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及践行启示

2022-03-28白凌婷邵欣悦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内在逻辑

白凌婷 邵欣悦

摘  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立足现实发展做出的科学构思和匠心设计,既是对“三步走”战略的理论延续和崭新诠释,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枢纽和关键环节。“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环环相扣,有序递进,共同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进。时值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间节点,准确把握二者发展的脉络,厘清二者内部的逻辑关系,以此总结践行启示,有利于顺利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彰显中国制度优势。

关键词:两个一百年;内在逻辑;践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7164(2022)06-0025-04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下简称“两个一百年”)作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蕴含着鲜明的历史意义与时代内涵。经过历史与人民的检验,“两个一百年”的具体内容与时代、国情、人民诉求的契合度越来越高,愈加完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九大立足现状深度考量,对“两个一百年”做出了更为具体、更有深度的科学构思,为国家发展走向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1]。深入了解“两个一百年”的形成脉络,深度思考两个一百年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践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乃至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形成脉络梳理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现实角度进行考量,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历经萌芽、发展及完善阶段,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科学目标和构想。

(一)在建设过程中萌芽

早在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考虑到当时国情,认为要使中国变得富强起来,需要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首次提出关于一百年建设目标的构想,虽然只是从宏观层面谈未来发展,却是“两个一百年”最初的萌芽状态。这种说法再次出现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要使中国成为富强的国家,需要50年到100年的时间,他说社会主义经济要想强大,要100年甚至更长的光景。周恩来根据“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提出将国民经济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之后“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在改革历程中发展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国情,首创性地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三步走”战略切中发展实际,呼应人民诉求,历史和实践足以证明其正确性和科学性。20世纪末,“三步走”的前两步规划提前按要求完成,第三步规划经缜密思考后,在党的十五大上进行了具体规定:全党的奋斗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到建党一百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使我们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至此,国家发展规划从建设时期的宏观规划发展为改革阶段的“两个一百年”全新提法,并成功在党的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和人民共同的奋斗指南和行动目标。

(三)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

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恰逢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期,对“两个一百年”进行了细致且有层次的规划与设计,提出了“两个十五年”方案。在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后,将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基础上第二阶段到21世纪中叶即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的规划将改革时期的构想提前了15年,体现出党面对新时代展开新作为的自信与务实之风;第二阶段将生态纳入了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标准中,表现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回首党奋斗目标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三步走”战略是“两个一百年”的理论起点和思想源头,而“两个一百年”是“三步走”战略的理论延续和崭新阐释。

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

溯望“两个一百年”的发展历程,虽然两者在内涵和目标规划上大不相同,但道路方向和最终职责是一致的,是相互联系、命运相连的共同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间具有承前启后、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理路、同根同源的文化积淀以及目标一致的奋斗方向。

(一)一脉相承的内在理路

联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观点。“两个一百年”无论是在萌芽、发展还是完善阶段,无一不体现着一脉相承、相互关联的内在理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为践行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物质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规划,上承新中国建设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领导人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的愿望寄托,下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旨归。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积累经验,少走弯路。第二个百年目标在继承第一个百年目标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超越和发展。到那时,物质生活保障极大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极大增强,精神文化产品极大丰富,借助第一百年目标的阶段性发展,迈向更高阶段的发展。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有序递进,皆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围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展开的。

发展观和联系观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一百年”从萌芽、发展到完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两个一百年”从最初的宏观设想到如今的“两个十五年”方案,不断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调整具体规划。第一个百年目标从老百姓最重视的温饱问题入手,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从温饱迈入小康的历史性飞越,直到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出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改革时期已有成果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个百年目标中同样彰显发展的观点,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从最初的整体目标到现在的阶段目标,既是对“三步走”战略的高度升华,又是对第一个百年目标的继承发展。有序承接、逐层递进的发展战略既与中国进入新时代深度融合,又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高度契合。

(二)同根同源的文化积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史悠久的精神传承,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标志和最有深度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人民的精神追求,推动民族发展不断向前。“两个一百年”作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目标规划,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得到了深层的滋养,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两个一百年”形成至今,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进行了汲取与丰富。

红色文化诞生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最鲜艳的底色,指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方向。红色文化所沉淀的红色精神对“两个一百年”的形成发展与完善具有不可替代的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革命家最好的纪念”[4]。践行“两个一百年”正是纪念英雄先辈的最好方式,朝着实现民族复兴梦前行。

