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身德育”理论的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建设探索

2022-03-28何冬冬谭鑫蒋直平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

何冬冬 谭鑫 蒋直平

摘  要:如何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做到用之而不觉之,是高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具身德育相关理论,将“身体、情景、行动、认知、情感、养成、开放”七大具身德育模式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遵循“引领—体验—实践”主要路径,采用体验式、互动式、分众式等重要方式,建设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项目,为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路径。

关键词:具身德育;高校;思政实践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6-0077-04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同时需要时刻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国家建设培养出真正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也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做到用之而不觉之,是高校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议题。

一、具身德育的内涵

“具身德育”简言之就是基于具身认知科学的德育,抑或是建立在具身认知理论基础之上的德育。“具身”(embodied)与“离身”(disembodied)相对立,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认为认知是“始于感觉刺激的输入、终止于运动反应的输出、封闭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过程”,认为大脑、身体与环境是相互独立的[2]。这种“离身”认知所依从的身心二元论,将身体与心理分离,即身体活动与心智加工的脱离,体现在德育上,就是“离身”德育,即偏重于心智加工的认知型说教,重视老师单方面的“教”,而由于脱离情景忽视了身体力行的行为习惯养成,不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导致知行“两张皮”、表里不一[3]。而具身德育则指源于具身认知的德育,是指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具身德育强调七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即“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情感、养成、开放”七个方面形成统一整体。传统上“身心分离”的德育,往往只强调“知情意行”,而忽视了“知情意行”(意行实际是一体的)的载体即身体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忽视了情境、养成和开放的重要性。脱离情境,德育就成了空中楼阁;缺乏养成,德育就成了空头说教,无法形成自觉自动的行为习惯[4];缺乏开放,德育就会变得机械、教条、死板,失去生机、活力和创新。这也就是传统离身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七位一体的具身德育模式充分体现了具身德育结构要素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也体现了具身德育的机制和精髓。具身德育的思想理论、实践活动均试图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供一种生存策略、选择方式,也反映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思想体会和学术研究与实践创新的尝试[5]。

二、具身德育与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

具身德育理论成为学界持续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孟万金教授关于时代具身德育的系列研究为相关问题的深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6]。然而,如何探索具身德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如何基于具身德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依照具身德育相关理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强调“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情感、养成、开放”七方面的融合发展[7]。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相统一的过程,既要用科学理论培养人,也要用社会实践锻炼人,让学生在思想与环境的交互体验中实现自我发展。大学校园环境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各类物理空间具有深刻的育人内涵和浓厚的资源属性,高校需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构建校园思政实践资源,让学生在这种思政实践资源的学习中,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是指高校校园内,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搭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立足学生价值引领和成长陪伴的可供学生实践体验的实体化、阵地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载体。其集引领性、体验性、实践性于一体,融思想化、内容化、空间化于一身,旨在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修为,领悟知识真谛,实现全面发展。

三、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路径探索

中南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厚植情怀、涵养学风、精准服务、赋能青春”的主体内容,立足“升级硬环境,改善软环境”的总体思路,遵循“引领—体验—实践”的主要路径,采用体验式、互动式、分众式等重要方式,努力推动将理论小课堂同实践大课堂相结合,推动育人内容与实践资源相融合,推动无形的思想灌输转化为有形的实践体悟,建设符合时代需求、体现实践要求的校园思政实践资源项目,丰富学生成长成才的资源供给,对具身德育理論进行深入实践。基于具身德育“身体、情境、行动、认知、情感、养成、开放”七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将思政实践资源体系建设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实际思想,关注并及时回答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注重联系理论和现实,既强调调查事实的使命,又注重情感化的人,善于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使有意义的内容有趣,让深奥的理论有温度。

