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

2022-03-14罗桂英

文理导航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

罗桂英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手段。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融入,使学生更加懂得爱亲、敬长、亲友,理解修身、齐家等优秀文化,将优良传统道德精神发扬光大,养成健全人格,形成健康心理。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融入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华夏先哲们的无穷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意义。现行统编教材,不仅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文化,还有传统文学、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效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那么该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教育教学效果最优化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多元课程形式,加强认知体验

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文化品格,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文化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他们的德育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使其受到感染、熏陶,教师应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构建多元课程,用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深化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用心筛选适合的视频录像素材,用视频录像丰富课程建构,陶冶学生情操。其间,为了向学生渗透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师要注意带领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内容,深入思索其体现的情感,拓展联想相关文化知识。同时,课程体系建构不能局限于语文课本,要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三字经》《论语》《战国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课外学习素材,增加他们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

二、改变教学组织方式,促进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为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改变以往“讲授法”的教学组织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的课堂教学活动,于朗诵展示、课本剧表演、角色体验、故事讲述等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中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其中,在课本剧表演课堂活动组织中,可以“演绎中华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中,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课本剧表演剧目,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表演的剧目进行展演,以全新的形式演绎传统文化,通过表演让其他同学感受到崇高的道德内涵和丰富的道德情感。课本剧表演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为了激励学生倾情演绎课本剧,教师可精心设置一些奖项,以激励学生主动走上舞台,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展演活动中。故事讲述课堂活动组织中,教师还可精心设计三分钟的演讲环节,引导学生用心搜集蘊含丰富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用一口普通话、一颗中国心讲好故事。讲故事过程中,将打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氛围,引导学生与传统文化展开“深度沟通”。课堂上,还可围绕孝、仁、礼等内容设计主题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有序、清晰,学生易于进行学法迁移,教学主题理念则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深入学生内心,使之受到影响和教育。

如在《景阳冈》一课的教学中,为增进学生对武松身上勇敢无畏、豪迈倔强的优秀道德精神的体会。课堂上,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好汉歌》,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再组织学生自主理解课文思路,细读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中人物形象以后,为他们布景,向他们提供武松的古装衣着、头巾、哨棒和扮老虎的披风、头饰等道具,邀请学生分别扮演成武松、店小二、顾客和老虎的角色,展演课本剧。学生将情境再现课文中对酒馆内三、两个客人在饮酒、闲聊等场景的描写,直观展现武松打虎精彩段落,用“闪”等动作表现武松勇敢无畏、智勇双全、有勇有谋的优秀品质。学生在准确表演的同时,也能促进自身对武松这一历史人物的体会,可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古典名著的兴趣,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三、丰富运用互动内容,突出语用理念

为了让中华传统文化“落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性格品质,课堂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运用互动环节,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展示平台,以促进他们高效吸收中华传统文化。如在教学古诗词时,可构建诗词创作环节,鼓励学生扩写、补写、改写诗词内容,将古诗词与习作训练有效结合,提高学生读写转化的能力。同时,考虑到学生在诗词创作中往往缺少形象感,教师可精心设计给画面配诗的创作环节。在这个环节,为学生出示形象的图片,请学生看图悟诗。其间,向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图中包括了哪些形象?图中的形象有哪些特点?图中的形象有哪些内在联系?你由图片联想到了什么?”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将认真捕捉图中意象,再深入挖掘画面中的意蕴,能够较好地完成给画面配诗的任务。通过多次给画面配诗的演练,学生将熟练进行古诗词传统文化创作,能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更高效。课堂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续写故事,于创新创作中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创作成果……在展示平台搭建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个相关主题,鼓励学生进行随笔创作,展示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不同理解。

