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味施教,让学生“玩中学”科学

2022-03-14李亚炯

文理导航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玩中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李亚炯

【摘  要】兴趣犹如迷路之人的指南针,指引学生走入正确的学习轨道,在引领学生进入科学世界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创建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唤醒学生内心对所学内容的渴望,促使学生在充分绽放学习热情中,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以便在“玩中学”科学,真正提高学习小学科学知识的实效。

【关键词】趣味施教;玩中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自主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和建构,教师应当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建趣味化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玩乐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并让学生基于趣味视角发现科学学科的魅力。

一、激发探究欲望,展开积极观察

在科学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动植物知识,为了给学习氛围添加趣味色彩,使学生基于 “玩乐”过程完成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自主观察活动,并用问题指引学习方向,促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更加仔细地参与观察,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动植物知识。

例如,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观察活动。首先,教师为学生分发不同的植物,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手里的植物。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从茎叶等角度,对植物进行描述。在学生对手中的植物有了一定的观察后,教师继续为学生提出“你手中的植物生活在哪里呢?”“你能将手中的植物与它的生长环境相匹配吗?”等问题,使学生基于植物本身,思考植物的生长环境。紧接着,教师再对学生进行引导“植物本身的外形与其生长环境之间是否有关联呢?”,让学生回归植物本身,对植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环境进行分析。

教师以实践观察为渠道,组织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能够有效填补传统教育结构中的不足之处,使学生真正地基于自己的双手,在玩乐中进行科学知識的探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二、引入生活材料,丰富玩乐素材

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割裂生活元素的科学课堂,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实际的科学课程中,教师应当主动地为学生引入生活材料,在丰富学生玩乐素材之余,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在《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材料引入课堂。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阐述“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将不同的物体混合在一起,有时候又要将混合在一起的物体进行分离”等内容,使学生主动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生活中的场景。之后,教师为学生展示“八宝米”“混凝土”等图片,使学生透过生活现象进一步认识固体的混合。而在教授“混合之后的空间变化、质量变化”以及“分离的方法”等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绿豆、黄豆、玉米粉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引导学生将这些材料进行混合和分离,促使学生在对生活实物进行操作中,逐步增强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显而易见,生活材料的引入,对激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有着积极价值。教师将生活元素贯穿在科学课堂中,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熟悉感,促使学生在对生活实物进行处理中逐步探知科学知识,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三、创建科学实验,增强教学趣味

实验是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当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开展科学实验,促使学生基于动手操作的过程,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在实际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单个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较弱,对此,教师可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以便学生在集体力量中迅速完成实验。

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在正式开始实验前,教师先评析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便对每个学生的特性有一个精准的把控,继而进行科学分组,使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不止具备较强的学科素养,也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分完组后,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商讨实验的步骤,以及人员的任务安排等,以便每个学生在贡献自己的价值中,提高实验的效率,共同认识“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一知识。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能够有效变换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亲自动手中感受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便学生体验科学课程的别样风采,更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讨。

四、开展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动力

游戏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学生都倾向于透过游戏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也要为学生引入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玩游戏之余,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效果。但是,在设计游戏活动时,也不能让游戏的娱乐价值“独领风骚”,而是要放大游戏的教育价值,避免学生过度沉迷于游戏活动,而无法从游戏中获得科学养分。

以《天气和气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讲述“天气”“气候”的概念,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弱化学生的理解难度。随后,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当荧屏上为学生呈现出一些词语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些词语进行分类,指出每个词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在学生做出判断后,迅速地举手示意,并进行答题权的争夺,对于抢到答题权,且分类正确的学生,获得游戏活动的胜利。在学生了解了游戏的规则后,教师按照上述规则开展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在游戏中增强对“天气”“气候”等概念的印象。在学生完成游戏活动后,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胜利的学生进行嘉奖,让学生进一步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显然,游戏并非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成为学生消耗时光的工具,游戏也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地以玩乐的方式,对科学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五、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直观情境