(一)身体探索

关怀身体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与起因。身体在德育中首先表现为生命健康教育,其次是身体经验教育,最后就是身心和谐教育,即预防和矫治离身德育对生命健康的漠视、对身体动作经验的漠视、对身心统一的漠视[8]。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高校应秉承“为学生锻炼提供随处可见的器材”理念,聚焦学生自主锻炼精神的培养,推进“十百千万”健康校园行动计划,推动体育锻炼入脑入心入行,营造健康向上的青春正能量氛围。中南大学在校园内安装12台“活力中南”共享器材站,免费为学生提供篮球、足球、排球等共享运动器具;建设分布在学校主要运动区域的摸高打卡器。同时,学校立足健康教育科学化、健身活动趣味化、体育锻炼大众化,每周开展跑步训练营、公益减肥班、健身达人馆,每月开展趣味健身赛、健康微讲堂等十余项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

(二)情境探索

具身德育强调在德育中充分发挥真实情境、虚拟情境和模拟情境(心理模拟)的作用。围绕学生价值观形成路径,高校可选取“友善”专题,采用“体验+实践”模式,试图通过从友善行为调查分析、友善生成规律剖析、友善意识动机培养等维度,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友善意义认知,内化友善核心要义,深化友善行为实践,从而探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新模式。高校可建成60余平方米的集测评区、学习区、体验区、活动区等四大功能区于一体的互动体验空间;组建20人的学生运维队伍,设计十余项互动体验活动;开发友善度测评小程序、体验区AR互动合影及弹幕系统,通过“参观+体验+实践”的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重点打造“友善小剧场”“友善行为清单”和“日行一善”等主题讨论及體验活动。学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培训+体验+演练”模式,以形式多样的新场景模拟,让学生将直观体验和安全知识进行具象化结合,从而内化成自己在面对相似危险处境时的行为程式,检验自身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风险防范能力,切实增强安全防护意识,提升大学生安全素养。该校创新运用实景仿真模拟、多媒体数字化演示、实物展示交互等多种交互体验方式,设计了校园安全警示教育、电信诈骗、模拟驾驶体验、交通隐患排查体验、理论考核系统、注册统计系统等14个展示体验内容,涵盖国家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等八大方面的安全内容。情境探索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其更好地将相关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行动探索

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教育人文关怀的终极表现,是教育者“大爱”的生动呈现。该校聚焦学业困难学生,开展实时帮扶、全程帮扶、精准帮扶,提供“时时可得、处处可及、优质精良”的学习资源,夯实“学在中南”辅学-帮扶体系主阵地,尽力让每一位学生不带疑点进考场;在学生公寓园区建成占地1000余平方米的知新馆,设有学习咨询室、学业辅导室、辅导小课堂等10个学习功能区;打造由专业指导教师、朋辈辅学义工组成的500余人的指导团队,全年365天在线解答各类学习问题。依托答疑坊、荟知坊、志趣坊3个平台,该校累计开设辅学辅导课程3000余节,梳理300个课程核心知识点,发布30余门学业辅导教案、200余个知识点讲解短视频、400余份学霸笔记、300余份学习经验帖;推岀双十佳学业辅导、学霸笔记等辅学活动,一年来吸引10万余人次的关注参与。

(四)认知探索

道德认知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决定着人们价值观取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选择及遵从。该校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价值引领课堂,挖掘学校历史文化、精神品格、发展成就、典型人物等内容,整理成200多个师生校友正能量故事;建成300多平方米的教育展示厅,设置了爱国情怀、使命担当、青春奋斗等6个主题教育功能区;组建35人的学生宣讲队伍,通过“参观+研讨”模式,融合成有血有肉有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课。

(五)情感探索

德育过程中,快乐体验、收获进步喜悦、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等都对德育效果产生深刻影响。为此,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覆盖5个校区的心理咨询室。室内阳光心理养成与辅导中心面积约1700平方米,户外素质拓展基地占地2000平方米;配备专兼职咨询师50余人、素质拓展培训师70余人。每年个体咨询4000余人次;开展多主题团体辅导600余场;举办心理中心开放日80余场;组织“5·25心理健康教育节”“10·10精神卫生宣传月”“心理短剧大赛”“校园十大心灵守护天使评选”等十余项品牌活动。可见,该校遵循管理、服务、学习、医教协同和文化活动等多元心理育人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关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让校园充满阳光。

