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服文化”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学新助力

2022-03-26王竹君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汉服校本课程美术教学

王竹君

【摘 要】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也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本文从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原因、选材、实施等方面,展示了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各个过程,旨在通过美术教学和校本课程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对当前的美术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积累。

【关键词】校本课程 美术教学 汉服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的原则,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或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资源,即校本课程充实教学内容。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为学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点亮学校的办学特色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美术学科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出的多样性,使其能成为校本课程的主要阵地。

通过美术学习,学生了解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也为了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近年来,本校一直在积极地探索和研究符合当下美学认知水平和美术素养要求的校本课程,并努力营造具有特色的美学文化氛围。

一、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原因

对于美术教学和校本课程的融合,教育载体的选择至关重要。教育载体既要能够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展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和框架,同时也要充满趣味性和艺术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活动的同时,能够乐于接受并提高自身的美学认知和美学素养。教育载体的选择,主要应结合以下三方面来考量和评估:

(1)着重考虑对重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提升学生美学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文化水平;

(2)综合考虑学生对于该文化内容的接受水平和熟悉程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深入考虑文化内容自身的可延展性,具有足够的底蕴内涵和循序渐进的深度,适合课程的举一反三,有助于课程的持续性探究和拓展性学习。

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唐代的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写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古人以服饰华彩之美为华,以疆域辽阔、文化繁荣、文明兴盛为夏。数千年华夏文明传承下的每一代人,都应该接受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更应该汲取华夏文明中优秀的精神财富。汉服,作为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服饰,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它,不仅是衣裳,而且是中华礼仪之邦的千年文化载物,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2017年,本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引,以汉服文化为载体,以“华夏有衣”为主题,作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的基础和框架,将“华夏有衣——汉服文化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特色文化课程立项建设。

在美术教学中,本着尊重民族文化特色、体现学校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理念,我们学科组进行了将汉服文化校本课程与美术学科融合的探索和尝试。

二、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融合

校本课程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是根据美术教学课程标准内容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设计的。

1.尝试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汉服主题

融合课程中学生们尝试用衍纸、超轻黏土、剪纸、水墨的艺术形式表现汉服的款式,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把对美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了表现和创作,真正做到了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学生参与创作汉服作品,既能培养艺术素养,还能培养创新思维。

2.尝试在汉服作品中寻找美学元素

汉族人民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服体系。汉服涉及的款式、配饰、纹样、用色的内容丰富多彩,且样式和种类都具有深厚的美学思想和文化意义,为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在一些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中,我们加入了汉服文化。比如,学生在古代汉服纹样的学习中了解各种图案的寓意,将其应用到现代物品设计的领域;通过汉服用色,认识具有意境称谓的色彩,并将凝结古人智慧的颜色搭配应用到绘画的配色创作领域;对古代汉服的款式加以创新,设计了具有汉服元素的皮影戏人物。美来源于生活,汉服文化的传承也是如此。学生运用汉服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生活作品:青花瓷瓶、刺绣杯垫、汉服衍纸装饰画、汉服纹样书签、汉服折纸等。这些作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汉服及其文化的美学鉴赏

汉服所包括的衣裳、首服、发饰、面饰、鞋履、配饰等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衣冠系统,浓缩了华夏文化的纺织、蜡染、锦绣等杰出的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锦绣中华、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刺绣代表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将刺绣作品融入课程,引入课堂,通过分析、比较、讨论刺绣作品的技法和种类以及图案常用的图案与配色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4.尝试通过汉服拓展到传统节日及文化活动

我国传统的节日或多或少与服装、美学有关联。在元宵节,学生们设计制作了很多富有创意的精美花灯布置校园。经过布置,校园的四合院、香樟大道、银杏大道都弥漫着浓浓的元宵节气息。各色花灯琳琅满目,一条条谜语呈现在眼前。学生们着汉服,穿行在各色花灯间,读着一条条有趣的谜语,绞尽脑汁地想着答案,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争辩着。许多学生猜出谜语后,欢天喜地去兑奖处兑换到了喜欢的奖品。学生们从设计纹样、颜色搭配、制作布置到观赏猜谜中体会到了美术与传统文化、美术与生活環境的关系。在综合探索中,学生们既学到了知识,也进一步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程的融合,要求学生利用各种契机、各种平台,展示自我、凸显自我,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综合探索中,学生得到了锻炼,人格得到不断发展,成就了自己。

三、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学新助力

汉服文化的融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教师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可以发挥专业特长,把汉服文化融入平时的美术教学,比如《相同图案排排队》这一课的作业形式是在汉服配饰香囊图上设计二方连续纹样,使学生能在美术学习中,从汉服文化中了解到属于华夏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

在校本课程指导和美术教学实践的结合中,引导学生以有趣且富有美感的方式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在新奇且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发现和认识美,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又能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汉服文化校本课程在美术教学的融合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使美术教学的培育和提升更有意境、更有意思、更有意义,使美术教学呈现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崭新面貌。作为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我们只有不断地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才能有效推进美术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涵.论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发展校本文化[J].中国培训,2016(8).

[2]尹少淳,段鹏.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汉服校本课程美术教学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上台说汉服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时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