例如,在《江南春》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增进他们对自然美的感受,让他们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以及广阔、深邃和迷离。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学生品读完古诗,理解了诗意以后,教师可为他们搭建一个展示平台,引导他们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汉语言文化将古诗改写成200字左右的作文,科学组织语言,从听觉、视觉、触觉几个角度描绘诗人对事物的观察,把自己的不同感受表达出来。诗词内容改写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春天到了,诗人走在江南的街道上,尽情欣赏着江南美景。一棵棵大树长满了嫩绿新芽……”还有的学生这样改写道:“已是阳春三月,江南早已草长莺飞。草木凋零了一冬,嗅到了春的气息……”通过活动,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牢牢掌握并灵活应用诗中的汉语言文化。

四、创设赋权增能,培养组织素养

为激发学生多方潜能,教师要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鼓励学生在特定角色扮演中自行组织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丰富他们对文化的亲身体验。创设赋权增能时,可赋予学生广播员、记者、讲解员等不同角色的权力,引导他们针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展开宣传。在学生扮演广播员、记者、讲解员等角色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带领大家共同走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世界,共同了解雕塑、木刻、版画、陶瓷等精美的民间工艺,共同欣赏戏剧、评书、国画、皮影等民间艺术,共同讲述中秋吃月饼、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等独特的风俗习惯,从中认识到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进而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传承意识。同时,在训练学生的文化组织能力时,教师可专门设置一个“教师小助手”的岗位,请学生协助老师传达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如请“教师小助手”负责组织古诗文竞赛等传统文化传播活动,师生共同领悟经典的传统文化,打造良好的古典文学氛围。同时,可请“教师小助手”带领大家共同绘制传统文化主题的黑

板报、手抄报,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使其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另外,还可创办阅读兴趣小组、诗歌朗诵小组等,请学生自行在小组范围内组织相关学习活动,让他们受到较好的文化熏陶。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之一。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精心组织“诗歌朗诵小组”,赋予某位学生小组长的权力,请各个组的小组长自行组织诗歌朗诵活动。其间,有的小组为了增加诗歌朗诵观赏性,体现本小组的综合素养,将组织小组成员用PPT、灯光、配乐等手段烘托诗歌朗诵氛围,以领诵、全组齐诵、表演朗诵、配乐诵读等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诵《浪淘沙(其一)》《书湖阴先生壁》等古诗,以弘扬经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创设赋权增能,学生将通过诗歌朗诵活动的组织,自觉继承和弘扬祖国诗歌文化。

五、实施多元评价,提高思辨能力

多元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做出深刻思辨,获得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体验。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思想者”,可开展“说一说”的评价活动,改变以往单纯聆听教师讲解的教法,鼓励学生成为“讲述者”,大胆评说历史人物的功与

过、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民风民俗存在的价值等,以激活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可利用课前三分钟,精心安排“讲一讲”的活动,于讲述活动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评价。另外,也可精心设计“评一评”“辩一辩”等丰富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评论,主动进行思辨。其中,在“评一评”评价活动中,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文等篇目,再鼓励他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继续了解与古诗文相关的绘画、书法、建筑等艺术,拓展学习古代戏曲、对联、谜语等民族文化。当学生学习完传统文化知识以后,教师可针对他们的学习过程、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传统文化知识积累等展开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评一评”环节,要注意以激励性评价为主,以更好地点燃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的热情,激励他们熟练诵读更多传统文化作品。在“辩一辩”评价活动中,可为学生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辩论主题,再鼓励他们深入思索,展开激烈讨论。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辨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话题,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鉴赏。

六、结束语

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验,我们要建立多元课程,改变以往的教学组织方式。同时注意丰富应用互动内容,并创设赋权增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多元评价活动,高效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真正在学习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并将之传承、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陶素潔.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下一代,2019(6):1.

[2]赵莉.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程融合的实践探究[J].教育革新,2019(6):44.

[3]孙小娟.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探究[J].考试周刊,2019(61):1.

[4]马国福.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J].国际教育论坛,2020,2(7):67.

[5]王建青.研究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作家天地,2019(18):28-29.

[6]吴聪娣.基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J].教育观察,2020(35):3.

3880500338280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