和内容支架等,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过程。

(一)听前环节——创设情境导入话题,激活学生背景知识

上课伊始,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视频片段,并与学生互动如下:

T: What is this video clip about?

S1: It's competition about “My family”.

T:Whose works are most popular with people?

S2: Lisa's, Mary's, Jenny's and Mike's.

T: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family?

S3: My family are very happy.

S4: My family is very nice.

S5: My family members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

设计意图:在听前环节,教师播放了一段贵阳市第三届初中生英语写作大赛的宣传视频,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了三个问题。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学习期待。本节听说课的主题语境为人与自我(Human and self),话题为“My family”。笔者通过比赛宣传视频和图文结合的方式创设多模态教学情境,并引出四位优秀参赛选手,为听中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二)听中环节——创设情境深入话题, 促进意义传递理解

听中环节,笔者基于四个形式不一的多模态语篇分别介绍参赛获奖者Lisa、Mary、Jenny和Mike的家庭。四个多模态语篇的设计和呈现紧扣“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有效促进意义的传递和构建。笔者基于语篇分别设置了“Listen and help Lisa fill in the blanks.” “Listen and help Mary finish drawing her family photo.”, “Watch and and help Jenny choose family photo.” “Read and help Jack put the sentences in order to make a passage.”等多元任务,使教学情境化,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提升。与此同时,学生获取与话题相关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对本课话题“My family”有深入的理解,为后续听后环节的语言运用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设计意图:在听中环节,教师分别以四位优秀参赛选手为主人公基于多模态语篇设置了听音频写单词、听音频画人物肖像、看视频选择图片、读句子完成语篇构建等多元的、从低阶思维过渡到高阶思维的教学活动。视频、音频及书面语篇等分别围绕家庭成员的称谓、外貌、职业和爱好等展开,多模态符号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和主题的语境。在此过程中,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积累与话题相关的目标性语言,并“观摩”不同家庭原型,为听后的话题拓展和自我表达储备了语料和表达范式。

(三)听后环节——创设情境拓展话题,强调知识迁移运用

听后环节,笔者对多模態符号和语篇进行再次挖掘,设计了口头输出、语篇组织等任务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创造等高阶能力。听后活动侧重语言交际,即在情境创设背景下,引导学生基于语料储备开展口头和笔头表达相结合的活动,实现意义表达和交际目标的达成。

如在开展“Watch and and help Jenny choose family photo.” 教学活动后,笔者基于听力音频设置了分层教学任务。” 图1和图2的任务为“假如你是Jenny,请根据图片介绍你的家庭”。图1为学生搭建了较为充分的情境支架和内容支架,学生只需补充相应的语块即可。图2虽然有充分情境支架,但学生需要结合图片组织语言,完成意义的交互和表达,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分层任务的设计关注不同学习群体的学习需求。

图3的任务是让学生将四个打乱顺序的句子组成一个语义完整、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语篇。学生在构建语篇的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阅读文本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新课标指出,语篇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句与句、段与段、标题与正文等涉及语篇的微观和宏观组织结构。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指代关系、句子信息展开方式等属于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学生通过“读”图,获取信息,构建语篇后开展有声朗读。

设计意图:语篇是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在完成听力任务后,笔者将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多模态符号有机结合,创设多模态情境,引导学生基于图片进行口头输出,基于图片完成篇章构建并朗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多模态符号从语篇中获取语料实现意义交互,将课堂所学和内化的知识进行口头输出,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与此同时,学生的语篇结构意识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

(四)教学启示

第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资源,是交际的工具和文化的载体。因此,外语教师应基于主题创设情境,设计听、说、读、看、写融合的综合任务,培养学生使用语言构建人际关系,表达特定意义的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摒弃单一模态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适时使用与教学内容关联的多模态符号能够与学生产生良性互动,实现信息的相互传递,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的输入、内化和输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二,多元的教学活动是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载体。在听说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听前、听中和听后环节设计形式多样的多模态活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获得语言输入、内化语言,达到语言输出的目的。听前环节,利用多模态符号导入话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听中环节,运用多模态符号创设真实语境,促进意义的传递;听后环节,关注语言的输出和新知的迁移与运用。

在活动设计中,要从以下几点深入思考:首先,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符合学习者认知和与教学内容关联度高的多模态素材;其次,充分运用多模态素材,设计基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多元教学活动,并注重做好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对学生在听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基于多模态素材设计的问题中,促进学生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分析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主题意义,实现语篇的人际功能。

四、结语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和渐进的过程。多模态理论视角为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究行之有效的听说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教学中,我们要将多模态理论与日常的听说教学相融合,使教师、学生、多模态符号和环境等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其在互动和合作中提升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成为快乐的、积极的学习者。

参考文献:

[1]Baldry A P. Thibault P J . 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2006.

[2]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3]Halliday M.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mold, 1985.

[4]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80.

[5]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外语,2010(3):48-53,75.

[6]吕行.多模态语篇的意义构建研究[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听说课多模态教学实践
高中英语听说课中听与说的结合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研究
让初中英语听说课在高效课堂活动中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