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儿童自然科学院”架构下打造学校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2022-03-16陈建锋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课程开发

陈建锋

【摘要】本文从学校整体规划、特色建设思路出发,阐述笔者所在学校以“幸福童年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幸福童年”教育文化,积极培育“幸福童年”教育品牌,大力打造幸福校园,努力让每个学生享受幸福童年的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幸福童年教育 课程开发 儿童自然科学院

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是一所滨江乡村小学,三分之二的学生是新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学生大多家庭生活不够稳定,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自身学习基础较弱。从2015年开始,我校基于“儿童自然科学院”的架构,围绕“绿色种植课程”“阳光养殖课程”“幸福探究课程”等,制定课程目标,从学科整合、学科拓展、体验实践等方面展开课程研究,努力建设融自然、人文、艺术于一体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培养儿童科学素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一、愿景规划,幸福教育与自然融合

在“享受幸福童年,创造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积极培育“幸福童年”教育品牌,建设融自然、人文、艺术于一体的人文环境,打造幸福校园,努力让每个学生享受童年的幸福。

(一)理念引领目标,确立幸福远景

学校以“儿童自然科学院”为特色,确立了“办一所真正扎根乡土、走进自然、儿童喜欢的现代化农村小学”的办学思路。通过“儿童自然科学院”基地建设、课程实施、科学评价,培育拥有“田野胸怀、劳动精神、实践能力”的“幸福学生”,打造具备“爱生情怀、务实品格、深耕能力”的“幸福教师”。在这个“田园”里,师生们一起劳作、耕耘,着重打造“生根”课堂(自然生根、有向生根、交互生根、悦纳生根),提倡“深耕学习”(纵向深入、横向拓宽、长时思考、长线钻研),打通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互动,与自然融通,创造性地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倡导过程体验的研究类课程,主要包括“儿童自然科学院”课程(绿色种植、阳光养殖、幸福培植)、“养根德育”课程,提炼研究方法,关注研究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

(二)环境诠释理念,打造特色校园

为彰显儿童学习的特点,突出学校的地方性,形成學校的文化特色,我校结合现有校内资源——1000多棵各类树木、占地十几亩的“棵林”生态实践园,以及丰富的校外资源——长江资源、占地46200平方米的校外新华农民公园等,打造了以区域资源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儿童科学素养、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实践基地——“儿童自然科学院”,建成了融儿童生活、学习、研究为一体的课程基地。通过学习空间的拓展与融合,学习内容的整合、筛选、补充、延伸,使学生在情境、实践、解决问题中,获取真实的体验,打造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并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儿童自然体验课程。同时,我校着眼“儿童自然科学院”软环境建设,实现环境育人。

1.“绿色种植研究所”

在“儿童自然科学院”东部场地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约3000平方米种植区,打造自然、宽敞的绿色种植区。区域分为“蔬菜种植区”“果木区”“大花海”,蔬菜区又分为“幸福教师田园”和“幸福学生田园”。同时在种植区南部建成“农耕文化”主题教室,展示农耕器具、模型、图片、农业发展等资料。

2.“阳光养殖研究所”

在“儿童自然科学院”西北部场地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约300平方米的乔木区,重新划分各动物养殖区。根据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动物等特点,分别饲养鸡、鸭、鹅、兔等各类小动物,搭建“动物家园”“阳光小屋”等基础设施。同时,配备动物习性介绍、“我与动物成长经历”等橱窗系列专栏。在饲养过程中,学生与动物亲密接触,培养阳光心态、关爱情怀。

3.“幸福培植研究所”

在“阳光养殖研究所”东部,搭建“幸福培植研究所”阳光房,建成“现代农业实验区”,学生在该区域内开展水培、无土栽培、菌菇培植等实验,利用智能传感技术跟踪植物生长,与传统农业进行对比实验。

二、课程引领,幸福基地与资源整合

(一)明确目标,整体构建课程文化

学校结合实际现状,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幸福童年教育”课程体系,从年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三个层面对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进行细化,落实到每个单元。以“发展”“自主”“游戏”打造学生基础课程,并以拓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个性”“合作”“创造”打造拓展类课程,为儿童发展提供最持久的影响,让每个学生在不同层次上获得差异发展,从中发现童年的幸福。

(二)以德育人,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秉承“幸福童年教育”理念,构建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新福娃”德育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创新德育工作思路,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有序开展“我们的节日,我们的幸福”“寻找校园文明礼仪之星”“新福娃”等主题系列课程。结合学校已有的活动成果,从学校生态环境、文化环境、能力资源和社区资源等方面开展研究,在严格按国家规定开足开齐各类课程的同时,确保综合实践课、各类活动课的设置与课时量。

(三)整合资源,打造地域特色课程

学校紧紧围绕地域特点,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以儿童自然科学学习与研究为研究对象,从“绿色种植课程”“阳光养殖课程”“幸福探究课程”等角度,进行组织架构、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开展具体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将“儿童自然科学院”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有机整合,改进教学过程,组织儿童观察研究、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素质提升。在坚持国家课程纲要的前提下,结合“儿童自然科学院”课程基地,我校开展了小学数学、语文等学科课程资源开发、课程校本化实施策略、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语文学科组利用“儿童自然科学院”课程资源开展了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结合《农村小学体验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学生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体验,通过体验作文教学,实现语文资源的最优化整合。如以“秋天的植物园”为主题,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秋意盎然的植物园,去观察、亲近、感受、体验,及时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数学学科组运用主题式方式,开发了《数学与自然》校本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角度形成校本课程方案,从“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两个维度,围绕植物、动物、天文、地理等内容对国家课程进行补充,以调查报告、小课题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表达的能力。

三、多元平台,专业成长与文化契合

(一)师德培训平台,以德铸魂

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发展的第一标准。通过暑期师德专项培训、“师德建设月”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项主题教育等强化对教师思想的引领。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幸福论坛平台,以学养人

我校进一步丰富“青年教师成长”系列活动,一是开展“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围绕说课比赛、评优课比赛、板书设计比赛等内容进一步磨练青年教师基本功。二是推进教材专业化解读系列活动,让青年教师从思想方法、编排体系的视角出发,进行教材解读分析,真正读懂教材“想什么”“是什么”“为什么”,让教材解读成为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三是关注常规,规范青年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常规工作,青年教师持续做到“每周一板书”周作业,在常规教学中提升基本功素养。四是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对职业的认知和工作的幸福感,通过理论学习、成长沙龙等形式充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

(三)“幸福教研+”平台,以优促优

开展“幸福教研+”系列主题培训。邀请专家引领,加强校际联合教研,组织教研组长会课、备课组长赛课、青年教师评课等活动;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考核,评选“优秀师徒”;对新教师进行跟踪培训与考核。邀请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来校做讲座,不同的专家,多元的视角,为教师开拓了学习的视野,打开了思维的窗户。通过这些平台,促使教师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

多年来,我校以“幸福童年教育”为定位,整体规划,把握特色建设的大局,使具体工作系统化、分步骤进行;发挥教师的潜能,挖掘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各尽其才;发挥地域特色、自然资源优势,以践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的培养。可见,学校特色建设只有建立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上,将特色建设注入文化内涵,发掘文化品质,才能最终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华实验小学)

3972501908271

猜你喜欢

课程开发
深度校企合作下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研究
《跳绳速度训练——30秒单摇》教学案例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应用技术大学背景下课程开发初探
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课程开发
《电子商务网站实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