如今,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对于处在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这种力量,可以使全体人民在精神上紧紧依偎在一起,是大家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中国历代领导集体形成的先进理论使中国发展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四个伟大”“四个自信”等思想的提出使“两个一百年”不断汲取精神营养,实施规划路线图愈加明晰。

(三)目标一致的奋斗方向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二者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低,“三步走”战略分步骤解决人民急切关心的温饱问题,温饱解决后才实现了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党的十九大指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物质性消费,生活需求日益多元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空前强烈,我们党基于此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力求不断满足人民的需求,建成人民满意的小康社会和生活幸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二者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归根到底是要解决怎样使我们的国家尽快“强起来”的问题”[5]。党的十九大对“两个一百年”做了有序详细的规划,仔细思考两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不难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践行第二个百年目标所依据的新的起点,二者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犹如一场接力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跑道上,共同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二者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二者矢志不渝的责任使命。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在实现中国梦的指引下努力前行,党的十九大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把“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两个一百年”自形成以来,始终承担着复兴中华民族、實现中国梦的责任与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梦进程推进了一大步,未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则标志着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当前正处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衔接推进,必须咬紧牙关,如期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三、践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路径启示

基于站在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关键历史方位,吹响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号角,回首“两个一百年”的实践历程,本文总结了践行“两个一百年”的路径启示,以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形成可供参考的观点和思想。

(一)中国共产党是自始至终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面对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各个阶层的政治力量都曾提出且实践过各自的救国方案,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究其根源,这些阶级或妥协或软弱,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彻底的革命力量来挽救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站位与其他阶层具有本质的区别,其革命性无比坚定与彻底,推翻“三座大山”、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等都是其革命性最好的证明与彰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无经验可循、无典型可鉴,回顾整个过程,品尝过痛楚,也享受过喜悦,收获过成效,也经历过教训。社会主义改革时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在此期间,党的奋斗目标也在不断完善。从十五大到十九大,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及时完善奋斗目标,从最初的一步到位到如今的“两个十五年”方案,分步骤具体规划“两个一百年”的科学构思,使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愈加清晰且明确。从革命、建设、改革到今天新时代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一直兢兢业业坚守住自己的历史使命,不仅制定出国家百年发展规划,确保发展规划的继承性和连续性。中国共产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掌舵手”,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顶梁柱”。有了这个“掌舵手”和“顶梁柱”,现代化强国之路必将行稳致远。

(二)人民群众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主体

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开拓者和建设者,无论是过去亟待解决温饱问题的时期,还是如今迈向现代化强国的社会,人民群众一直运用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勤勤恳恳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为社会进步不断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食粮,促进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未来人民群众在推动现代化强国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仍具有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促进者与阅卷人。历史活动就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社会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是这样,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亦如此。人民群众是检验“两个一百年”成果的阅卷人,最后的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在实现“两个一百年”过程中,必须始终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汇集人民群众迸发的强大力量,推进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因此,我们要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成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矢志不移的道路选择

道路决定命运,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条道路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对比苏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国家发展由积贫积弱逐渐繁荣兴旺。聚焦国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之路,在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日益实现人们对民主、精神、生态、健康等层面的追求。放眼国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霸权主义的衍生体,而是一条和平发展之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皆是为了在国际社会中携手各国,共同推动全球治理新发展。

新时代各项建设取得的成效当然也离不开正確道路的选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认真审视自身及外部环境,克服了长期以来前行路上的许多荆棘与险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道路自信就是在这样一个个鲜明的事例中彰显出来的。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解决发展问题,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最佳道路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21.

[2]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4] 人民日报. 习近平推崇的英雄精神[EB/OL]. (2018-05-2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1411898878156725&wfr=s pider&for=pc.

[5] 朱炳元.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逻辑[J]. 红旗文稿,2018(05):17.

(荐稿人:欧阳胜权,桂林理工大学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项目编号:2018MSZ013);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民族地区高校党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UTDJ2020019)。

作者简介:白凌婷(1982—),女,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邵欣悦(1996—),女,硕士,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内在逻辑
探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在逻辑性
经济增长的要素体系、内在逻辑及反思
教育思想的主体结构与内在逻辑
孟子王道理念的内在逻辑及其当代价值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实事求是方法论:“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内在逻辑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
论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内在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