(六)养成探索

传统德育由于缺乏习惯养成,难免知行“两张皮”。该校聚焦优良学风养成,推进名家诵读与群众性朗读相辅相成,推动文化名家、学科带头人等与学生群体相互动、相融合,引导学生厚植人文情怀与学科情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该校在玉带河畔建设7000余平方米的问渠晨读长廊,建有镌刻先秦、汉等朝代诗词的廊亭22个,可同时容纳近千名学生进行晨读;构建“名家诵读”“问渠晨读”“问渠课堂”等6大活动版块。运行以来,先后邀请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等20余位名师名家带领学生诵读经典,线上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参与“问渠晨读”学生累计20余万人次;举办院长、学科带头人主讲的“领略学科之美”等问渠系列活动30余场。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具体展示和重要体现,是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纽带和媒介。学校聚焦文明行为养成,深入挖掘礼仪内涵,从仪容仪表管理、社交礼仪养成、职场礼仪培训等维度引导学生强化礼仪意识、提升礼仪能力、深化礼仪实践。该校建成50平方米的职场礼仪实验室,开发求职试衣镜测评系统和求职仪态、坐姿、站姿、行姿训练系统;推岀课堂礼仪、食堂用餐礼仪等十大校园礼仪教育片;建设“大学生形象礼仪”课程;出版礼仪指导书籍《校园二十四礼》。该校在全校本科生中规范课堂礼仪,形成了师生上下课互致问好的良好风尚;开展大学生形象礼仪专题培训30余场,覆盖315个新生班级,辐射带动全校15000余名学生参与。学校为促进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秉承“让影响学生价值塑造书籍随处可见”理念,构建“勤读书”“爱读书”“善读书”三大阅读素养体系,推动价值引领融入学生日常阅读,引导学生以书为友、以书为师、以书明智、以书养德,在校园内设置共享阅读机30台,建设公共阅读角40个,推岀流动图书10000余本,邀请1100余名教授推荐价值引领书单,累计为学生赠送30000余本心愿图书。同时,该校还打造“枕边书语”“早安中南”等精品读书栏目,吸引200多万人次关注;举办心愿图书、共享阅读、读书文化节、阅读情报站等十余项品牌阅读活动。

(七)开放探索

“开放”有张开、释放、解除限制等含义。具身德育的开放不仅指向家庭、社会、未来开放,而且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域性、交互性、普及性等优势,坚持“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的工作理念,主动抢占网络微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形成内容共建、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内设中南云麓谷、易班推广发展中心、网络舆情研究所等十余个平台;建有涵盖直播室、录音房、网络文化工作室等的1000余平方米工作场地,配备300余名网络文化志愿者;运维10个德育网站、三纵五横新媒体矩阵打造《早安中南》《晚安书帖》等20多个特色栏目;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升华网络素养提升工程等十余项品牌活动。

四、结语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高校校园思政实践资源建设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其根本目的在于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初衷,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切实地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让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刻到学生的骨子里,做到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参考文献:

[1] 把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 人民日报,2014-02-26(01).

[2] 孟万金. 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3] 孟万金. 具身德育:源泉、体系、模式——二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特殊教育,2018(01):65-69.

[4] 孟万金. 具身德育:机制、精髓、课程——三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特殊教育,2018(04):73-78+96.

[5] 毕钰. 具身认知:学校德育审视的新视角[J]. 教育探索,2018(04):73-77.

[6] 孟万金. 具身德育:纲领、实效、评价——五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德育,2019(06):15-19.

[7] 孟万金. 具身德育:原则、课堂、课外——四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 中国德育,2019(05):14-18.

[8] 马德浩. 具身德育: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理论视角[J]. 体育学刊,2020,27(04):1-6.

(荐稿人:丁道群,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共情能力对大学生道德判断与利他行为影响的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课题编号:XSP22YBC260)。

作者简介:何冬冬(1988—),男,硕士,中南大学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谭鑫(1982—),女,博士,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蒋直平(1966—),男,硕士,中南大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