多媒体技术犹如魔法,能够让原本单调、抽象的文字,以活跃、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对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也要主动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直观情境,从而让学生达到“玩中学”科学的状态。

比如,在《食物的旅行》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刚刚展开的环节,教师便可为学生展示人体轮廓图,并使用光标简单地为学生指出食物在体内的“旅行过

程”,促使学生基于直观的视角,初步理解这部分的知识,并对食物的旅行过程产生好奇心。随后,教师再基于人体的轮廓图,为学生依次介绍人体的消化器官,并借助动画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态流程图,促使学生透过更加灵动的视角,切实地掌握食物经过器官的过程,认识各部分消化器官及食物的旅行路径等。

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让原本枯燥、单一的学习形式变得更加有趣、丰富,学生能够在玩乐的同时,调动自身的形象思维,充分理解科学课程的知识,从而真正地以“玩”的方式学习科学。

六、强化课堂互动,凸显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应当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强调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所以,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时,为了解放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自由交流的学习氛围,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换彼此的想法,从而在碰撞彼此的思维中,增强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但在分组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便按照科学的原则,合理地安排每个小组的成员,使学生更好地实现“玩中学”科学。

比如,在《石头上的植物》这节课中,为了放松学生的心情,调动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彰显学生的本位价值,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促使学生在玩中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设定“青苔适应石面环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的学习任务,并为学生预留自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基于自身的科学素养,思考解决这一任务的方案,如有的学生想透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对青苔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有的学生则想通过检索资料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之后,教师请学生简要描述自己的方案,以便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水平进行精准判断,从而按照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安排各个小组的成员。在分好组后,学生在组内细致阐述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同伴的见解,逐步确定本组的探究方案。随后,学生依据科学的方案,有序展开动手操作的活动和资料查询的活动,逐步增强对青苔结构的认识。

教师先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观察,再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使学生基于多样化的意见,完善科学探究的方案,真正地基于“玩”的方式提高学习质量。

七、巧用问题刺激,引发探究思维

问题在科学课堂上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一般来说,教师会将问题看作检验教学成效的工具,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精准地评判教学质量,以便进行及时弥补,帮助学生健全知识体系。而在“玩中学”的教育理念下,问题也有了新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以问题为“导火索”,点燃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沿着问题的方向,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对此,教师也要积极地发挥问题的价值,利用提问的方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活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方式。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多种多样的声音,如瀑布流动的声音、鸟儿鸣叫的声音等,并为学生设计“这些声音是什么呢?这些声音带给你怎样的体验呢?”“你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的问题,詢问学生的感受,以便学生在回味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自觉地进入课堂,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随后,教师为学生提出“你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并组织学生展开实践操作的活动,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围绕学生的实操过程,教师再设计“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出声音的呢?”“在物体发出声音时,物体本身是否有变化呢?如果有,会是什么变化呢?”等问题,促使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等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

教师利用问题为学生设定学习方向,能够让学生拥有“解密”的体验,使学生在不断解锁答案中探索未知的科学知识,逐步体验解密的成就感,从而在活化学习形式中,以“玩中学”的方式掌握科学知识。

总而言之,只有趣味十足、灵动多变的学习形式,才能够真正地让学生“心甘情愿”地走进课堂之中,自主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建构。所以,在之后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当认识到“玩中学”的魅力,变换课堂的玩法,凸显学生的个性,并让知识流转在学生之间,以便学生自主消耗自身的精力,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之中,积极地建构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蒋易静.玩着学科学,乐中增见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新探[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9(8):63.

[2]唐乳燕.以趣促学,构建趣味课堂——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读写算,2019(27):199.

[3]臧鹏.信息化视野下小学科学趣味性教学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4):38-39.

[4]张玉华.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智慧,2020(33):75-76.

猜你喜欢

玩中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在玩中学,学中练,打造小学体育活力课堂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体育之玩与学