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下统编版教材中长课文的教学策略

2022-03-24王强善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王强善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呼吁夯实学科基础性的知识技能,以推动思维发展为核心,最终历练学生的关键性能力。统编版教材中长课文内容信息丰富、难度较大,为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理念提供了极好的资源支撑。本文提出要基于整体视角,规整单元序列;设置理解支架,助力深入感知;强化内在关联,整合知识框架。

【关键词】核心素养 长课文教学 整合框架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呼吁夯实学科基础性的知识技能,以推动思维发展為核心,最终历练学生的关键性能力。统编版教材中长课文内容信息丰富、难度较大,为践行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理念提供了极好的资源支撑。

一、基于整体视角,规整单元序列

统编版教材以单元为抓手,进行资源的选择与编排,单元中的课文之间具有较强的统整性、指向性和层级性。面对单元中的长课文,不能仅仅聚焦在一篇文本上,而需要放眼于整体视角,在整体性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形成思维合力,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鲁迅单元”中,编选了鲁迅的散文《好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统治的痛恨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单元整体入手,将教学定位于“鲁迅”视角,分别从“先生的文章”“先生的品质”“别人眼中的先生”等视角切入。首先,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鲁迅形成基本了解;其次,要紧扣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相对陌生的词语,比如“珈蓝和茅屋”“ 丛树和枯树”“乌桕和新禾”等,感受梦境的绚烂和变幻;最后,可以结合1925年创作时的时代背景,补充阅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象征性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掌握了“查阅作者资料”“借助创作背景”“借助他人评价”等方法来理解课文,并积极尝试将这些方法迁移运用到单元其他课文中,实现了单篇向整个单元的链接和过渡。

纵观这篇课文的教学定位,教师从课文所展现出来的“知识点”,走向了整体性单元。单元整体性的设计与建构,都积极关联着课文与单元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学内容、学习主体和情境创设,展现出开放性。

二、设置理解支架,助力深入感知

长课文篇幅长、信息多,要一下子掌握和理解,对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设置支撑学生思维运转的支架,引领学生从整体性视角关照文本,达成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和建构。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篇幅较长,分为两个部分,单元训练要素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编创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想象和表达。教师不妨借助于支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将原本的长课文变短、变薄,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感知语言、悦纳语言、迁移运用,促进学生语感意识的形成和言语能力的发展。

首先,借助文本信息,梳理人物关系。长课文所涉及的人物众多,彼此联系紧密,很多学生常常难以一下子梳理清楚,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梳理时,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牛郎织女》一文就可以先从“牛郎”入手,关注牛郎相依为命的伙伴“老牛”以及视牛郎为“眼中钉”的亲人“哥嫂”;然后再从“织女”入手,有严苛心狠的王母娘娘,有关系亲密的仙女姐妹。

其次,借助情节轨迹,把握文本内容。进行创造性复述,需要在理解和把握课文的情节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第一环节中梳理出来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概括、提炼,用带有提示性的语言,呈现故事发展的框架和轨迹,鼓励学生以填空的形式,了解故事的梗概:穷苦的牛郎被哥嫂( ),但与老牛( ),经过( ),结识了( ),并( )。后来,老牛去世了,( )。王母娘娘得知( ),于是( ),从此牛郎和织女( )。

最后,借助思维推动,拓展补充情节。有了基本的故事框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对情节发展中的一些情节和内容进行补充,尤其是课文中并没有真正涉及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或者心理,进行多样化补充。例如,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时,经常会分享些什么呢?得知牛郎与织女的事情后,王母娘娘“尤其恨织女”,又会怎样咒骂织女呢?每年的鹊桥相会,牛郎和织女在这个难得的机会中,又会交流什么?……这种创造性复述,不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言语能力的长效发展。

长课文的教学,既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需要为理念匹配与观点落地的支架和课堂模型。纵观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设置了三级学习支架,在层层递进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在理解课文、洞察联系的基础上,展开创造性复述,学生经历了内部理解和消化语言到外部转化和倾吐语言的过程,激活了学生语言创造性表达的思维活力,推动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强化内在关联,整合知识框架

课堂教学应该从关联和统整的思维入手,先着眼于整体,再聚焦于细节。统编版教材中的长课文教学,就可以借助这种关联和统整思维,积极运用长程的思维,来关照课文,关联教材中有价值的资源,将原本单一零碎的“点”串联成一条线,甚至扩展成为一个“面”。

首先,要充分发挥文后习题的统领作用。统编版教材中的课后习题不仅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而且对应着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学生学习课文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抓手。只有把握好课后习题这个资源,才能在长课文的教学中删繁就简,直击目标要害。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是一篇不折不扣的长课文,编者在文后设置的3道思考题,就可以成为教师架构整篇课文的抓手。第1道题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并相机理解“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这种题型旨在让学生排除文本信息的干扰,直接关注描写雨来言行细节的词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核心内容,感受雨来的小英雄特点;第2道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样子列出小标题,相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道题旨在让学生学会从丰富的信息和长篇幅中抓住主干,整体性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第3道题要求学生关注课文中关于还乡河的景色描写,说说这样写的作用,这道题旨在让学生把握小说文体的特色,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次,要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拓展作用。统编版教材中很多经典的长课文后,都设置了“阅读链接”栏目,这个栏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补充,教师要能精准把握“阅读链接”与教材课文之间的共性特点,在相互补充和彼此融合的过程中,为长课文的教学服务。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为例,课文中很多词汇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性,学生理解时有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而“阅读链接”则能从其他层面强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成为深入感知文本内容的辅助性资源。比如冯雪峰的片段,将文中“好的故事”理解成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李何林先生的文章,则将课文中“昏沉的夜”解读成看到了美丽的人或者美麗的事,展现出鲁迅先生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之情。这样的资料链接,就能在学生思而不得之时,深化其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的认知。

这样的教学,教师没有仅仅局限在所要教学的资源中,而是在关联性的策略下,将单篇课文与整个资源体系勾连起来,形成了立体化的实践过程,从而凸显了长课文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长课文的教学更具精准性和聚焦性。

四、适度延展资源,强化主体建构

基于长课文篇幅长、资源丰富的特点,教师可以避免常态化教学的一般模式,积极尝试以主题化、体系化的方式建构课文,将一篇长课文置于主题的体系氛围之中,形成主题的深入、拓展和延伸。

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为例。这篇课文通过较长的篇幅、细腻的言行描写,讲述了一位炊事员老红军为了让几位年轻战士走出草地,牺牲自己的感人故事,赞颂了这位老红军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后,相机梳理课文中描写的三件事:①大家发现真相之后,与老班长发生了争执;②在老班长的命令下,年轻战士们无奈地含泪喝下鱼汤;③在走出草地的前一刻,老班长壮烈牺牲。细读这三个片段,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班长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性语句,将老班长的高贵品质和崇高形象印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由此,教师其实已经抓住了这篇长课文的命脉,达成了“提领而顿”的教学效果,但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引导学生将该单元《古诗三首》以及《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课文统整起来,积极拓展其他课程,形成了类群化的资源库。

总而言之,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长课文,不能以单篇的方式展开教学,而应该设计结构化的教学框架,着眼于课文内容与学生当下生活的联系,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素养的不断发展。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深度教学的小学语文长课文教学行动研究”(编号:D/2020/02/29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