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的两件大事:“输入”与“输出”

2022-03-16陈桂萍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输入名篇赏析

陈桂萍

【摘要】语文学习本就是一件朴素的事,从实际与运用出发,从能力与素养出发,从人文与工具的融合出发,紧扣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事件: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让学生乐于输入、勤于输出,在真实生活情境的迁移中获得运用文字的能力,这正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关键词】阅读 运用 生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孩子们为何学语文?简单地说,学语文是为了自在、鲜活地进行输出、表达与运用,正如大家常说的:“能有一副好口才,能写一篇好文章。”因此,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件事是:输入与输出,即吸纳与倾吐,也就是读书与写作。

一、应该输入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供学生阅读的书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狭义上大致可以将这些书籍分为三类:教学课本、教辅补充资料、儿童文学作品。可以说:生活处处可输入。有了各类材料,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与阅读中到底要重点输入些什么?笔者认为中、高年级的阅读不应以培养阅读兴趣为目的,以下三点是关键学习点: 1.作家如何写好文章?(即赏析精彩)2.作家如何写这篇文章的?(即谋篇布局)3.我们该如何阅读?(即阅读方法)

(一)“教材名篇”是夯实功力的基础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读书必须读好书,尤其是少年儿童。一篇作品被我们称之为名篇,前提是它已经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

统编版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篇篇堪称优秀范文,它们是夯实学生功力的基础。文章的结构是怎樣的?哪些新鲜词句是值得学习的?我们该如何阅读?这是名家名篇里需要关注的输入点。

例如《三月桃花水》一文中,作者刘湛秋先总起,说三月桃花水声如铃铛,亮如丝绸;然后运用排比、拟人等写作手法,进行细致描写,赞叹“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最后感叹:“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这篇课文结构清晰、语句优美,是学生学习的范文。

《牛和鹅》一文的课后阅读链接《牛的写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它终生都在流泪。牛的眼睛是诚实的,在生命界,它的眼睛最没有恶意。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学生在阅读时产生了极大共鸣,觉得作者写得很真实,牛的眼睛就是这样的双眼皮,确实常含泪水。这样的文字是极具魅力的。

教材内容本身就是好的范文,名家名篇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正是因为有那些具有陌生感、时代感、 新鲜感、共鸣感的词句,才有了积累背诵、学习借鉴的价值与意义。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名家名篇不能浅尝辄止,要带领学生轻轻地读、细细地品、深深地悟,体会名家名篇的美好,汲取名家名篇的力量,从而夯实自己的功力。

(二)“类文整合”是解构的源泉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引领学生进行整个单元的主题学习之外,更应尝试围绕主题,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整合、重组、增补,重组原有的教学内容,以相关知识点的性质和特征为依据对知识点进行整合,方便学生通过异同对比深入理解和把握知识点。

进行多篇课文教学时,可以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进行集中学习,这些被放在一起的文章有一定的交集,或文体特征相似,或写作方法相近,或内容思想相通……教师可以把这些文章进行抽取、整合、统一,带领学生解构。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是写人记事单元,安排了两篇写人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学完两篇课文,学生充分感受到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品质。教师在此基础上,补充阅读《带伤的树叶》《两袖清风》《天游峰的扫路人》等一系列写人文章,进行赏析、品读,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学生发现,《带伤的树叶》和其他文章的不同点,是通过“一片树叶”来进行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刻画;有学生发现,《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有多处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十分巧妙地勾勒出人物不同的形象;还有学生发现,这些文章都离不开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往往能够渲染人物出场的环境,衬托人物品质。如此这样,学生充分发现了环境、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在刻画人物时起到的巨大作用,从而在“类文整合”的集体阅读中深刻领会到应该如何写好一个人。

(三)“阅读策略”是持续生长的能量

法国学者帕斯卡尔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不同速度的阅读法才是解决之道。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来阅读。我们的目标是让输入更有效率。因而,在学生的输入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提炼“阅读策略”,使其成为学生持续生长的能量。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学生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笔者带领学生通读整个单元的故事并找出不同点后,精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让学生学习了预测的方法;其次通过“我讲你猜”进行略读课文的学习,运用预测方法进行猜想;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鼹鼠的月亮河》,并进行迁移运用,完成深度阅读。

中、高年级是阅读策略学习的关键期,如果在每一次关于阅读策略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系列完整的体验和学习,定会为学生输入源源不断的力量。以上课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明确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输入些什么后,我们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二、如何引导输出?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大量输入产生不了作用,读了很多课外书也没有用,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没有真正提高。在实践研究中笔者发现,针对这些情况,应该这样应对:

(一)提倡批注阅读

在课内外的阅读中,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带领学生进行赏析批注、积累背诵,并将这种方法推广至课外阅读中。批注阅读是慢阅读,是赏析,是停留。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教师应教会学生在疑问处批注、在精彩处批注、在有体会处批注……进而迁移至儿童文学作品《草房子》的阅读中进行批注练习。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精彩词句十分关注。阅读中教师需引领学生多关注新鲜词句,在这些地方停留赏析、圈画关键词、写一写感受体会。后期如果进行摘录背诵,会让学生在输出时更加游刃有余。

(二)及时运用,才能发展语言

不少学生看了很多书,依然没有用。原因是缺乏运用的意识,只有带领学生勤于输出、及时运用,才能发展语言,形成真正的系统建构。例如:阅读《草房子》时,學生对杜小康败落的家的描写十分感兴趣,教师应引导学生适时赏析这段文字,体会“以动写静”的方法所描绘出的杜小康家的败落,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进而引领学生及时迁移运用:你在生活中有过很安静的时刻吗?那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你当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与文笔进行描述:写作业时家人在门外忙碌的声音,考试失败时屋外各种烦躁的虫鸣、犬吠,生病在家时楼下的叫卖声,等待朋友到来时的阳光、树影的美好……学生用动来写静,用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心情,让阅读产生了作用。因此,只有迁移运用,才能让输入的内容、方法在学生自己的生活中落地生根,在运用中得以稳固,产生“真效应”。

(三)搭建“生活桥”

在“输入”与“输出”的中间藏着一座桥:生活。脱离生活,学生的阅读积累是机械的,容易遗忘的。离开生活,学生脑海中所有存储的美文也得不到运用。因此,只有“生活”才能让“输入”与“输出”两者得到呼应。

例如,四年级(下册)的《同步练习册》中有这样一段对牛的描写:“在我身边的山坡上,则是另一番景象。三五只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吃着草,不时还抬起头来,哞哞地长叫几声,像是在抒发自己的快乐,那低沉浑厚的余音回荡在宽阔的田野上,听了让人沉醉。”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举一反三的方法,先赏析、理解、背诵、积累这段文字,再试着仿写在生活中见到的牛吃草的场景,学会运用《牛的写意》中的部分句子;接着鼓励学生换个情境,也能有意识地运用,这才是深入学习。输入与输出需要“生活桥”,让学生读文字时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察生活时联想自己脑中的文字阅读与积累。

语文学习本就是一件朴素的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线教学最应摒弃“纸上谈兵”,要从实际与运用出发,从能力与素养出发,从人文与工具的融合出发,紧扣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事件: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让学生乐于输入,勤于输出,在“生活”这座桥上多停留,在迁移中获得创造性运用文字的能力,这正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两件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3900501908289

猜你喜欢

输入名篇赏析
用“1+X”的模式,开展阅读教学的途径
“囫囵吞枣”讲名篇
名篇中的文品与人品
浅议习得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调整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浅议小学语文名篇导读要旨及文学浸润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