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亦有道,畅享精彩

2022-03-28杜羽凡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微视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杜羽凡

【摘 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进入了“微时代”,基于这样的背景,微视频脱颖而出,“学生微视频”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它有效地打破了时、空的约束,将静态的数学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拔节和升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微视频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微视频”走进了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效地打破了“问题+PPT”的传统教学模式,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更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而“学生微视频”是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手机、电脑、相机等设备,将自己对某个章节中的知识点或对某道数学题的解答过程,通过相应的方法,如情境、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加以阐述,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相应的学习群或者指定的学习平台中。这样的视频具有简短精练、指向明确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因为这样的资源来自身边的同学,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创造性思维得以激活,使师生、生生产生思维的碰撞、智力的角逐,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综合素养。

一、关注学生,唤醒求知欲望

从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可以看出: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属于被动学习的范围,而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都属于主动学习的范围,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教授给他人”,能让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达到90%,可见亲历过程是多么的重要。而“学生微视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录制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彰显,由“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会促使他们尽其所能诠释数学知识,他们录制出来的微视频凝聚着智慧的火花和数学思考,让精彩触手可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在课本中有这样的例题:小猴帮妈妈摘桃,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小猴第三天摘了多少个?第五天呢?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上册首次以单元的形式呈现策略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例题旨在让学生从条件入手,分析题目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然后进行解答,以此培养学生学策略、懂策略、用策略的意识,提升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虑到学生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经验,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也有所了解。于是,在教学这堂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了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这一例题进行阅读,然后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解题思路,最后将思考过程拍摄成微视频。教师从学生提交的微视频中,发现学生们能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入手,对题目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步骤到位,讲得头头是道。于是,教师在呈现例题后,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面对这样的题目,想不想听听小老师的想法?”随后,教师播放了两个特别的微视频,这样的课堂引入,让学生耳目一新,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播放完毕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微视频运用在数学课堂中,让教师成功地进行“隐身”,将学生们推向课堂学习的前沿,展示他们的思考过程,可视的“思维”,更容易被其他学生理解和接受,更有助于激起同伴的共鸣和学习欲望。

二、灵活高效,修正错误认知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从惑走向不惑的过程,网络时代下的学习亦是如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修正、重构与建立,趋向于完善,最终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过程。学生微视频的拍摄,是他们对所学知识点或者问题解决过程的呈现,是学生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形成的认知,在这样的环节中,学生会受其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其认知或者解题思路并不一定是完整的、清晰的,甚至是错误的。这样的情况,尽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却不可避免。这样的微视频上传到相应的学习平台后,观看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群体之间共同交流,实现补充、修正、完善。

如解决苏教版数学课本五年级下册第109页上面的题目: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如下图),有一个学生将自己对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录制了下来,制作成微视频,在微视频中他是这样呈现解题过程的: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它的面积是4×4=16,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它的面积是3×3=9,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大正方形面积的。这个学生的微视频上传到平台后,有其他学生在评论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图形的空白区域,是4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1和3,那么它的斜边就不可能是3,且应该大于3。可见,视频中的同学认为阴影部分的边长是3是不对的。那正确结果是多少呢?引发了其他学生的关注,有学生继续跟帖,可以先算一个空白部分三角形的面积,1×3÷2=1.5,然后乘4,1.5×4=6,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6-6=10,10÷16==。这一修正后的算法和结果,让其他学生眼前一亮,个个为之点赞。

学习平臺具有广泛的交互性,班级中的所有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一个学生出错,其他同学可以随时进行分析,经历找错、析错、修正、完善的过程,实现思维的拔节、提升,使学生的认知从错误走向正确,从肤浅走向深刻。

三、比较建构,培养求异思维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注入式的讲解或者机械式的灌输,收效甚微。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需求,重视“过程”,淡化“结论”,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建构中获得知识。而学生微视频,是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将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悟,以多样化的形式或者手段进行描述,形成共享式资源。这样的学习资源一旦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就会创造性地对其加工,群策群力,进行综合优化。

行程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解答行程问题时,教师制作了微视频,问题是:一艘轮船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36千米,行驶了2小时后,超过中点10千米,已经行驶的路程比剩下的路程多多少千米?在微视频中,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列出的算式:36×2=72(千米),先求2小时轮船行驶的路程;72-10=62(千米),求出路程的一半是多少千米;62-10=52(千米),求出剩下的路程;72-52=20(千米),求出已经行驶的路程比剩下的路程多的千米数。该学生在视频中将解题过程演绎得非常详细,有根有据,容易理解。另外一个学生另辟蹊径,对问题进行了思考,也上传了微视频。他依据题意,将行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画成线段图,然后观察所画的图形,得出结果是10+10=20(千米)。

两种不同的解题策略,两个学生分别录制了微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中,让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认识了每种方法的价值,让他们学会从最优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注重拓展,提升综合素养

现行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很多的知识点后面都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借助这样的小窗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的背景,传播数学文化。但略显不足的是那些内容一般都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只是粗略描述,没有将其发展过程进行具体的介绍。很多数学教师面对这些内容时,要么是搁置一旁,进行“冷处理”;要么是给学生很短的时间,走马观花地读一读,或者用课件简单地演示一下,让学生觉得这些内容可有可无,可以忽略不学,没有凸显出数学文化应有的价值。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学生微视频”,让学生根据学习实际,围绕数学文化主题,进行资料收集,然后以个人或者学习小组的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以“数学小博士”的角色进行介绍,拍摄成微视频后,给其他学生观看、欣赏,实现互助互学,达到共享提升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围绕数学文化专题,进行拓展延伸,录制学生微视频,在这样的过程中,既有效地传播了数学文化,又拓展了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之,我们应将“学生微视频”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减少对学生的干预,让他们学会以“自己的方式”探寻知识的本质,获得充分的数学思考和自由畅快的表述,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广阔的舞台,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让数学课堂回归本位,真正让“微”视频发挥“大”作用。

猜你喜欢

微视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